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唐梁金吾
◎ 全文约4400字 阅读需要约11分钟
◎ 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
◎ 本文首发于【锦绣人文地理】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茫茫自然之间,
一座雄伟苍健的大山
在齐鲁大地上拔地而起,影照东方。
它前临大海,背靠黄河,
1545米的高山海拔,
凌驾于一众齐鲁丘陵之上。
作为日出东方的象征,曾经的它,
见证了华夏文明数千年来的兴盛。
秦皇汉武来此祭拜天地,宣誓皇权的正统。
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亦于此登山作诗,快慰平生。
古人赞其:“吞西华,压南衡,
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
故此山得名“岱宗”。
岱者,始也;宗者,长也,
小往大来,通达安宁,又名“泰山”。
图片|航拍泰山 · 图虫创意
还在长身体的大山
作为华夏文明的象征,
泰山屹立在齐鲁大地,
既是文化遗产,也是自然遗产,
是目前中国已入选世界文化
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少数几处名胜之一。
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
真正意义上的泰山
为一条绵亘于山东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
由156座山峰组成,跨度200多公里,
形如大鸡腿的泰山山脉。
在这条祖龙盘踞的四周,
亘古沧桑的厚重气息流传百世。
泰山山脉的南侧,
曲阜孔庙已然端坐两千多年,
黄瓦覆顶,雕梁画栋,
以中国儒学文化发源地闻名海内外。
泰山之下,济宁兖州的千年宝刹兴隆寺,
虽只剩残殿败瓦,
却依旧挡不住那早已远去的梵音佛号。
图片|曲阜孔庙 · 图虫创意
济南城中,七十二名泉氤氲着灵动之气,
趵突泉与大明湖深藏省城的底蕴,
而其不远处的泰山,
赋予齐鲁大地别样的壮美。
由于泰山山体雄浑广阔,
世间早有“稳如泰山”之美誉。
实际上,在泰山数十亿年的进化过程中,
这座巍峨壮阔的名山,
经历了多次沧海桑田的巨变。
图片|泰山南天门 · 图虫创意
泰山的诞生,
并非像西岳华山那般一石成山。
大约在25亿年前,
今天泰山所处的地域仍是一片汪洋大海。
在中生代的第一次造山运动中,
“泰山”应声而起,贯穿海面,直抵云霄。
之后,屹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
经过近20亿年的风化剥蚀,
地势逐渐恢复平缓,再度沉入大海。
直到距今6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
古老变质岩的剥蚀面上
逐渐沉积起2000多米厚的沉积岩地层。
整个华北地块被高高抬起,远离海平面,
泰山才挣脱束缚,再度挺立起来,
从此雄踞东方,
形成了峰峦叠嶂、凌空高耸的巍峨之势。
图片|泰山风光 · 图虫创意
故而,在大自然的特殊照料下,
如今的泰山,
依旧以每年0.5毫米的成长速度继续拔升,
于天地造化之功中,一览众山小。
帝王封禅,千古风流
历经沧海的雕琢打磨后,
泰山归来,依旧多彩。
每天拂晓时分,天朗气清,万山静籁,
东方一抹晨曦总能幻化成一轮橘色红日。
随即,雨后初晴间,
水汽迅速上升,
山间喷涌出平铺万里的浩瀚云海,岿然如仙境。
图片|泰山日出和云 · 图虫创意
而午后时分,游人仅需举目远眺,
即可在层峦叠嶂间,
目睹黄河如金带般穿流而过。
即使到了夕阳西下时分,
仰望苍穹,依然有片片彩霞如峰似峦;
乾坤黯淡,点点星光璀璨夺目。
图片|泰山星空 · 图虫创意
正因泰山具备古人崇拜的
东方、苍天、红日、高山等特质,
这里才成为了古代帝王心中认可的人间圣地。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与战争通常被认为是
古代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而由周天子巡狩四方演变而来的封禅祭祀,
