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1987年6月手抄版《陈氏家谱》为蓝本校勘整理的陈氏祎川堂族史文稿正式成稿。文稿在保留原谱核心内容基础上辨讹补漏,不仅系统梳理该家族从虞舜苗裔溯源、颍川郡望立脉,到湖广开基、清代入川的千年发展脉络,更清晰呈现其与“八陈赴义”历史事件的深厚联结,为后裔寻根问祖留存信史,也为研究民间宗族忠义文化与“湖广填四川”移民史提供鲜活样本。
一、姓源溯古:虞舜苗裔承颍川 忠义基因初显
陈氏祎川堂的姓氏渊源可上溯至上古时期,其远祖为妫姓虞舜苗裔,属中华上古八大姓衍生支脉。大禹治水功成后,封舜之后裔以“南均”(一说封地,一说爵位),延续虞舜“仁孝治世”的文脉基因。周初,舜裔“过父”迎娶周武王之女,生子名“满”。周王感念舜帝圣德,将满封于陈地(今河南淮阳,古诸侯国),满遂称“胡公满”,其子孙以封地“陈”为氏,胡公满也被尊为天下陈氏得姓始祖。
汉魏以后,陈氏逐渐形成以“颍川郡”(今河南许昌一带)为核心的郡望,颍川陈氏不仅是古代陈氏最显赫的支系,更以“忠君爱国、崇文尚义”的门风闻名,成为后世陈氏寻根的重要精神标识。经考证,陈氏祎川堂为颍川陈氏正统传承,姓源脉络清晰可溯,“忠义传家”的基因也自此深植家族血脉。
二、祖居湖广:东安立基成望族 联结“八陈赴义”铸忠魂
在迁徙四川之前,陈氏祎川堂长期扎根湖广(今湖南、湖北),核心祖居地为湖北永州府东安县,支脉散居于当地宁里乡源贵屋基、仁智乡(地名“瓦”后残缺,考订疑为“瓦窑坪”或“瓦屋场”)、零陵县下保里雷阿塘等地,彼时家族人丁兴旺,代有显达,成为当地知名巨族。
湖广时期,陈氏祎川堂与明末清初“八陈赴义”历史事件的联结,成为家族精神传承的重要里程碑。明末,蕲黄四十八寨民众为保卫华夏衣冠、反抗外族侵扰,发起“华夏衣冠保卫战”,陈氏一族中八位志士(史称“八陈”)挺身而出,投身抗清义举,以生命践行忠义信念。这一壮举被祎川堂陈氏载入家族记忆,成为世代传颂的精神坐标。
家族多位先祖也以行动延续忠义文脉:族中尊称“廿七郎”的莲公,其配偶唐氏(后称“唐氏太婆”)精于防御之术,曾在兵祸中率乡邻避于“连硐”脱险,以智慧守护一方百姓,唐代获朝廷勒封“掌兵演教唐氏仙娘”,纳入“四十八洞坛神”体系且位列第一洞坛神,成为祎川堂世代供奉的“忠义典范”;陈自建作为祎川堂可考的远世始祖,娶江西九江府李氏,育有義莲、義辉二子,其支系上承莲公忠义脉络,下启“義”“天”字辈,既是家族从湖广迁川的核心祖源,也是“八陈赴义”精神的重要传承载体;天佐公作为陈義莲后裔,育有品莲、品俊、品芳、品湖四子,四子及其后代以“八陈”为榜样,坚守家族忠义门风,为入川迁徙中维系族群凝聚力奠定精神基础。
三、迁徙入川:两阶段开枝高县 忠义精神伴途行
清代,因时局变动与生计需求,陈氏祎川堂(陈自建→陈義莲→天佐公支系)开启“湖广→四川”大规模迁徙,分两阶段稳步推进,而“八陈赴义”的忠义精神始终是族群迁徙途中的“精神纽带”。
康熙、雍正年间,迁徙首阶段启动。天佐公之子贵耀公、贵祥公率先启程,初居重庆府大足县安贤里;同期,天佐公三子品芳公支系迁居四川荣昌县(今重庆市荣昌区)周兴场宋家。迁徙途中,族人以“八陈”忠义精神相互激励,克服路途艰险,在两地形成初步聚居,为后续迁徙打下基础。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迁徙进入第二阶段。贵耀公、贵祥公自大足县再迁四川叙州府高县归化乡河左二甲红岩金水塆(含金水塘塆等地),与滕姓族人共择吉地,同陈朋伏合户购置田产,正式开基立业。在此过程中,家族以“忠义”为核心凝聚人心,不仅顺利扎根新地,更将“八陈赴义”的故事代代相传,让忠义文脉在川蜀大地落地生根。自此,金水塆成为祎川堂入川后的核心聚居地,后世多支系在此繁衍生息,族脉日益兴盛。
