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建立,史载为黄帝之曾孙帝喾(接位于黄帝孙、其叔父颛项)的儿子尧,尧传舜,舜传禹,禹传其子启。尧舜在晋南运城一带,到了禹即在今河南一带,在活动于今豫北黄河北的共工氏(炎帝后裔部族)帮助下,治理黄河,在共工氏的推荐下,因治水有功而继位。初都于今河南登封阳城(郜城镇),后移都于附近之河南禹城,地名由此而来。
夏自禹正式建都,也有人说自启正式称夏并立国。第三代王位继承人是太康,建都于今河南太康,地名由此来也。第四代篡位。太康子少康复兴,为第五代。
传到第十四代夏傑,专权横行,腐朽没落,致使天怨人怒。连冒死忠谏的的关龙逄也给杀掉(这位河南古人,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忠谏者和第一忠臣)。其诸侯国宋(今河南商丘)因此多有不满,连续两三年不给晋贡,引起夏傑动怒。
到了宋之诸侯王汤时,决心造反。他先攻打与夏傑关系还可以的顾国等,顾国等诸侯同即灭。接下来稍加休整,便发起对夏傑都城的进攻。并向夏之所有百姓发出通告,公布夏傑罪行,让老百姓支持他们起兵讨罚,推翻夏傑,建立新政。这一下,许多地方的官民纷纷揭竿而起。汤王的正义之师一路凯歌,直击夏都。夏傑的军队不经打,逃的逃,降的降,一败涂地。
夏傑眼见大势己去,败局已定,带上心爱的妹喜,逃向关系尚好的昆吾国。岂料,昆吾国国王对他也冷淡了。
万般无奈,夏傑南逃到了江南巢湖一带。因为他们是饭来张口、衣让人穿之人,没有生存能力,最后饥饿而死。
夏傑惨败后,宋之汤王立国为商。
夏朝因年代久远,各地出土大量商前文物。各种精美造型的陶器,制作精良的玉器。大型的城郭。根据实物已经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政权和群体。社会开始分工协作。毕竟集中人做大事才能完成这些事情。
当时的人重视丧葬体现了重视上天神灵庇佑的同时更重视祖先崇拜。血统观念无处不在。血统也让群体更加牢固。领导权沿着血统原则向下传递。
后期商代出土大量的青铜器,大量的甲骨文,准确无误的证明商代国王的传承。具备了文明应该具备的条件。
但是商之前这段历史目前无法证实属于夏。夏朝的都城也没有发现。所有现在官方主流并不认可商朝之前有一个夏朝。
更多的是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
传说尧舜禹三代接替管理华夏民族。虽然当时都有血统继承的努力。尧之子丹朱被舜取代。舜之子商均被禹取代。传说禹治水有功。成为管理华夏共主。禹的儿子直接继承了大禹的帝位。变成家天下的社会制度。
从商的组成的各个姓氏可以看到商之前众多分封。分封后就是以血统为原则继承,传说商就是被分封的一个。
既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就开始各种猜测。
我个人观点是:早在尧之前,部落人数增加,必须分开才能继续活下去。分出去的群体可以抢夺别人的居处,可以独立开拓。
各个部落分散各地,松散的联系在一起。大体以食盐作为维系手段。
舜掌握了农耕的先进,史记有舜发于畎亩之间的记载。舜改良了粮食种植,把土地整成畎亩,更好的保持水分,旱涝保收。并重视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掌握着历法,就掌握了粮食的生产规律,这个时候对各部落的控制加强。
夏从禹开始治水有功顺利取代了舜。控制着历法和食盐。分封有功的人员到各地。每年夏季去收割分封之地的粮食。
夏朝距地应该在日照和菏泽东西向,泰山南北之间。依丘陵地貌设防。
商朝分封地靠近夏朝,在夏的西面,应该即是最发达的分封地,也是受到夏朝盘剥骚扰最多的。
夏朝就是游走的收税群体,前期收粮后期以粮换取各种物品。夏朝统治群体就是游走和盘剥。
商汤决定推翻夏的统治。趁夏的最后一位国王履癸(桀)西征征粮之际。宣布推翻夏王。夏朝末期,分封诸王越来越流露出不满,夏王就越残暴。
商汤把夏王群体一路往西赶。夏王发起了几次反抗,都失败了。夏离开了东部地区再也没有机会翻身。
商接替了夏的历法,掌握了农耕文化的时间密码。接替了夏掌握了食盐。
从夏的游动收税的方式变为固定的国家城池方式。政权稳定下来。从强制收粮收物变为各个封地拿粮拿物来交换食盐等紧缺物资。
夏商时期依然是最具争议和关注的话题。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共同完善这段历史朦胧的时光。
商朝都没人知道的事,现代人咋能知道呢?只能靠编了。要不,去问问发明“黄帝故里”、“黄帝生日”的那些人吧,他们神通广大,能掐会算,让他们给发明一下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