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阎王:拯救大明王朝的一根稻草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3183字 | 阅读需7分钟

明之亡,成于卢忠烈之死败!

卢阎王:拯救大明王朝的一根稻草

在明朝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青年得志,在23岁就考中了进士,30岁时以一介文士之身创建天雄军,作战时身中数箭而不退,人称“卢阎王”。他中年掌大权,居高位,在36岁时,已经总理剿灭天下流寇的军务,清军侵入京畿,他奉命总督抗清军务,在任期间屡次击败入侵的军队,他的人生终结的无比壮烈,在39岁时带兵勤王,率领五千残兵迎击多尔衮的数万精锐,最终身中四箭三刀而亡,谥号忠烈,后人赞曰:明之亡,成于卢忠烈之死败!

年少得志,书生掌兵

这个人就是卢象升。他的出身是典型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曾经当过县令,自己从小生活优渥,孔武有力,人长得又帅,身材又好,更关键的是他还文武双全,读书的同时也一直在练习武艺,尤其擅长射箭,五十步内,百发百中。卢象升非常有才华,他在20多岁时就得中进士,被授予户部主事,是绝对的少年英才,此时的他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卢象升的仕途生涯也一直非常顺利,不久就擢升为员外郎,后来又升迁为大名府知府,令那些仕途坎坷的文人墨客羡煞不已。崇祯二年,己巳之变,皇太极率领后金军第一次攻入京畿地区,卢象升招募万人进京勤王,深得崇祯皇帝信赖。

崇祯三年,卢象升升迁为右参政兼副使,奉命整饬大名、广平和顺德三府的军队。于是,他正式建立了天雄军,天雄军内多是父子兄弟和邻里朋友,一人伤则众人怒,正如管子曾说的:一人拼命,百夫难挡,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正因为如此,天雄军的战力非常强悍,卢象升每次与贼寇作战,总是奋不顾身,身先士卒,曾经在作战中,有贼寇在高处射箭,一箭击中了他的额头,又一箭射死了他身边的侍卫,但是他依然勇敢战斗,跃马向前,最终击退了贼寇。后来贼寇们都说:遇见卢象升就是死,万万不可与他作战。这时的他已经是大明帝国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或者说灭火器,贼寇侵犯哪里,朝廷就派他到哪里。

剿灭贼寇,心生疲惫

崇祯八年,卢象升36岁,此时的他已经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和四川军务,兼任湖广巡抚。此时,洪承畴总督西北地区的剿贼军务,而卢象升总理东南地区军务,率军与贼寇的主力作战,屡次击败高迎祥和李自成率领的贼寇,可惜官府腐败,灾害频发,生民艰难,贼寇越剿越多,此时的卢象升已经心生厌倦,更加明白这样继续下去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但是自身又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只能寄希望于尽快剿灭贼寇,然后与民休息。

在剿灭贼寇的过程中,卢象升不断地给朝廷建言献策,在给皇帝的奏折上,他说:因为贼寇战力强横,所以朝廷要调兵剿贼。因为贼寇数量增加,所以朝廷要增加剿匪兵力,这样的话朝廷的行动处处慢于贼寇,无法先发制人,而且军队增加后再讨论增加粮饷的问题,无法及时满足士兵需求,只会让局面更加难以掌控,况且请求拨发的粮饷经常无法得到满足,士兵们也都会跟随贼寇一起反叛。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让地方的官员具有更高的自主权,对发生的叛乱能够及时处置,不需要事事都要请求朝廷批准。但是此时的明朝深陷党争,朝堂之上大臣们互相责难,谏臣们也对外派的臣子过于苛责,卢象升也是经常遭到弹劾,他只能悲愤地上奏表明自己的立场与决心:“臣与督臣,有剿法无堵法,有战法无守法”。言语恳切,句句沾血。

卢象升虽然内心明白贼寇已经是无法完全剿灭的,但是身为忠诚于大明帝国的一名士大夫,却不能不尽全力与贼寇战斗,在这段时间内,贼寇的势力也因此无法壮大。可是,当后金再次入塞时,再也没有人能够及时应对贼寇的进攻和壮大,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再也无法遏制。即便卢象升奉命勤王,也无力回天,大明王朝的国运就像山坡上的一块万斤巨石,只会滚滚而下了。

抗虏勤王,镇守边疆

然而,这次入卫勤王对卢象升而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终于可以从剿灭贼寇-贼寇复起的怪圈中暂时逃离。

