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咸丰五年秋:陈天佐魂归义土,节烈丹心照千古

陈天佐(号曲墨山人)生于乾隆年间,为明末抗清英烈后裔。自幼受家族节义精神熏陶,以传承忠义为己任。 他曾入黄州书院研学,遍历八寨故址搜集抗清掌故,创作诗文、剧本传颂忠烈事迹;十载游历中,谒孝陵、访史迹,著述三十卷彰显抗清往事,遇大旱时倾囊赈济灾民。 归乡后,他创办“节义书院”培育气节之士,编撰《忠烈传》等著作,虽遭禁毁仍传抄广远;又与民间艺人合作,以鼓书、皮影戏等形式播撒节义火种,使“思明月,守汉发”之俗绵延百年。 道光年间面对查访,他以智慧坚守志节;晚年四子皆承父志,延续精神血脉。 咸丰五年秋,陈天佐临终仍嘱传战刀、盟书以励后人,逝后葬于先祖之侧。其一生以布衣之身笔传忠魂,教化一方,节义精神与八寨英魂共耀荆楚,永励后世。

在历史的长河中,咸丰五年的那个秋天,注定是被铭记的。陈天佐,这位承载着忠义与节烈精神的传奇人物,于此时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溘然长逝。他的离去,如一颗巨星的陨落,在荆楚大地留下了无尽的哀伤与怀念。

陈天佐,号曲墨山人,生于乾隆乙巳年,籍贯永州东安陈氏宅第。其祖父自建公乃明末英烈之后,在满清鼎革、剃发令下,大别山八寨豪杰奋起抗清,自建公便是其中一员。彼时,战斗惨烈,白刃交加,烈士们宁死不屈,或引火自焚,或蹈崖明志,尽显忠肝义胆。陈天佐的祖母朱氏在城破之际,怀着自建公辗转避难,最终在英山破庙诞下他,“自建”之名,寄托着“华夏复兴”的美好愿景 。
2025072411181258
自幼,陈天佐便深受家族忠义精神的熏陶。龆龀之年,随父拜谒自建公墓,听父亲讲述祖母突围的艰难与先辈的英勇事迹,他抚碑泣下,从此以承节义为己任。在宗族私塾中,他对记载着先辈事迹的残篇盟书爱不释手,读到贞娘殉节之事,常常义愤填膺,拍案而起。

嘉庆三年,陈天佐进入黄州书院研学。他一心探寻先辈的抗清往事,三谒山长之庐,长跪三时,终得山长传授义士秘传。此后,他课余遍历八寨故址,在云雾缭绕中寻觅箭矢,于李蟒寨拜访乡贤。他与鼓书艺人结为忘年交,收集掌故百二十则;不满皮影戏对义士故事的粗糙演绎,闭门三昼夜重撰剧本,增添贞娘绝命诗,使得故事更加动人心弦,一时传唱广远。少年时所作的《怀八陈》,更是将“八柱擎天”之战和江淮烽火描绘得淋漓尽致,抒发了“留发守节,九死无悔”的坚定志向 。

嘉庆八年,陈天佐踏上远游之路。他前往金陵谒孝陵,面对断碑残垣,伏地痛哭,作《孝陵行》抒发内心的悲愤与感慨。旅途中,他与江南遗民后裔交往,详细记录七十二寨之事于《闻见章》。当中原遭遇大旱,饿殍遍野时,他毫不犹豫地尽鬻衣裘购粮,赈济三百乡,并以《流民叹》记录下百姓的苦难,发出“安得广厦立,庇我苍生康”的深切呼喊。

十载游历,陈天佐著述颇丰,《江南行记》《中原见闻》《河朔纪略》等三十卷著作,不仅详细记载了各地风土人情,更彰显了抗清往事,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记忆,时人赞其“考据精详,文辞雅正,存史浩气” 。

嘉庆十八年,陈天佐归乡后,娶程氏为妻。程氏工诗善画,为他的《曲墨吟》作序。此后,他在宗族内创立“节义书院”,堂悬“八寨英风”联,每月朔望讲授忠烈事迹,手绘抗清地形图、火器阵法,培养了数百名以气节相砥砺的弟子。历经五载,他完成了《忠烈传》十二卷,然而,此书却遭知府禁毁,但因其内容震撼人心,坊间传抄不断,人们争相传阅,皆称其“记明清易代事,字字泣血”。此外,他还有《曲墨吟》《义山文集》等著作传世,其《题陈忠义祠》诗中“留发抗节志,墨韵牵诗魂”一句,更是让见者无不感佩其气节。

陈天佐深知节义需传于民间,于是与鼓书泰斗共同编写《义士篇》,创作《悲调十八拍》《新传八陈》,改造皮影戏以演绎八寨忠烈之事,还绘制巨幅幕布,融入全景声光,使观者身临其境。每至正月巡游,万众高呼“思明月,守汉发”,这一习俗在麻城、黄冈一带绵延百年。他还辑录《遗风录》八卷,收录民谣谚语,得到贞娘手稿后,亲自作跋语称赞其“与《正气歌》同辉”,让民间抗清记忆得以系统留存。

道光元年,总督听闻陈天佐贤名,派人到书院查访。府吏欲毁抗清画作,陈天佐从容应对,以“圣人教忠孝,传先辈义,正遵圣训”为由,献上删节本,暗中以“守节”喻志,作《咏梅诗》自比,彰显高洁气节,时人皆解其深意,称其“笔墨藏戈矛”。面对族叔的指责,他跪于族谱前,表明陈氏自洪武以来,九修族谱皆书“明民”,弃节则心难安。最终,族老永年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率领族人保护书院。

晚年的陈天佐,四子品莲、品俊、品芳、品湖皆继承父志。品俊任教谕,在讲堂上传授节义;品芳行医,以节义自勉;品湖经商致富后,捐银修宗祠。花甲之年的陈天佐仍坚持授课,还带领弟子重游八寨,指着仙女岩讲述贞娘投崖的故事,激励弟子传承节义精神。当弟子问及“承平之时,节义何用”,他坚定地回答:“如日月,乱世照心忠,治世正风俗,当永传颂。 ”

咸丰五年秋,陈天佐偶感风寒,病情逐渐加重。临终前,他召来儿子,嘱托将窖中的战刀与盟书传于子孙,激励后人在华夏有难时奋勇向前。言罢,含笑而逝,葬于自建公侧。程氏在宗祠侧种植松柏百株,以纪念他的功绩。他的著述被藏于家谱,《黄州府志》称赞他“布衣肩文明,笔传忠魂,教化一方,功不在战” 。

时光荏苒,百余年过去了,陈天佐的轶事依旧在民间流传,书院遗址上草木青青,“思明月”的习俗仍然存在。曲墨山人的志向,与八寨英魂相互映照,共同闪耀在荆楚大地,永远激励着后世贤达。他用一生诠释了节义的内涵,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典辑的头像历史典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