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6月24日(顺治二年乙酉):祎川堂陈氏龟峰盟誓抗清,谱写忠义壮歌

祎川堂陈氏自汴梁发端,历经宋明嬗变、明清鼎革,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以忠义为精神内核,以迁徙拓业为发展脉络,将家族命运与家国大义紧密相连。其宗族文化不仅是陈氏一族的精神支柱,更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成为研究明清历史、宗族制度、商业发展及文化传承的珍贵样本。

1750764588-1750744703205_edit_1207839333887050

祎川堂陈氏,其族源可追溯至汴梁,世代簪缨,门第显赫。宋室南渡后,陈氏迁居黄州麻城东山,以诗书传家,科举成就斐然,明代时更因靖海之功获神宗御赐“忠义传家”匾额,自此“忠君守节,不辱强权”的祖训便深深烙印在家族传承之中。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部肆虐,黄州沦陷。陈氏祖宗岳公,作为壬午科孝廉,怀抱经纶与赤诚,率全族迁居麻城东北的东山寨。此寨依宋代抗金故垒而建,陈氏族人增筑城防,垦田积粮,构建起严密防御体系。寨中无论丁壮还是闺阁女子,皆积极备战,丁壮荷戈戍守,女子组成“红粉队”,全寨歃血立誓“生为大明臣,死作大明魂”,誓与大明共存亡。

顺治二年(1645年)6月24日,这一天成为祎川堂陈氏宗族忠义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清军南下并颁布“薙发令”,引发华夏大地动荡。广济胡俊因拒薙发遇害,目睹这“膻腥之变”,陈宗岳义愤填膺。他邀陈英贤、陈猛如等八寨豪杰,在龟峰之巅会盟。祭天焚表时,灰烬幻化为赤龙腾空,众人视之为祥瑞,随即歃血立誓:“头可断,发不可薙!”此后,陈宗岳联合何士荣、李有实等义师,互为犄角,竖起勤王大旗。面对英王阿济格率领的十万大军压境,陈宗岳凭借地势设伏,以滚木礌石、“神火飞鸦”顽强抵抗,坚守长达五月之久。直至矢尽粮绝,仍率死士突围,在赤壁矶下血战,身中七创仍奋勇拼杀,最终壮烈殉国。清军将其首级悬于城楼示众。陈英贤善用“悬石索”三次击退强敌,城破之日引刃自刭;陈猛如夜袭蕲州焚毁清军辎重,力竭捐躯,年仅二十。“八陈赴义”杀身成仁,其忠魂毅魄永载史册。

1750764636-1750744238086_edit_1207901238271416

彼时,四十八寨歃血同盟,推举罗田王鼎为盟主,仿明制设六曹,陈宗岳膺任副帅总摄军机,民间谚语“陈氏为脊,群寨为翼”,充分彰显了陈氏在复明大业中的关键地位。然而,因众寡悬殊,各寨相继陷落。余部转战十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红粉队”残部遁入木兰山削发为尼,虽身着缁衣,复国之志犹存,其贞风劲节令人敬仰。

陈自建作为陈宗岳遗腹子,生于顺治四年(1647年),自幼失父,在母亲朱氏含辛茹苦的抚育下成长。朱氏虽生活寒微,却始终以忠义教导其子。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朱氏临终前告知陈自建祖坟秘窖藏有战刀盟书,并叮嘱“俟华夏重光,方可昭示” 。陈自建投身茶马贸易,独创“炭匣护茶”法,以义为商,振兴家业,弘扬祖德,被尊称为“茶马鸿儒”。其子義莲、義辉继承父志,创立“忠义号”茶行,名震川滇。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孟春,陈自建五世孙贵耀、贵祥行商入蜀后返回湖北迎接母亲,随后卜居叙州府高县归化乡河左二甲。他们披荆斩棘,垦田筑室,为彰显先祖忠烈,合族营建“祎川堂”宗祠。“祎”字在《尔雅》中训为“美”,寓意嘉言懿行、德润如玉;“川”取江河行地、川流不息之义,喻示家族血脉绵延、家风永续。同时确立二十五字字辈:“自义天品贵,伍子荣登时,三元正启文,定光洪远大,世代本朝君”,期望子孙恪守祖训,振兴家声。

祎川堂祖训以“忠勇报国、诚信传家、耕读兴族、睦族齐家、传承忠义、谱牒永续”为核心,从各个方面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与价值取向。此外,还辑有《祎川三字经》,分修身、齐家、处世、立业、传承五篇,以三字韵文形式,将道德规范、家族传统融入其中,便于后世子孙自幼学习践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陈氏阖族聚于祎川堂商议修撰家谱,在叙州府高县归化乡河左二甲设陈氏修谱总局,设置主修、倡修、监修、编修、校对等职。公推候选教谕陈荣贵为主修,庠生陈登龍、茶商陈時通为倡修,廪贡生陈登科、陈荣坤为编修,合族十五位贤达共同参与。开局之日,告祭始祖陈自建,申明“考世系、彰忠义、垂训诫”之宗旨。历时八载,遍访黄州故地、川藏茶路,考证《黄州府志》《叙州府志》,参校家传旧牍、碑刻契券,终成完备家谱。

祎川堂陈氏自汴梁发端,历经宋明嬗变、明清鼎革,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以忠义为精神内核,以迁徙拓业为发展脉络,将家族命运与家国大义紧密相连。其宗族文化不仅是陈氏一族的精神支柱,更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成为研究明清历史、宗族制度、商业发展及文化传承的珍贵样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典辑的头像历史典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