卢象升奉命总督宣、大和山西军务,防卫蒙古和后金入侵。在任上,他率军多次击败入侵的蒙古军队。有一次边疆收到警报,说是鞑虏大军要入侵宣府,卢象升在收到消息后,详细地询问了哨探,发现敌人看似来势汹汹,但是大队骑兵在距离宣府很远的地方就结营不前,他便果断地判断敌人是想声东击西,当云阳和晋阳两地的军队来救援宣府时,好趁虚而入攻打云阳和晋阳,于是卢象升下令按兵不动与敌人对峙,果然敌人在接近宣府六十里的地方裹足不前,一个月后,敌人的粮草不济,军心疲惫,他便下令集合军队与敌人决战。敌人被吓退了,从此不敢犯边。

崇祯十一年,卢象升的父亲去世,他上奏朝廷为父亲守丧三年,但是崇祯皇帝不允许,他就只能在任上披麻戴孝,每一次想起他逝去的父亲,他都会双眼含泪,泣不成声。九月份的时候,清军再次入塞,卢象升奉命入卫,崇祯皇帝任命他总督天下援兵,此时的崇祯皇帝和杨嗣昌、高起潜密谋和清军议和,但是卢象升坚决拒绝议和,决心和清兵战斗到底。

小人暗算,慷慨赴死

此时的卢象升虽然在名头上是总督天下援兵,但是因为不愿意与清兵议和,得罪了杨嗣昌和高起潜,甚至崇祯皇帝也觉得他忤逆了自己的意愿,于是卢象升手下军队先被监军太监高起潜分走一半,只余两万人,然后兵部尚书陈新甲到昌平后,卢象升再次分出一部分军队给他,此时的他明白自己已经被人排挤。

不久,山西传来敌人入侵的警报,总兵王朴直接带领自己的军队离开了,卢象升手下的军队只剩下五千,已经没有足够的战力与清兵抗衡。当地的父老乡亲劝他先撤离到安全地区,招兵买马,然后再战,但是此时的卢象升已经心存死志,他已经对腐朽的朝廷,昏庸无能的皇帝和朝臣感到绝望。

既然自己已经无法拯救大明王朝,无法抵挡鞑虏的入侵,无法保护北地的百姓,那就把自己的血肉填到摇摇欲坠的大明帝国的梁柱中,让那些入侵者看看这个国家还有敢于和他们一战的人,让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们看看这个国家还有愿意为国家兴亡承担责任的人。但愿能够让一些人能够醒悟过来,为这个偌大的帝国延命一时。

当卢象升拒绝撤退后,当地的父老乡亲箪食壶浆犒劳军队,没有粮食的人家就把采摘的枣送到军营。卢象升最终率军队迎击清兵,从清晨打到午后,火药和箭矢都用完了,他就亲自 带队上阵 与敌人肉搏,最终身中四箭三刀而亡,全军覆没。

卢象升死后,杨嗣昌和高起潜趁机对他进行打击报复,对外宣称卢象升没有战死,而是趁乱逃跑了,始终不肯给他应有的抚恤,还派了人假装去查看卢象升的遗体,好趁机污蔑他没有战死,结果奉命查看的人看到卢象升的遗体后,被他的壮烈所感动。

治理地方,颇有建树

卢象升不仅仅在军事上多有建树,在文治上有自己的贡献,他在治理郧阳时,减少赋税,修缮城池,招募商人买卖货物,而且采铜铸钱,借贷邻郡仓谷,发放给百姓进行耕种,郧阳一地堪称大治。卢象升在总督宣、大和山西军务时,在大兴进行屯田,每亩地能产出400多斤,收获了二十余万斤粟,皇帝下诏九边都要学习宣、大的屯田,可惜吏治腐化,百姓离心,气候恶劣,导致屯田无法进行下去。

纵观卢象升的一生,从踌躇满志到心灰意懒,最后到内心绝望,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命运,更是明末芸芸众生的缩影,并不是没有人为大明奋战到底,恰恰相反,有太多的人为了给这个帝国续命,不惜把自己的血肉填到这个无尽的黑洞中。 即便 有“卢阎王”这根拯救大明王朝的一根稻草,却也回天乏力。 只能让这个积重难返的帝国,在下坡路上不断地加速,最终坠入深渊。

卢阎王:拯救大明王朝的一根稻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卢阎王:拯救大明王朝的一根稻草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卢阎王:拯救大明王朝的一根稻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中国国家历史的头像中国国家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