入川后,家族形成多支系、多聚居地格局:品莲支主居湖广永州府东安县祖籍地,后代贵炳、贵龙二公迁川时仍携“八陈”相关记忆,传承家族精神;品俊支主居高县金水塆,支脉繁茂且始终以忠义门风教育后代;品芳支分居荣昌县周兴场与高县金水塆,墓葬有碑可考,碑文中亦隐含对先祖忠义的追念;品湖支因史料所限,聚居地与子嗣情况暂待考证,但从现有记载可推断其同样延续家族忠义脉络;贵耀公支系作为核心支系,后裔主居高县金水塆,墓葬集中于当地斑竹林、后山及可久镇三洞溪等地,传承清晰,忠义精神也在此支系中得到最完整的延续。
四、文化传世:习俗与谱牒守本源 忠义精神融日常
在长期发展中,陈氏祎川堂形成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而“八陈赴义”承载的忠义精神,已深度融入习俗、谱牒与日常传承,成为维系血脉与认同的核心纽带。
习俗传承方面,“正月不剃发”习俗是对“八陈赴义”与“华夏衣冠保卫战”最直接的纪念。自明末清初起,家族便以“正月不剃发”传承“思旧”之念——“正月剃发”谐音“正月思旧”,既缅怀“八陈”等抗清志士,也寄托对华夏衣冠与湖广祖籍地的追思。族中规矩明确: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底,全族男女老幼皆不剪发剃发,必待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方始理发,即便孩童因头发过长不适,亦需忍耐,这一习俗入川后完整延续至今,成为家族忠义精神的“日常印记”。此外,时令保健习俗(端午节、除夕采草药煎水沐浴)、特色族内称谓(称叔父为“满”、祖父为“嗲嗲”、姑姑为“嬢嬢”)等,也在传承中融入“团结族人、不忘本源”的忠义内涵;祭祀礼仪上,中元节、除夕不烧“包封”仅焚纸钱,且实行“上坛”“下坛”双坛祭祀制——下坛设于高县金水塆日常祭祀,上坛象征湖广祖籍地与“八陈赴义”故地,祭祀时需遥念先祖忠义事迹,彰显“不忘忠义、慎终追远”的族训。
谱牒与房系方面,先辈曾因兵燹战乱导致旧谱散佚,族人遍访故老、搜求传闻,复辑残存谱页成十九卷宗谱,其中特别收录“八陈赴义”相关记载,将其作为家族精神核心载入谱牒。该谱明确“義、天、品、貴”四字取名禁忌(避先祖名讳,亦含“守义”“尊天”“尚品”“贵忠”之意),详注五代先祖生卒与墓葬地址,标注三大迁徙地并辅以“伍子荣登时,三元正启文,定光洪远大,世代本朝君”二十字字辈,既为寻根提供关键依据,也以字辈传递“忠义传家、世代兴盛”的期许;房系划分上,以陈義莲之妻唐氏、陈義辉之妻张氏支系为界分“上房”“下房”,两房均以“八陈赴义”精神为共同传承目标,明晰支系渊源的同时,强化全族忠义共识。
五、地理印记:祖墓地标引寻根 忠义遗址续记忆
从湖广到四川,陈氏祎川堂的墓葬、聚居地与“八陈赴义”相关遗址,共同形成清晰的地理印记,成为后裔寻根与缅怀忠义先祖的核心坐标:湖广永州府东安县宁里乡、仁智乡等地,不仅是祖籍地与早期先祖墓葬所在,更与“八陈赴义”故地相近,是家族忠义精神的“发源地”;四川高县可久镇三洞溪、金水塆,为入川后核心聚居地与先祖墓葬集中区,族人在此世代传颂“八陈”事迹,让忠义精神落地生根;荣昌县周兴场宋家,是品芳公支系墓葬区且有碑可考,碑文隐含对“八陈赴义”的追念;大足县安贤里作为入川首站,是迁徙历程的重要节点,也是族人带着忠义记忆在川蜀立足的“第一站”;湖广零陵县下保里雷阿塘,关联品俊之妻唐氏祖籍,唐氏一族亦与“八陈”有忠义联结,进一步丰富家族忠义历史维度。
据了解,1987年6月《陈氏家谱》曾有转抄,此次2025年校勘整理后将复录被央经视觉、汉程国学、民史典网络版、传承中国网收录,其中“八陈赴义”相关记载与精神传承内容得到重点梳理。这份承载陈氏祎川堂千年历史与忠义文脉的族史文稿,不仅是家族血脉传承的见证,更以民间视角丰富了宗族忠义文化与移民史研究,让“八陈赴义”所代表的华夏忠义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延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基层活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