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兵略训》:
“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
中国古代的攻防战中,
打赢一场仗的关键因素,
除了运筹帷幄的将领与前仆后继的士兵,
还在于战场上的雄关险隘。
苍山如海,马蹄声碎,
回荡在雄关之间。
兵马俑。图源:图虫创意
一、何为雄关?
古代的关隘,
是一种设计精妙、防守严密的军事建筑,
主要由关城、墩台、壕沟等组成。
嘉峪关关城。图源:摄图网
关城为关隘的主体工程,
是指挥和战斗的核心阵地,
其防护力较强,
筑有高厚的城墙,墙上设有雉堞。
长城烽火台(实心墩台)。图源:图虫创意
关城外围挖有护城壕。
为增加关隘的防御纵深,
有的关城在前沿还建有墩台(报警台)
和壕沟、陷阱等障碍物。
山脉上的长城。图源:图虫创意
为了达到易守难攻的效果,
在基础的防御体系之外,
有的关隘发挥攻防联动作用,
将关城与关城之间连接起来,加大防御纵深,
使其形成一整套唇齿相依的攻防体系。
滑动查看:居庸关。图源:图虫创意
有的将关城与绵亘的城墙相结合,
使得每座关隘在攻防战中各显奇效。
二、中国关隘始祖——“百二秦关”
(1)函谷关
我国的关隘建设历史悠久。
早在西周时期,
华夏大地上就矗立起
第一座名扬四海的雄关“函谷关”,
距今已有3000年。
函谷关景区。历史上共有三个函谷关:古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照片为灵宝市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图源:图虫创意
函谷,
即关在谷中,深险如函之意。
《灵宝县志》中记载,函谷关,
“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
此处秦岭为广义的秦岭
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
东城墙长1.8千米,
西城墙长1.3千米,
南城墙长0.18千米。
在函谷关后,是长达15公里的函关古道。
作为进出此地的唯一交通要道,
《太平寰宇记》称“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
春秋战国时期,
函谷关属于秦国的王畿之地,
作为国都咸阳的门户,
成为六国合纵抗秦的主要战场。
考古专家曾在此处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遗骨,
发现其身上中箭十多处,可见当年战争的惨烈。
自诞生之日起,
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八王之乱、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
乃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
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
函谷关都是重要通道,可见其重要性。
灵宝市函谷关景区地形景点分布沙盘模型。图源:图虫创意
在那个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时代,
军事运输补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运往函谷关的补给还需要经过狭长的函谷。
因此,函谷关逐渐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随着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发,
加上黄河改道、水位下降、河床裸露等因素,
使得原来“丸泥可塞”的函谷关逐渐失去了战略意义。
(2)潼关
于是,
函谷关的替代者——“潼关”
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黄河边的潼关城楼。图源:图虫创意
比起函谷关,
位于黄河“几”字形拐角处的潼关,
更靠近长安城(今西安)。
单纯从防御作用上看,
守潼关和守函谷关作用是相同的,
而且潼关还有个优势,
那就是城门外为湍急的黄河。
黄河不同于长江,
冬天由于天气寒冷,
河面会结起一层厚厚的冰层。
冻上之后,
河面将如同平地一般,行人来去自如。
冬季黄河。图源:图虫创意
因此,
如果不在此地设卡,
敌人趁黄河结冻再发起进攻,
则可能使位于关中地区的政权遭受惨重损失。
如春秋时期的“崤之战”。
当年,
秦国千里迢迢出函谷关,
至洛阳,攻打中原地区的郑国。
在回军途中,
遭遇北方强国晋国军队两面夹击。
当时正值冬季,黄河结冰,
过了函谷关后,秦军无险可守,
被堵在峡谷内,动弹不得,
最终全军覆没。
所以,
在以长安为国都的朝代,
潼关的地位比函谷关更为重要。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曹操为防止关西兵变,建潼关,废函谷关。
建安十六年(211年),
曹操率大军在此与马超、韩遂等展开激烈战斗。
曹操在此战中几欲丧命,
但凭着潼关的战略优势和离间计,
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并最终压制关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中原政权频繁地交替更迭,
潼关成了各大政权的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古城风景。图源:图虫创意
潼关,
最早被建造在一块叫做“麟趾塬”的黄土高坡上。
“塬”是黄土高原独有的台型高地,
面积宽广平坦,为水流冲刷下形成的产物。
