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式战术时代:拿破仑时代步兵阵法

“优秀的步兵无疑是军队的筋腱。”

  • ——拿破仑批注《战争艺术评述》

拿破仑时代的主要战斗承担者和决定性作战力量是步兵。提到法军步兵,一个古怪而确凿的事实是:奥斯特利茨、瓦格拉姆、博罗季诺乃至滑铁卢战场上的法军,使用的条令与半个多世纪前差别不大。1753、1755……1778、1788、1791、1792年制订的诸多主体相同但细节各异的条令和训练手册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线式战术时代:拿破仑时代步兵阵法

不过,拿破仑时代的法军并未像前人一样在条令上大打笔仗。这并非是因为法国军事家改变了不断争论的喜好,而是由于漫长的战争让修订条令成了难以完成的使命。拿破仑曾在其流放地圣赫勒拿岛指出:“我思考过许多(关于条令的)变革,但始终不敢将其付诸实践,要是有持久的和平就好了——但处于战争中的军队不允许我这么去做。”

总之,这一系列条令中,《1791年条令》作为集大成者,对法军的影响最为深远。

横队是拿破仑时代一切步兵战术的基石。顾名思义,横队指的是士兵密集排列、队列横向宽度远大于纵向厚度的步兵队形。当时各国条令中规定的横队阵形大多排成三列,每一列中的士兵在横向上大约占据不足一步的空间,即每名士兵都几乎紧挨着左右士兵的肘部。根据条令规定,前一列士兵的背包与后一列士兵的胸膛间距为1法尺,亦即32.5厘米。

在1805—1807年的法军中,每个步兵营一般拥有9个连,其中7个为普通燧发枪兵连(轻步兵中称猎兵连),2个精锐连分别为掷弹兵连(轻步兵中称卡宾枪兵连)和腾跃兵连。腾跃兵连主要由擅长射击、个头不高的士兵组成,是1804年才被正式引入法军轻步兵团的单位。在1805年开战前,法军的战列步兵团也有一部分引入了这一编制。

线式战术时代:拿破仑时代步兵阵法

由于各连在人数上往往有差异,而在实战当中各个单位人数相当才便于机动和作战,因此战时指挥官会在各连之间进行人员调整,将他们重组为人员数量大体相等的作战连,两个相邻的作战连则称为分营。约由100人组成的连横队是诸多大型横队乃至纵队、方阵等其他战术队形的根基。为了维持这一密集队形的正常运转,连里的军官与军士需要进行大量工作。以法军中的连横队为例,大部分军官和军士都位列横队后方,负责整理队列——他们因此而得名“队列收拢人”;上尉连长则位于横队右前方,另有一些军士身处队列之中。在连横队之上,常用的横队主要有:左右相邻的两个连横队组成的分营横队、全营所有分营横队连续展开组成一个大横队的营横队和全师所有营横队左右相连组成的师横队。

《1791年条令》是以线式战术为主导的18世纪战争战术总结。这份以三列横队为根基,对散兵几乎不置一词的条令甚至被不少人指责为太过普鲁士化。根据它的规定,横队是法军唯一的攻击队形,尽管条令中列出了“以连为单位的完全纵队”、“以分营为单位的紧密纵队”和“进攻纵队”,但它们仅仅只作为行军队形或攻击前的过渡队形存在。因此,在条令中,营横队状态被称为“战斗状态”,机动中的连、分营乃至营展开成三列横队被称为“投入战斗”,横队转变为便于机动的分营纵队或连横队被称为“解散部队”。

在实际战场上,倘若某个营的连横队前后相继列成密集队形,这些连横队便形成了“以连为单位的营纵队”,或者简称为“以连为单位的纵队”。由于这一队形宽度较小,便于行军,当前后两连间隔为连横队宽度时,它通常也被称为“行军纵队”。当一个600~700人规模的步兵营列成行军纵队后,其正面约有25~30人,前后共24列,形成宽约15米、厚约130米的狭长纵队。倘若这个营的分营横队前后相继,则会被称为“以分营为单位的营纵队”或“以分营为单位的纵队”。值得注意的是,当营纵队中前后两个分营横队间隔为连横队一半宽度时,它也被称为“攻击纵队”。一个600~700人规模的步兵营列成攻击纵队后,其正面约有50~60人,前后共12列,这样便会构成一个宽约25米、厚约40米的纵队。它所占据的战线宽度仅有同等规模营横队的四分之一,在机动和冲击上给予了部队相当程度的便利。在拿破仑战争后期,越来越庞大的作战规模催生了许多前人未曾想象的庞大纵队。以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会战中的第一军为例,该军第2、3师将各自的9个步兵营列成前后相继的营横队,让整个步兵师形成了横向宽度为100~120米、纵向长度约200米的“以营为单位的师纵队”或“师纵队”。尽管如此,纵队依然无法取代横队的战术核心地位,拿破仑本人认为:“即便身处平地,纵队也只能在已经依靠优势炮兵展开火力准备的前提下突破横队。”