则成了历代帝王报天地之功的最高规格礼遇。
公元前219年,刚刚完成扫六合大业的秦始皇
不远万里,遵照着周天子时代巡狩四方的先例
从关中咸阳出发,向东前进,直抵泰山。
随后,自认为功过三皇、德超五帝的他
命人在此整修山道,立石颂德,
燃起了史料典籍中记载的第一把“祭天柴火”。
图片|飞来石与五大夫松。据说此地原先种植着一棵为秦始皇避雨的松树,因护驾有功,被秦始皇封爵“五大夫”,后人讹传为五棵松树,遂补植,现存两棵松 · 图虫创意
百年之后,横扫匈奴、功定宇内的汉武帝
也追随着秦始皇的脚步,来到这里行礼封禅。
作为史上封禅次数最多的帝王,
汉武帝曾在20多年间先后8次登临泰山封禅,
打破了“天子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
后世帝王都有一个共识:
非秦皇汉武之功,无足以登泰山。
因此,在汉武帝之后,
只有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少数帝王
够资格前来泰山封禅。
为了满足自己登山封禅的心愿,
北宋的宋真宗不惜人造天书祥瑞,
以达听天命、敬神明的效果,“奉旨”封禅。
图片|泰山岱庙 · 图虫创意
由于帝王封禅模式被宋真宗“玩坏”了,
后世的帝王再也没有人跑到泰山顶上去祭拜天地。
然泰山的地位不降反升,
在宋真宗之后,作为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座大山,
每年都会有大臣奉旨前往泰山祭祀山神,
从秦至清,
历朝历代君临泰山脚下者多达27次,
所到之处,刻石立碑,建庙塑像,
虔诚祈求上苍,佑及万民,国泰民安。
图片|泰山石刻 · 图虫创意
作为历代举行封禅盛典的地点,
泰山南麓的岱庙,经过历代修葺增扩,
成为泰山规模最大的建筑群,
白石雕栏环绕下,古木参天,碑碣林立。
主体建筑天贶殿内,
保存有巨幅宋代壁画《启跸回銮图》,
描绘了泰山之神出巡时气势磅礴的场面,
为宋代壁画的代表作。
相较于千百年来帝王对泰山的热爱,
华夏名士与泰山之间的情感联系则更为密切。
正所谓“泰山胜迹,孔子称首”,
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今天泰山的红门宫前,相传为孔子当年登临泰山的地方。
在这里,孔子代表鲁国
主持了一场名为夹谷之会的齐鲁会盟,
留下了屈强国、正典仪的凛然大义,
被称为“圣人之大司”。
图片|泰山红门 · 图虫创意
同为华夏文明的代表,
一位圣人与一座神山的奇妙缘分,
必然成为后世文人无限追捧的高尚榜样。
故自孔子以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历代名士多少都有一种景仰泰山的情怀。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盛唐时期的杜甫。
当25岁的他,第一次登临泰山时,
即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提笔写下一首《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图片|泰山石刻 · 图虫创意
泰山之上,逐级攀登的十八盘尽显雄伟壮美,
这一险要陡峭的盘路如天门云梯,
跨越天上与人间。
沿着泰山御道拾级而上,
仗剑走天涯的中年大叔李白,
在好友游历泰山几年后亦到此一游。
只是面对泰山的雄壮,
阅历丰富的李白,更注重自己的感受。
在过红门、中天门、十八盘至南天门时,
那九曲十八弯的山路无疑给了李白极其深刻的印象。
山道蜿蜒如蛇,五步一转,十步一回,越走越险,
正应了那句“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俗语。
因此,抵达南天门稍事休息的李白不禁仰天长叹,
来了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图片|泰山山路 · 图虫创意
由此回首,道路蹉跎,
回眼望去,众山皆矮。
从大自然的角度来看,
这不正是山路上绝壁间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的最好写照?