因此,建造在此处的潼关显得格外高大。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记述,
东汉时期在潼关所在的麟趾塬,
只有一条黄巷坂可通往关内,
可见其作用基本与函谷关前的函关古道
有异曲同工之妙。
进入隋代,潼关已屹立数百年。
原先的防御体系早已不适应时代所需,
变得沧桑、破旧。
于是,隋大业七年(611年),
一座新的关城——潼关南城兴起,
逐渐替代旧关城。
风陵渡。图源:图虫创意
可惜的是,
与函谷关的遭遇相同。
经历黄河河床暴露和水土流失的双重影响,
最终,隋朝建立的潼关南城
被唐代的武则天整体搬迁到黄河边的河滩上,
与小说中郭襄初见杨过的“风陵渡”隔黄河相望,
形成了那座在安史之乱中
阻挠安禄山精兵进犯关中的雄关要塞。
这座“潼关”自唐起,
便一直经历着战争的洗礼。
从古代的哥舒翰、孙传庭、李自成
到近代的抗战烈士们,都曾在这里浴血作战。
三、抵御外敌最前线——“长城诸关”
随着华夏版图不断扩大,
中原政权面临的外围挑战也越来越大,
匈奴、突厥、契丹、党项、蒙古、女真轮番登场。
为了守卫每一寸山河,
万里长城应时而生,
长城诸关成为这条防御线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城。图源:图虫创意
(1)“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早期的长城,
都是沿着阴山、贺兰山一带修建,
充分地利用两条山脉的地势,
像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城便是如此。
利用山脉的天然屏障优势,
大大降低了修筑的成本。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便是有着“三关冲要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之说的雁门关。
雁门关。图源:图虫创意
雁门关之名,始于雁门山。
《山海经》曰:
“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
高柳北,即今天的山西省阳高县,
但这里早期叫雁门郡。
战国时期,
雁门郡是赵国的重要军事据点。
当年,赵武灵王带领赵国进行军事改革,
大破楼烦、林胡的入侵,
设立云中、雁门、代三郡。
后来,赵国名将李牧奉命常驻雁门关防备边事,
北部匈奴十余年不敢犯。
雁门关。图源:图虫创意
秦灭六国后,
大将蒙恬率兵30万由此北出,
迎击匈奴,尽收河套地区,
并沿着雁门郡一线修筑长城。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
雁门郡都是极其重要的边郡,
也是与匈奴交战的最前线。
汉代,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名将
先后率军驰骋雁门关内外,
大败南侵的匈奴军队。
李广还因作战勇猛,
成了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
雁门关。图源:图虫创意
汉元帝时,
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就是从这里走出关外。
到了东汉,
由于南匈奴的内附,
再加上边境人口剧减,
雁门郡失去了往日的战略意义。
因此,曹丕将雁门郡南迁,
定在了雁门山南边的广武(今山西省山阴县)。
雁门关。图源:图虫创意
雁门关之名大概始于唐初。
此时,北方突厥兴起,唐军驻守雁门山,
在险要之处设置关城,抵御突厥。
真正使雁门关扬名天下的
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杨家将。
宋代,
由于燕云十六州尽归辽人,
雁门关成为北宋抗辽的第一线。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辽国大将萧咄李率兵10万杀奔雁门关,
当时守关的正是北宋名将杨业,
他闻讯即率数百精骑绕过辽军,出其不意,
由雁门关北口南向袭击辽军。
辽军攻关受挫,后院起火,顿时溃乱。
雁门关守军前后夹击,辽军大败溃逃,
史称“雁门关大捷”。
雁门关。图源:图虫创意
现存的雁门关,重修于明代,
是明长城的“外三关”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南北战争
以及民族大融合的见证者,
雁门关的价值
并不仅限于它守护了中原,
作为诸关据点,
它也是万里长城整体作战防御体系的典范。
据史料记载,
从洪武七年(1374年)
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200余年间,
雁门关关城、两翼长城及诸隘城堡等
修筑至少达14次之多,
构成了雁门新关、旧关联动,四口、
十二连城、十八隘、三十九堡等
辅助防御体系共同发挥作用的形态。
这在中外军事史上均属罕见。
与世界闻名的“四大防线”相比,
亦有过之而无不及。
(2)“羌笛何须怨杨柳”——玉门关
在雁门关以西的河西走廊最西端,
同样屹立着一座千年闻名的雄关险隘,
即王之涣笔下那座春风到不了的玉门关。
小方盤遗址远景。图源:图虫创意
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意即湿润的气流,
玉门关地处今天甘肃省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
四周为戈壁滩,春风自然难以吹到。
汉代,
玉门关是长城重要关隘之一,
始置于汉武帝时期,
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彼时,
这里既是边境线上一道重要的关口,
也是大汉游子归国的标识,
还是连接西域三十六国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无数的汉人、西域客商