线式战术时代:拿破仑时代步兵阵法

横队变为纵队的流程

步兵对抗骑兵冲击的主要队形则是方阵。尽管《1791年条令》中列出的是4个步兵营组成的、厚达6列的四营方阵,但革命战争中的实践淘汰了这类过于厚重、繁杂的队形。较为简易的、每边成三列横队的营方阵则成了常用队形。以一个列成“以分营为单位的纵队”行进、分营前后间隔为连横队宽度的步兵营为例,当营长下达“预备列方阵!”、“战线左右两侧的连组成方阵!”、“行军!”这三道命令后,排在纵队中间的两个分营会分别前往左右两侧,组成垂直于原行进方向的两个新的分营横队,最后方的分营则继续向前推进,将方阵封口后原地后转,最终让4个列成横队的分营首尾相继,形成完全封闭、骑兵无从下手的空心方阵。

另外在实际交战中,法军步兵通常以纵队进军,接近敌军时展开成横队居前、纵队居后的队形,即混合队形。在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时,后方的纵队可能会前进并展开成横队,以火力展开厮杀。倘若敌军已经在散兵、横队和炮兵的火力下显得较为散乱,法军往往会径直展开冲击。当敌军骑兵突然出现时,混合队形也能够迅速转换成方阵。第四军军长苏尔特在呈递给总参谋长贝尔蒂埃的奥斯特利茨会战战报中指出:“我明确向各位师级将军提出建议,保持两条(战列步兵)战线和一条轻步兵战线,将作为预备队的步兵营列成以分营为单位、前后间隔为连横队宽度的纵队。这样,他们在任何状况下都能够列成方阵抵御骑兵,也可以更快地展开机动。这一队形在战斗进程中一直保持良好,只是在需要以更宽的正面与敌军交火时才让一些营展开成横队,不过,由于我军进攻十分猛烈,战斗中很少出现这种状况。”

拿破仑战争中,除了传统的密集队形的战列步兵之外,疏开队形的轻步兵在各国军队中的应用也可谓方兴未艾。

德米安说:“在史无前例的十年血战(指革命战争)后,每支军队都配备着庞大数量的轻步兵返回国内。不管人们是否能够确定轻步兵的建制、倾向或创立过程,这一兵种已经是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鲁士激进军人比洛更是在1805年宣称:“军队里的步兵应当只有轻步兵,也就是能够灵活地、自然地、快速地运动的步兵。”根据德米安在《军事科学自学手册》中的详细定义,轻步兵是以疏开队形或散兵队形作战的次数远多于紧密队形,机动速度也远快于其他兵种的(步兵)部队。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或环境所需调整作战队形。

线式战术时代:拿破仑时代步兵阵法

展开两列射击的近卫军,第二、三列士兵正在交换枪支

在当时的战斗中,几乎每次密集步兵队形交手前后,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散兵交火。散兵交火主要是为了完成侦察敌军、破坏敌军队列完整性、消耗敌军实力等辅助工作。以法军为例,他们在1805年战局中多次投入若干个腾跃兵连乃至轻步兵营参与散兵战,甚至在必要时刻将普通战列步兵投入此类战斗。通常情况下,训练有素的散兵是两人一组成对活动。组内的一名士兵展开射击时,另一名士兵便在他的掩护下装填枪支、准备战斗。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证在任何时刻这组散兵中都有人能够应付紧急状况。在这些成对散兵组成的散兵链的后方,与上述散兵来自同一单位的士兵会列成密集队形作为后援,以便在敌军大队骑兵突然出现等紧急状况下收拢散兵,继而退往主力部队方向。

不过,尽管散兵部队在火力杀伤效力上占据绝对优势,选择横队、纵队等密集队形还是散兵线等疏开队形,仍然是一个值得反复权衡的问题。纵观拿破仑时代,虽然疏开队形的应用越发广泛,密集队形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沙恩霍斯特曾在他写于革命战争之前的《军官手册》中指出,双方以密集阵列交锋时应当避免各人单独射击,尽量只进行齐射。在他看来,一次齐射倘若造成十名靠在一起的敌军士兵同时倒下,其威慑效果将远胜于导致五十名士兵在不同时间地点倒下的散乱射击。尽管他的看法日后有所改变,但这一论述却指出了密集队形射击的优势——在短暂时间和狭小空间内造成杀伤,对敌军士气影响更为强烈。

本文摘自《线式战术时代的战争艺术》(原战决3、5修订合集版)

线式战术时代:拿破仑时代步兵阵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战争事典的头像战争事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