眼下正是观荷好时节,很多人不知道,古人还曾专门为荷花设立了一个节日——观莲节,一般为农历六月六日或廿四日,驾一叶扁舟,笙歌四起,遍染荷香,着实妙不可言。
荷花别名众多,关于名称这件事,各种学问就不少。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关于荷花的记载是这样说的:“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
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荷”与“莲”并非同一种植物,“荷”属于莲科山龙眼目,由于荷花的花与叶均高于水面,是挺叶植物的一种;而“莲”通常指睡莲,属于睡莲科睡莲目,睡莲的花和叶多半浮在水面上,又被称为浮叶植物。但在我国古代众多的书画及文学作品中,古人对“莲花”的描绘即是指“荷花”。
古人对“莲花”的描绘即是指“荷花”。
除了“莲花”,荷花的别名还有菡萏、芙蓉、芙蕖、朱华、水芝等。《说文解字》中提到“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即是指古人称未开的荷花,即花苞,为菡萏;已开的荷花称之为芙蓉或芙蕖。司马相如将妻子卓文君比作“出水芙蓉”,便是赞其如荷花般圣洁美丽。朱华之名最早见于曹植的《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后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引用了“邺水朱华”的典故,还在他的《采莲赋》中写道:“咏绿竹于风晓,赋朱华于月夕”。朱为红,华同花,“朱华”即是红色的花,特指荷花是粉红色的花。
莲花不仅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印度的国花。印度人在精神上认为莲花是纯洁和美丽的,将其作为善良、和平、兴旺和幸福的象征。
莲花在印度教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印度史诗中说,从毗湿奴的肚脐里长出了一朵莲花,上面坐着创造世界的梵天,然后梵天开始创造人类。梵天、萨拉斯瓦蒂、拉克希米和其他的一些神都是坐在莲花之上。
印度教在解释世界起源时说,最初的天下全都是水,后来有莲生出水面,大神们经莲茎出至水上,以莲花为座。因此在印度教寺庙的基座上一般都雕刻有莲花的图案,视莲花为世之初,位之基。印度瑜珈学派中有一支叫作昆达利尼(Kundalini),认为人体周身有三脉、七穴、五气,而头顶部的穴就叫千叶莲花(sahasrara)。
印度教保护之神毗湿奴
佛教中也传说佛祖在出世后就能下地走路,他走了七步,步步生莲。因此莲就成了佛祖诞生的象征。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佛家代表之一的观世音菩萨,也选择坐在莲花上,“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莲花更是才高行洁、独立人格的代名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宋代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对莲极尽铺排赞美。白居易亦尤爱荷莲,其《东林寺白莲》记有:“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晚唐诗人李商隐除了有“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之句,更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名句,让《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激赏不已。作为咏荷的“集大成者”,南宋诗人杨万里更是从不吝笔墨,八百多年前,他曾诗兴大发,在西湖边一口气写了十首咏荷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荷花留在世人心中最美的印象之一。
古代画家笔下的荷花也是一片清韵。宋代《出水芙蓉图》设色端庄大气,宋人写真微妙处,让人慨叹;明末徐渭的《墨荷》诗中则自题:“茨菰叶碧蓼花白,菱子稍黄莲子青。最是秋深此时节,西施照影立娉婷。”笔墨相映,书画双美。
值此观荷好时节,小编特别梳理部分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荷花书画名品,以飨读者。
一、宋《出水芙蓉图》纨扇页 绢本
故宫博物院藏
一朵盛开的粉红色荷花占据整个画面,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抢眼而夺目,布局、设色端庄大气,将荷花的君子气质表现得十分完美。
本幅无款。有残印一角。裱边贴签:“吴炳出水芙蓉”。
莲瓣的描绘技法类似后世的“没骨”法,不见勾勒之迹,渲染出花瓣既轻盈又腴润的质感。画家的写实功力极为扎实,每片莲瓣的形状、角度、色泽和光感都安排得无懈可击。至于瓣上红丝、蕊端腻粉,也一一仔细料理,微妙之处,使人叹为神工!