经由此关沟通内外贸易,
瓷器、金银器皿、生丝、汗血宝马、牛羊等
大宗物品在此汇聚,玉门关前贸易盛极一时。
小方盤遗址近景。图源:图虫创意
历史上,
玉门关作为汉代长城的重要关口,
守卫着河西走廊,
作为丝路西去的“咽喉”,
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霍去病进军河西大败匈奴,均发生于此。
为了更好地维护西域
友好通商、和谐发展的环境,
在小方盘城的北侧,
汉代军士们筑起了一座河仓城,
俗称大方盘城。
河仓城是长城沿线各据点的军需仓库,
被建立在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上。
西面约50米处是一个大湖泊,
东面是深不可测的沼泽地,
南北有高出城堡数丈的大戈壁怀抱,
使河仓城极为隐蔽。
河仓城残垣。图源:图虫创意
在河仓城的保障下,
玉门关继续发挥着维护丝路安全的作用。
随着丝路上贸易的日趋稳定,
西汉政府也着手成立代表
中央王朝统治西域地区的机构——西域都护府,
大量移民、修缮长城,
在玉门关通往西域的主干道上又增设了
许多关隘、烽燧、亭障、城堡、驿站等,
最终形成完整的玉门关防御体系。
玉门关风景。图源:图虫创意
自汉以后,
玉门关在大唐帝国的统治下迎来
第二场辉煌的丝路贸易。
由于朝代更替等诸多因素,
玉门关也从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
搬到了敦煌以东的瓜州(今属甘肃省酒泉市)。
唐贞观三年(629年),
唐玄奘从此出发,踏上了西行取经的道路。
在此之后,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
管理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玉门关的星空。图源:图虫创意
数不胜数的诗人、词人皆在此留下千古诗篇,
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到了宋代,
由于与西夏作战失利,
玉门关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如今,遗留自汉、唐时期的古关城,
经历千年的风沙,仅存残垣断壁,
只有那听闻了过去贸易兴盛的风沙,仍在飘荡。
(3)“明长城的起点”——山海关
如今,
人们更加熟知的,
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起修建的明长城。
明长城与之前几代修筑的长城相仿,
从鸭绿江边的辽宁虎山,
经山海关,沿着燕山山脉,
向西连接秦长城,直达嘉峪关,
蜿蜒六千余里,气势宏伟。
作为明代北部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
这条防御线上,也屹立着数座天下闻名的关隘,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位于长城起点的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图源:图虫创意
山海关在这座长城的东面,
是蜿蜒数千里的长城与大海间唯一的交汇点,
因其北倚崇山,南临大海,故名山海关。
从地图上看,
明代的人要想从华北平原
进入东北地区只有三条路可走,
一条是穿越河北省喜峰口,
沿滦河支流一路向北,翻越燕山山脉,
过大凌河,进入东北。
这条道路就叫做“卢龙道”;
另一条是穿越古北口,
从今天的北京出发,
经过顺义、密云,北渡海河支流潮白河,
到达古北口,然后渡过滦河,向东去往平泉,
再北上抵达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
最后到达松嫩平原。
这条道路叫做“古北道”。
还有一条,
即从北京出发,一路向东,从山海关出去,
这条路叫做“傍海道”。
这三条路也是历史上
大名鼎鼎的“闯关东”必经之路。
山海关。图源:图虫创意
这三条路中,
比较好走的无疑就是
北京直达山海关的这条“傍海道”。
因此,自建设之日起,
山海关便相当于华北进出东北的大门,
素有“边境咽喉”之美誉。
从目前保存较完善的山海关遗址上看,
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
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
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可谓攻守兼备。
老龙头。图源:图虫创意
在山海关往渤海之滨延伸的方向,
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
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曾在此处修筑了一座“入海石城”,
因神似龙首探入大海,得名“老龙头”。
历史上,这里曾是山海关防卫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明末,
李自成与吴三桂、满清骑兵
曾经激战于山海关城下,
留下了著名的甲申年“一片石战役”。
山海关风景。图源:图虫创意
及至19世纪末,
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
“老龙头”首当其冲,城池被毁。
现如今,
山海关依旧在渤海之滨,
坐观潮起潮落。
(4)“天下第九关”——娘子关
在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上,
娘子关应该算是途经关口中最特殊的一关。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
