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听琴图》宋 赵佶

在中国古代,俗称“四艺”的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雅士、上流社会的士大夫修身所必须的技能,所以也被称为“文人四友”。这“四艺”之中,以琴为首。尽管在丝绸之路贯通西域之后,琴之一字,有了更多的内容,诸如胡琴、月琴、箫、筝、琵琶等,此外也被衍生出懂音律,会演奏乐器的意思。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四艺之首只等于古琴。

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一向被视为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清代《琴学正声》形容古琴是“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可见古琴艺术在中国古代的超然地位。

不过,本文不去讲述它伴随着神话时代出现,并一直传承到今时今日的悠久历史;不去赘述它与无数文人学者扯不断、理还乱的传奇故事;不去描述它犹如“天书”一般,用一个个奇特的文字记录的怪异琴谱;更不细说那许许多多用它演奏出来的千古风流……只去赏鉴古琴作为纯粹的乐器的器物之美。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明朝宁王朱权所编纂的《神奇秘谱》,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琴琴谱合集,图为《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琴谱。

竹林七贤之一、因一首《广陵散》琴曲流传千古的嵇康这样写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故缀叙所怀,以为之赋。”他在这篇《琴赋》中描述了琴木的生长环境,认为古琴还是一块木头时,就已经在崇山峻岭之中吸取着精华灵气。它的琴身构造、制作工艺、琴名含义、琴曲意境,无不寄托文人哲思。

古琴在古代属于“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中的丝,也叫作“玉琴”“七弦琴”。它的造型优美,常见的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伶官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等。

最负盛名的四大名琴则分别是齐桓公的“好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蔡邕的“焦尾”。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很显然,有关古琴结构分类的这些意境幽远、韵味十足的名称词汇极具东方文化的魅力,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古琴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构造与工艺

古琴的形制,最初为礼器“铖”的外形,传说系神农氏为沟通天人所制之神器。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古琴结构

从纯粹的制作工艺来看,古琴的构造如下:

琴面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斫琴中以鹿角霜和生漆为上漆材料

为能充分振动,琴面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向内外侧呈瓦弧形,与底板胶合而成琴。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调和的底胎,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据称以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之木最佳。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凤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天柱、地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琴弦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一弦至七弦自外向内依次排列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共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外合五音,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则象征君臣之合恩。

琴徽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标志音律的十三个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琴头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白色打结处为蝇头,其下为岳山。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是琴的最高部分。在琴面右侧头部8-10厘米处横嵌的一条用硬制木制成。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琴头部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

轸子、轸池、护轸、鸭掌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中心头尾穿通,颈部旁侧有一斜孔与中心孔相通,侧孔斜向顶端。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槽,称为轸池。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轸子免受外力碰击。

绒扣及绒扣的搓捻系结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琴轸与绒扣

连接蝇头与轸子的丝绞称为绒扣,绒口一般用稍粗的真丝丝线搓绞而成,蝇头及蝇头的打结用弦头的一端绕结,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

琴尾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琴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琴底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常见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起反射音响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

龙池、凤沼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或圆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称龙池,尾部小的称凤沼。龙池凤沼,谓之上山下泽,象征天地万象。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雁足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象征七星。因须承重力,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

断纹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除此之外,古琴前阔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十大传世古琴

古代造琴基本分为三类:一是圣人造琴,如仲尼式、神农式、伏羲式等;二是文人造琴,如落霞式、蕉叶式、连珠式等;三是帝王造琴,如襄王琴、璐王琴等。南宋田芝翁的《太古遗音》是中国最早载有古琴样式的古籍。明初,袁均哲根据《太古遗音》所编的《太音大全集》中,收录了历代不同的琴式38种。明代《风宣玄品》《文会堂琴谱》、《古音正宗》等书,所录琴式增加至40余种。清初《五知斋琴谱》则达50余种。

古琴式样的主要差别,在琴额、颈部和腰部、尾部的线条造型不同。

例如仲尼式,相传为孔子所创制,在腰项处各呈方折凹入,造型简洁朴素。

伏羲式则非常古朴、简洁,流传最广,非常著名的唐琴“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而蕉叶式造型精妙秀美,琴首无凫掌而有一叶柄,琴底仿蕉叶之茎。

落霞式则是古代文人观晚霞之丰富变化,突发灵感,并以此为参照造琴形……

让我们不妨以十大传世古琴来管窥不同琴式之美。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唐·九霄环佩琴,神农式。梧桐作面,杉木为底,通体紫漆,馆藏于故宫。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唐·彩凤鸣岐琴,落霞式。琴体浑厚,鹿角灰胎,馆藏于浙江博物馆。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唐·大圣遗音琴,神农式。九德兼全,馆藏于故宫。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唐·太古遗音琴,师旷式。琴面漫圆,杉木制,龙池圆形,中央音乐学院藏。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宋·海月清辉琴,仲尼式。青白玉轸,紫檀岳尾,馆藏于三峡博物馆。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宋·万壑松琴,仲尼式。八宝灰胎,发蛇腹冰纹,馆藏于故宫。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宋·松石间意琴,仲尼式。通体黒漆,光亮如新,琴背有苏东坡、唐伯虎等多位著名文人落款,馆藏于三峡博物馆。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宋·僊人友琴,落霞式。桐木面板,白牛角轸。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明·飞瀑连珠琴,飞瀑连珠式。明代第一琴,宁王朱权亲制。

位居四艺之首,说说古琴纯粹的器物之美

清·残雷琴,落霞式。谭嗣同制,背刻“破天一声挥大斧,于断柯折皮骨腐”。馆藏于故宫。

编辑丨魏东月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东方文化杂志的头像东方文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