二、元《荷花水鸟图》 赵孟頫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绘一枝荷花自左向右斜上而出立于水上,一双鹡鸰立于莲荷枝干,荷花双钩填色,以工带写;荷叶叶脉清新,似有微风轻拂;枝干富有弹性,仿佛只要鸟飞走,就会恢复直伸之状,形态生动。全幅工而不艳,细而不拘,既无南宋花鸟画的浓艳之弊,又无北宋以来士夫画逸笔墨戏之陋,在强调文人作画重神情的同时,又摈弃文人落笔忽视形象的游戏态度。
三、明《荷花与蹲蛙》 沈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1472—1509),江苏长洲人,能诗文,工书法,又善山水,并兼工墨画花果、翎毛等。
本幅选自沈周六十八岁所作“写生”册中的第四幅,用意精而笔墨不羁。以大笔挥写荷叶,水墨淋漓交融,芦叶用笔劲利,待放荷花则用淡墨勾画,并稍加晕染,虽淡白犹胜艳红。叶心上正蹲踞的水蛙,更为此作平添了无限生趣。
清高宗行书御题:卉中君子号虽同,淡白应知胜艳红。水镜当前难辨色,祗饶香气喷翁濛。
四、明《芳塘净植》 文徵明
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1559),长洲(江苏苏州)人。诗文书画并佳,画师沈周,为明四大家之一。以淡墨画法勾出娉婷玉立的荷花,大片墨染成荷叶,复以重墨劲笔勾画叶脉,莲叶鲜翠的精神立显。全图下笔在有意无意之间,物象意趣自来。
此作选自《文徵明花卉册》第五开,此册是文徵明在嘉靖十二年(1533)接受徐缙邀请到洞庭西山的徐家避暑时,乘兴将窗前名花异卉点画成册。
五、明《墨荷》 徐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1521—1593),山阴人,性情好奇,曾签名曰田水月。工诗善古文辞。书法写得好,行草尤为人所推崇。中年学画花卉。用笔潇洒,天才横溢。人物极其生动。山水不拘规矩。自己认为书第一,诗第二,文章第三,画第四,学者们都表赞同。
这幅墨荷,笔墨很好。诗中自题:“茨菰叶碧蓼花白,菱子稍黄莲子青。最是秋深此时节,西施照影立娉婷。”书画相辉映。
六、清《聚瑞图》 郎世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郎世宁现存纪年最早的作品,距他来到中国大约八年光景。画中描绘一只青瓷弦纹瓶,瓶中插着并蒂莲花、莲蓬与稻穗等象征吉祥的植物。虽自元明以来就有这类祥瑞瓶花图式,但此画几乎不见任何勾勒,色彩的敷设也极具光影效果,与西洋写生观念较多符合。画中青瓷瓶与台座均以详实态度进行描绘,可以在清宫收藏中追索真实对应的物件。
郎世宁楷书自题:聚瑞图。皇上御极元年,符瑞叠呈,分岐合颖之谷,实于原野,同心并蒂之莲,开于禁池,臣郎世宁拜观之下,谨汇写瓶花,以记祥应。雍正元年(1723)九月十五日,海西臣郎世宁恭画。
七、清《荷花图》 吴昌硕
故宫博物院藏
右上方以篆书自题:“石师泼墨,往往如此。乙巳秋中吴俊卿。”钤“吴俊之印”白文印。乙巳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吴昌硕时年62岁。
图绘荷塘小景。荷叶以泼墨法绘出,墨分五彩,浓淡相宜;荷花以胭脂加水晕染,得娇艳欲滴之貌。构图盈满,层次鲜明,画风新奇。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早年习书,中年学画。曾任官府小吏,后以鬻书卖画为生。绘画以写意花卉著称于世,对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精篆刻,被推为“西泠印社”社长。书法一变前人成法,风格独特,长于摹写石鼓文,并以此擅名于近代书坛。
八、近现代《墨荷图 》 陈师曾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右侧张大千题:“水殿风来暗香满。师曾画荷,大千补茨荘水草。”钤“张大千”“大风堂”印。
图中陈师曾画荷用笔粗放,富有拙趣;张大千画的水草笔触伶俐潇洒,英气勃勃,二人之画风差异明显,但相互补充,配合颇为默契。画面突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令人观之似觉暗香浮动。
END
编辑丨江南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