同为大文豪的宋人苏轼与泰山的联系
却起自于自己的弟弟苏辙。
当年,苏辙在济南为官,
曾来到泰山脚下并赋诗《岳下》,以赠其兄苏轼。
在《岳下》中,
苏辙以一句“东来亦何求?聊欲观海岱”引起了苏轼的兴趣。
于是,远在杭州任职的苏轼随即奏请朝廷,
希望将他调任山东,以伴其弟。
图片|泰山岱庙 · 图虫创意
出于种种原因,
苏辙最终无法勉力登顶泰山,“一放目所迨”。
闻讯的苏轼颇感遗憾,故言:
“恨君不到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
然苏轼对泰山始终念念不忘,
十余年后,苏轼从贬官之地返回开封,
路过泰山山麓时,特地留下了一方《塔铭并叙》,
以表示自己曾到过泰山一游。
图片|斗母宫 · 图虫创意
佛家言:“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然而,直到今天为止,
似乎不登泰山之顶,
总是无法饱览众山之小的壮观景色。
早在距今1000多年以前,
路过泰山的佛家高僧便在泰山山径旁
镌刻了大乘佛教中的无上经典《金刚经》,
以劝人们迷途知返。
故而,在长长的泰山登山步道上,
依旧能见到路人匆匆登顶,
追随前人发出“到此一游”的感叹。
泰山精神
尽管人们常言“佛道不两立”,
但作为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华夏名山,
泰山除了拥有东岳的崇高地位外,
更是座能兼收并蓄、具有包容之心的名山大川。
历史上,泰山的道教
先于佛教在此扎根,并广为弘扬。
在今天泰山之中,从岱麓至岱顶,
这条中轴线上的形胜之地,
基本上都成了道教的据点。
图片|泰山玉皇顶 · 图虫创意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
泰山道教最尊贵的无疑是
“男神”泰山神与“女神”碧霞元君。
作为中国自然神中最杰出的代表,
泰山神,又称东岳大帝,
自传世起,一直受到皇家的保护,
为历朝帝皇遥敬的尊神,常人所莫能及。
故而,在泰山道教发展的数千年时间中,
碧霞元君这尊“女神”,
便成了百姓心中唯一的泰山神仙代表,
被尊称为“泰山老奶奶”。
图片|泰山顶 · 图虫创意
传说中,人们相信,
神通广大的泰山老奶奶具有“一位三神”的本事,
可祝人前途光明、早生贵子等。
一系列与民间百姓息息相关的故事不胜枚举,
在民间亦有“北元君,南妈祖”之说,
可见人们对碧霞元君的爱戴和崇敬之情。
如今,泰山上下祭祀碧霞元君的祠庙山洞比比皆是,
所到之处无不香火鼎盛。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碧霞元君寿诞
更是泰山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分,
彼时,去往泰山虔诚祈福者成千上万,
位于泰山山麓的泰安,
人们几乎每家必去,登顶上山,
许愿还愿,一幅祥和热闹景象。
另一边,佛教在泰山之中未能有如此盛况,
但这个在泰山上扎根弘扬一千多年的宗教,
也有一番“人间苦旅”的理念。
山底沟壑之间,信徒尝遍九九八十一难,
终于登顶诸峰,
佛教文化与泰山信仰在此融合互补。
图片|济南长清灵岩寺景区 · 图虫创意
实际上,无论佛道,从古至今,
人们似乎已经把泰山塑造成
一个高大、美好、坚毅的形象。
在民间,人们时常将自己的老岳父称作泰山大人,
称德高望重的长者为泰山北斗。
西汉司马迁也曾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提及这座名山,
有人想到的是社稷稳定、国家昌盛,
如“安如泰山”、“稳如泰山”,
有人想到的是包容万物的气度,
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或许,去没去过泰山,
都不意味着人生得到或缺失了什么,
泰山之重,也并非一个需要去衡量的数值,
而是承载华夏文明无限精神和文化象征的云海。
正如《泰山颂》中所言,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图片|泰山日出 · 图虫创意
… 完 …
参考资料
肖东发:《中国五岳名山文化传奇》,现代出版社,2015
李攀:《金庸江湖地理》,新世界出版社,2009
吕继祥:《泰山娘娘信仰》,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
文字为锦绣人文地理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最爱历史新书首发,欢迎入手
▼
新书首发-限量签名版!
每满100减50
赶紧下单吧
更多走心内容,值得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