地处山西、河北两省的交界处,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娘子关。图源:图虫创意
据记载,
早在春秋战国时,
晋文公曾率重兵驻守于此,并建有长城。
后因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
曾率“娘子军”驻守此地,
故而改名“娘子关”,
素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娘子关,“天下第九关”。图源:图虫创意
现存关城为明代嘉靖年间修筑。
关城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
东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堡,
可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
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
明代,
蒙古骑兵曾数次兵临城下,
企图破门而入,直抵京师,均遭顽强抵抗。
直至近代,娘子关又成为
八路军组织“百团大战”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主战场。
点击播放:娘子关。图源:摄图网
与其他分列长城各段的关口不同,
娘子关不但地势险要,
而且山明水秀、风景绮丽。
在娘子关东门外的山谷,
是冶河的发源地,泉眼累累,
喷涌而出的泉水形成悬泉。
多股泉水汇流,沿悬崖峭壁倾泻而下,
形成著名的“娘子关瀑布”。
瀑布悬空如白练挂在石壁前,
形成高达十几丈高的飞流,
激起层层浪花,响声震耳。
正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所言,
“行人饮马来偷见,一阵花飞妒女祠。”
(5)“太行八陉”——居庸关
太行八陉是自古以来
穿越太行山东西两端的八条交通要道,
而在太行八陉最北的军都陉,
居庸关雄踞其间。
这是长城中一座出名的军事古关,
又有山峦重叠、溪水长流,
为巍巍长城上景色怡人的一大雄关,
名列“燕京八景”之首。
居庸关。图源:图虫创意
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区,
与倒马关、紫荆关并称长城”内三关“,
为北京西北大门。
居庸之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燕国就曾扼控此口。
明亡,
就是亡在了居庸关。
1644年,李自成进入山西境内,
连陷太原、大同,从军都陉过居庸关进抵北京。
京城屏障尽失,几日之间就被攻克,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天下第一雄关”巨匾。图源:图虫创意
现存的居庸关从金开始,
历经元、明、清共七百余年,全长4142米,
地势险要,如鲲鹏展翅,
被乾隆皇帝称为”万里金汤固九边“,
关城城楼南北侧悬挂两块
白底黑色“天下第一雄关”巨匾。
居庸关的关城西高东低,
有两山夹一水的自然风光。
站在关上,登高眺远,
脑海中浮现的,也许是千百年来的金戈铁马。
(6)“明长城终点站”——嘉峪关
明长城的终点,
同样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
在黑山与嘉峪山之间,
是河西走廊最狭窄的一段。
嘉峪关。图源:图虫创意
明洪武五年(1372年),
大将冯胜在平定河西走廊后,路经此地,
下令在此兴建军事防御工程,即嘉峪关。
后经明朝多位皇帝的修缮及扩建,
最终形成集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
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绵延60公里。
伴随着嘉峪关的兴起,
过去负责守卫西域诸国贸易安全的玉门关由此没落。
嘉峪关成为从哈密入河西走廊,
西域贡使前往明代中国唯一的法定路线。
嘉峪关与月亮。图源:图虫创意
至清代,
中原至新疆的商路也是从西安出发,
经兰州、嘉峪关、玉门至哈密。
吐鲁番的棉花、葡萄,准噶尔的
羊、马、骆驼、羚羊角和南疆的玉石等
都经此路运往内地。
内地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药材等
也经嘉峪关运往新疆和中亚等地。
丝路。图源:图虫创意
进入16世纪后,
这条丝路的另一端,
欧洲正在开拓大航海时代,
西方冒险家凭借着先进的航海技术,
在权贵的资助下扬帆起航。
陆上丝路的没落,
让这座西域雄关失去往日光彩。
四、南方关隘——雄关漫道真如铁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
中原王朝的更迭相当频繁,
一部分王朝被迫南迁,
经济重心也开始往南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
军事力量、防御体系的重心南移。
因此,在辽阔的华夏土地上,
南方也存在着数座重要关隘。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门关
唐朝诗人说:
“朝廷不用忧巴蜀。”
而守卫这片中国古代“天府之国”的,
正是李白笔下“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
剑门关。图源:图虫创意
剑门关,古称剑阁,
位于今天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
因关隘正处于剑门山中断处,
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
峰峦倚天似剑,
故而称为剑门关。
与之前介绍的关城相比,
剑门关显得尤为险要,
整个关隘完全是天然形成,一气呵成。
