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 陈氏祎川堂:央视频道聚焦的家族榜样 忠义文脉引深度报道

    《陈氏宗谱序》 家族拥有族谱,就如同国家拥有史书。史书是用来记载国家兴衰的,族谱同样是用来记录家族人口繁衍情况的。 陈氏原本是湖广(今湖南、湖北一带)湖北永州府东安县的大家族,(其家族)原本就有族谱,因此我(才会着手)整理。没想到在康熙、雍正年间,贵耀公与贵祥公迁居到四川大足、荣昌两地;乾隆四年,(家族)又再次迁居到高阳并在此定居创业。 时光流转已近百年,(如今若)任凭家族族谱遗失,会让同出一脉的亲族彼此不知渊源,形同陌生人。想到这里,我不忍心让祖宗的血脉长久失散,也不愿亲族因相隔遥远而忘记亲情,于是就整理叙述(家族往事),形成十九卷(族谱),在图谱中注明了五代人的生死年月与墓葬位置,(信息)清晰明确。

  • 华夏衣冠保卫战:明末清初“八陈抗清”历史典故

    “八陈抗清”的核心,是陈氏联合八寨义士以血肉之躯对抗清廷的系列壮举,关键节点可概括为“一盟、两战、三烈”: 东山保卫战(1650年):英王阿济格率十万大军压境,陈宗岳以“滚木礌石”“神火飞鸦”(明末火器)坚守东山寨五月之久。粮尽之日,他率死士突围,身中七创仍奋勇拼杀,最终壮烈殉国。清军将其首级悬于黄州城楼示众,百姓冒死暗中收葬;寨中“十岁以上男丁皆战殁”,史称“东山血屠”。

  • 元末至清初汴梁陈氏迁麻城纪事:从陈祖仁守礼到陈宗岳殉义的三百年根脉传承

    元末汴梁陈氏迁麻城核心信息摘要 一、元末迁徙背景 元季战火逼近汴梁,陈祖仁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殉国后,其直系后裔为避乱世,携带“陈祖仁为先祖、汴梁为祖籍”的核心信念,开启迁徙之路,最终于明末在麻城定居,完成从故都到新土的地理与族群迁移。 二、陈祖仁:汴梁祖脉奠基者(忠义核心事迹) 1. 守礼立脉: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以科举状元彰显家族文脉,更以弹劾权贵、谏阻宫阙重修的担当,奠定陈氏“刚正”家风。 2. 殉义守根: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死守太庙神主,以生命守护中原礼义,其事迹被写入《陈氏宗谱》,成为家族“汴梁为根”的精神坐标。 三、陈宗岳:麻城祖脉承续者(忠义核心事迹) 1. 承脉守忆:作为陈祖仁数代孙,复刻汴梁府邸“忠义传家”匾额,拼死守护载有先祖信息的《陈氏宗谱》,强化族人“汴梁祖籍”认同。 2. 践志殉义:顺治二年(1645年)率族抗“剃发令”,守护华夏衣冠;顺治七年(1650年)于东山寨刻下忠义誓言,最终在“忠烈崖”佩刀殉义,以生命延续陈祖仁“守礼殉道”的精神内核。

  • 清季叙州府续修府志事:一场跨越千里的文献抢救与经费筹措

    既不敢上请帑金,恐糜耗公项;亦不忍就地筹捐,虑扰累闾阎。乃稽考府库,得前次修志余银五百余两;复与十三厅县及两县丞同僚,各捐养廉,共凑得二千余金,经费始有端倪。

    2025年10月29日
  • 祎川堂志

    陈自建五世孙陈贵耀经商入川辗转重庆府大足县、荣昌县后回楚迎母率族迁居叙州府河左二甲(今宜宾高县可久镇),披荆斩棘奠定基业。为彰显先祖忠烈、传承家风,陈氏合族营建宗祠,命名“祎川堂”——“祎”喻美德,“川”象征先祖德行绵延不绝。宗祠落成后,陈氏还确立二十五字字辈(自义天品贵、伍子荣登时、三元正启文、定光洪远大、世代本朝君)与“崇忠义、重孝悌、勤耕读、敦诚信”四则家规,成为家族凝聚人心、规范行为的核心纽带。光绪年间,全族聚于祎川堂修撰宗谱,历时三载考证调研,留下了记录家族历史的珍贵信史。

    2025年10月19日
  • 历史上的今天·咸丰五年秋:陈天佐魂归义土,节烈丹心照千古

    陈天佐(号曲墨山人)生于乾隆年间,为明末抗清英烈后裔。自幼受家族节义精神熏陶,以传承忠义为己任。 他曾入黄州书院研学,遍历八寨故址搜集抗清掌故,创作诗文、剧本传颂忠烈事迹;十载游历中,谒孝陵、访史迹,著述三十卷彰显抗清往事,遇大旱时倾囊赈济灾民。 归乡后,他创办“节义书院”培育气节之士,编撰《忠烈传》等著作,虽遭禁毁仍传抄广远;又与民间艺人合作,以鼓书、皮影戏等形式播撒节义火种,使“思明月,守汉发”之俗绵延百年。 道光年间面对查访,他以智慧坚守志节;晚年四子皆承父志,延续精神血脉。 咸丰五年秋,陈天佐临终仍嘱传战刀、盟书以励后人,逝后葬于先祖之侧。其一生以布衣之身笔传忠魂,教化一方,节义精神与八寨英魂共耀荆楚,永励后世。

    2025年7月29日
  • 1645年6月24日(顺治二年乙酉):祎川堂陈氏龟峰盟誓抗清,谱写忠义壮歌

    祎川堂陈氏自汴梁发端,历经宋明嬗变、明清鼎革,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以忠义为精神内核,以迁徙拓业为发展脉络,将家族命运与家国大义紧密相连。其宗族文化不仅是陈氏一族的精神支柱,更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成为研究明清历史、宗族制度、商业发展及文化传承的珍贵样本。

    2025年6月29日
  • 梁柱间的千年戏码:解码古建筑里凝固的戏曲史诗

    漫步于飞檐斗拱之下,指尖拂过朱漆斑驳的梁柱,你是否曾意识到,这些沉默的古建肌理中,竟暗藏着一部部波澜壮阔的“立体剧本”?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宝库琳琅满目,而其中最为鲜活灵动、最能承载集体记忆与价值观的,莫…

    2025年6月8日
  • 古人如何做环保?古人做环保有何高招

    当今时代,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环保意识业已深入人心。回溯历史长河,古人于环保领域建树颇丰,其卓识与实践超乎想象,极具探究价值。这并非偶然,实则源于古人一套完整且环环相扣的环保体系,从理念萌生到付诸实践…

    2025年1月23日
  • 镇墓兽:为何能成为黄泉之下千年不变的守护者?

    一、镇墓兽的神秘起源 镇墓兽最初现身于战国楚墓。其名称乃是由日本学者所提出,随后被学界广泛接纳。在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里,像《大唐开元礼》以及《大唐六典》中,镇墓兽被归为四神之一,这表明它在古代丧葬文化…

    2024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