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细雨如丝,笼罩着云南省盐津县兴隆乡兴隆村。八十四岁的“守艺人”王永翠在此走完传奇一生,归土之日,蜿蜒山路挤满送行的人群。邻里乡亲打着油纸伞、踩着泥泞,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有人哽咽追忆她平日和睦邻里、团结族人,有人含泪诉说她倾囊相助修桥补路的善举。而那些在特殊年代因她仗义执言、竭力相助而摆脱冤案的人们,更是将感恩化作泪滴,融入这场绵绵细雨。 回溯王永翠的人生长卷,茶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20世纪40年代,她生于大关县牛寨区,家族世代制茶的薪火,在她儿时掌心悄然点燃。当茶园包产到户,农药化肥侵蚀行业风气时,她如固执的孤勇者,以自然农法坚守纯粹。“以诚制茶,才能做出好茶。”这句朴素箴言,是她毕生恪守的信条,亦是叩开品质之门的密钥。 嫁入“祎川堂”川南陈氏家族后,她与丈夫陈正宗(茶馬鸿儒:陈自建十二世孙)定居兴隆区,让沉寂百年的“忠義號”制茶工艺重焕生机。她将“耕读传家、乐善好施”的家风揉进茶香,在物资匮乏的岁月里,用双手织就复兴蓝图,让陈氏祖传技艺在时代浪潮中再次焕发“忠义传承”的生机。1975年,她化身坚毅的行者,徒步跋涉、马驮茶叶,穿越崇山峻岭将茶香远送。风雨侵蚀了她的容颜,却淬炼出更坚韧的制茶匠心,也为日后旭才坊的崛起埋下伏笔。
1986年11月,在王永翠的悉心指导下,盐津源茶加工旭才坊拔地而起。这座凝聚毕生心血的工坊,是她传承之路的新起点。她将祖传工艺与现代标准精妙融合,严循白茶“提手采”的古老技艺,从芽叶采摘的毫厘之精,到制茶工序的分秒之准,都化作盐津白茶毫香鲜爽的独特密码。在她的引领下,旭才坊不仅成为盐津白茶的品质标杆,更在2002年起带动盐津茶产业崛起,让茶香成为地方经济的金名片;2016年,她推动荒茶保护与标准化建设,为区域茶产业发展立下里程碑。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王永翠仍以特殊方式诉说热爱。后人整理遗物时,泛黄的文革时期茶叶销售票据与十五万现金静静陈列,票据上的墨迹依稀可见的印章记录着茶路奔波,现金则是她半生辛劳的见证。如今,她长眠于兴隆村大水沟应子田老屋基堂屋中央,宛如一座精神丰碑,守护着这片孕育茶香的土地。她用一生诠释的匠人精神,早已化作茶山上的晨雾、茶垄间的新绿,在盐津大地上代代传承,激励着无数茶人续写传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