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光绪年间,国史馆启动《地理志》续修工程,遂颁檄文至全国郡县,要求各地呈送所属地方志乘,以为编修之基。彼时叙州府(今四川宜宾一带)的府志纂修工作已迁延日久,此前主持其事的赵寅臣,早已离蜀赴浙,出任处州知府,府志修撰就此搁置。
消息传至叙州府署,僚属皆忧心忡忡——国史馆催索甚急,而府志未成,何以应命?时任府中僚属国子达与暂承修志之责者商议:“赵寅臣在京主持修志十余年,稿本仍未审定,如今他远宦浙东,政务繁忙,哪有余暇续辑府志?若再犹豫迁延,此前积累的史料与初稿恐将散佚湮灭。我在叙州任职十余年,若因文献无征导致府志中断,心中实有愧疚。”
二人商议既定,当即决定跨越千里寻回旧稿——遣专使持信函远赴浙江处州,面见赵寅臣,求取其当年留存的府志初稿。历经数月等待,至次年春季,初稿终于由浙寄回叙州。然翻阅之下,新的问题浮出水面:初稿所载内容仅止于二十年前,近年叙州府的官宦政绩、科举名录,以及那些以忠孝节义闻名、当载于志书的人物事迹,皆付诸阙如,必须重新走访咨访、考订增补,方能成一部完整府志。
更棘手的是经费难题。当时时局艰难,年岁歉收,叙州府库空虚,修志所需款项无从筹措。主事者既不敢向上请求国库拨款,唯恐被指糜耗公帑;亦不忍向地方百姓筹捐,担心加重民间负担,扰累闾阎。无奈之下,只得细查府库旧账,竟寻得前次修志时留存的结余银两五百余两;又向叙州府属十三厅县及两位县丞同僚商议,众人皆愿从养廉银中捐出部分,合计凑得二千余金,修志经费方才有了着落。
经费既定,便着手组建修志团队:聘请江安县儒学教官邱云帆(字广文)赴叙州府城,总领府志纂辑诸事;又邀张泽芳、邱玉成、刘朝鉦、刘锡璠、张智远、卢镇等本地儒生,协助进行史料检校与核对。修志过程中,众人恪守“翔实”原则,即便是文风质朴的旧有文献,也不轻易弃置;凡采用旧稿内容,仅占全书十之一二,且必在文中注明“旧稿”或“旧辑”字样,绝不掠前人之美。同时,对府志体例也多有调整革新,务求体例精善、条理清晰。
自前一年九月末正式开局修志,至次年春季完成初稿编纂,秋季初又启动雕版刊印,整部《叙州府志》终得成书。回望此次修志始末,从自筹经费到定稿刊印,历时整整一年,若非众人心力相协、各尽所能,此事断难成功。今录其事于篇,既是记录清季地方修志的一段实况,亦盼后世观者能知晓这部府志编修背后的艰辛,珍视这份承载地方历史的文献遗产。
(据《叙州府志》相关记载整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