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也讲经济学

“无友不如己者”,一见于《论语·学而》第八节:“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再见于《论语·子罕》第二十五节:“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是:“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

交友也讲经济学

 

    “无友不如己者”,一见于《论语·学而》第八节:“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再见于《论语·子罕》第二十五节:“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是:“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说,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这种解释存在很大问题。首先,逻辑上似乎说不通,一个巴掌拍不响,朋友毕竟是一种相互关系,如果不如你的人不配做你的朋友,比你强的人同样也不愿意与你交朋友,己劣视人,人亦劣视己,这样一来,谁都交不到朋友。其次,这种解释不利于孔夫子的形象。孔子不是讲“温良恭俭让”的吗?不是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吗?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就说,如果孔子这么讲,那孔子就是“势利小人”!

    所以,历来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别解,主要有两派。一是像李泽厚、南怀瑾那样,认为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人各有其长,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没有朋友比不上自己”。一是将“不如己”解释为“不类己”,这个“类”,就是“同类相从”的“类”。清代黄式三《论语后案》就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宋代邢�m《论语注疏》则把“无友不如己者”与“主忠信”两句话联系起来讲:“主忠信者,主犹亲也。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也是主张要与自己品德相当的人为友。

    其实,“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用不着曲为弥缝。从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所引的一些资料来看,谈到以胜己者为友时,都是理直气壮的。如《吕氏春秋》记周公语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吾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中论·贵验》说:“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须己而植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

    交友的目的,原本就是为了辅仁进德。与贤者友、与胜己者友,才能临深以自高,进益而无穷。所以择友如择师,必择其胜己者。这究竟是不是一种势利眼呢?——今人李零就开玩笑地说:“交友也讲经济学。”

    钱穆《论语新解》认为,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决非教人计量彼我之高下优劣,而定择交之条件者”,孔子说这话,主要还是针对世人乐与不如己者为友的弊病而发的。倒是朱熹,坦然无讳,在《四书或问》中用了一大段话,认为比高比下、比优比劣,都是自然之理、人之常情:

    “盖人之贤否优劣,隐之于心,则有准则,非彼我好恶之私所能蔽也。故学者之心,虽不敢轻谓人不如己,然至于接人待物之际,或亲或疏,或高或下,亦有不容以分别为嫌者。故于齿德之殊绝者,则尊而师之;于贤于己者则尚而友之;其不若己者,虽不当就而求之以为吾友,然亦必有矜而容之,勉而进之。是皆理势之自然,非我之敢为自满,而亦未尝轻以绝人也。彼贤于我者,其视我者亦若是耳,又何自弃我为哉?”

    而他在《朱子语类》中,也反复强调“凡人取友,须是求胜己者,始有益”,一方面,我当求胜己者为友,另一方面,如果不胜者来求于我,“则不当拒之也”——朱子说,这便是“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也”,也即《礼记·曲礼》“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之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