剑门关所处的隘口,
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
足见其关之奇险。
剑门关风景。图源:图虫创意
历史上,
这里曾是三国时蜀国赖以生存的防卫大门,
进出巴蜀必须途经剑门关。
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
见此处壁仞千尺,天开一线,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因此命令士兵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
尔后,诸葛亮六次北伐均在此处通过。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
司马昭三路伐蜀,
魏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
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
蜀军大将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
硬生生将钟会十万大军抵挡在关外。
隋朝以后,
陕甘入蜀改道由
葭萌县(今四川省剑阁县江口镇)越牛头山,
直抵剑门关口。
剑门关。图源:图虫创意
如今,
剑门关依旧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关口,
屹立在进出巴蜀的通道上,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它早已不是进出四川的唯一通道。
(2)“南天门”——镇南关(友谊关)
广西凭祥市
还有一座虎踞在祖国南端的关口,
现在名为友谊关。
但很多人更愿意叫其霸气的旧名——镇南关。
友谊关。图源:图虫创意
这座雄关终端穿过关门,
与越南公路相连,
至今仍是我国通往越南的重要口岸。
镇南关始建于汉代,
最初称雍鸡关,后改为界首关。
明洪武元年(1368年),
朱元璋为巩固南疆,
将原界首关城楼扩建为两层,
并在金鸡山架设炮台监控关口,
从此,界首关改名鸡陵关。
友谊关。图源:图虫创意
清代,
这里再次改名为镇南关,
并增设城楼至四层高。
雍正年间,又在两旁增筑城堞百余丈,
最终形成宛如巨蟒般盘踞于两山之间的形态。
镇南关是我国南疆最后一道防线,
常年战火不断,
它的命运同中华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
在抗法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度毁于战火。
友谊关法领事馆旧址。图源:图虫创意
清末,
中国屡次遭遇列强侵略。
1884年,
法国侵略军2000余人由越南进犯镇南关,
企图用武力轰开中国国门,
清政府不得不对法宣战。
爱国将领冯子材率将士跟法国军队血战,
大败法军,取得自1840年以来,
清朝唯一一次对抗列强的大胜利。
1939年侵华日军占领镇南关,
烧毁关楼,将拓印的“镇南关”三个大字
寄奉日本天皇请功。
之后,又劫走“南疆重镇”石刻横额,
镇南关再一次遭受侵略者的践踏。
中国人民勠力同心,
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才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纵观神州大地的历史,
军事部署、抗击敌寇、贸易往来、山河美景,
每一页都有雄关的巍峨身影。
广西。图源:图虫创意
从百二秦关的断壁残垣中走过,
函谷关、萧关、武关、大散关为秦之四塞。
秦汉的车马缓缓前行,
隋唐的雄兵整装待发,
在宋辽金夏的纵横捭阖中,
亦曾听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
阳关风景区。图源:图虫创意
阳关、玉门关、嘉峪关、铁门关,
在西北的一城烟沙中渐渐被人淡忘,
我们叹息“羌笛何须怨杨柳”,
再道“劝君更尽一杯酒”,
却难以体会古人西行出塞的悲凉。
再看今日的丝路,已比昨日辉煌。
内外长城上,
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
平型关,南北交锋的古老战场
也曾经历近现代的炮火,
燃起抵御外侮、民族解放的热血与激情,
守一寸故土,保一方安宁。
南方的关隘,坚毅中兼怀柔美。
大别山下,义阳三关(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
把守豫鄂两省交界,南襟江南,北蔽中原,
如今有铁路、公路穿三关而过,贯穿大江南北。
三峡。图源:图虫创意
山河激荡,
化作水流湍急的天然关卡,
伴随着滔滔长江水,
船只驶过三峡中的
瞿塘关、南津关,通往巴蜀的剑门之险。
梅关古道。图源:图虫创意
在粤赣交界,
梅关古道上的梅花凌寒独自开,
这座“岭南第一关”,
无声地诉说着千百年来
南下闽粤移民的千折百回。
在由川入黔的娄山关前,
又有多少人放声高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永不凋零!
鹤度岭明长城关隘。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1.曹云忠:《中华名关》,解放军出版社,1988
2.李楠:《中国古代关隘》,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3.李不白:《透过地理看历史》,台海出版社,2019
创作团队
撰文:大唐梁金吾
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
配图:邓贽嘉
… 完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