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芙蓉里到芙蓉村的历史演变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推行里甲制度,“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

湘西南芙蓉里到芙蓉村的历史演变

由这段话可以看出,里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属于明王朝最小的地方机构,它的最高长官是里长,里的主要负有行政管理的职责,包括管理辖区内的人口,检查督促里甲内部人员的生产。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里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民国。
清乾隆《实录卷》之一百零九卷记载: 湖南巡抚冯光裕奏、绥宁县之耙冲。采试铜矿。系前任抚臣赵宏恩、张渠、历委躧勘。并无妨碍田园庐墓。讵商人甫经开采。即有高寨、雷团、二寨。苗头杨月卿等。忽捏关碍风水。不容采试。更合地连大寨姚和卿等。聚众横行。较凤凰永绥之苗。势尤猛烈。臣札商督臣。请旨拨兵、临压三寨。指名勒献凶苗。以惩苗风。再闻绥宁之芙蓉里苗人听信……倘绥宁军兴。可以一举两得。得旨。知道了。相机而行。毋致偾事。可也。这是中国帝制时代皇家最早记载 “芙蓉里” 的史献之一。

湘西南芙蓉里到芙蓉村的历史演变

乾隆十一年(1746年),设罗岩里、石驿里、芙蓉里、半里里4所训苗义学和桑木冲训瑶义学。义学都有学舍和学田,实行免费教育,馆师每年向藩库领取16两膏火银子或者向义仓领取粮食。同而芙蓉里辖包括里湧、銮塘、菁芜洲、蒋家堡、九龙桥、芙蓉(里衙所在地)、坪溪、瑶朗、天坪、甲田、金殿、炉溪、塘冲、江口、老王脚、曹家冲等村寨。

湘西南芙蓉里到芙蓉村的历史演变

民国18年(1929年),绥宁县总共有私塾171所,入私塾读书的儿童有2362人。大部分村镇设有塾馆,其中,有富户单办、有几户合办、家族办。私塾有蒙馆和经馆之分,蒙馆只进行启蒙教育,经馆又叫“开讲”,当学童有一定理解能力以后,塾师才讲解。芙蓉里私塾在多个富户合办下,芙蓉里10多个村寨几十个学童聚集于芙蓉木林庵入私塾读书。
中华民国初期仍然以”芙蓉里”相称。民国22年 (1933) 芙蓉里改称”芙蓉乡” ,后与临口,双江,菁芜洲等南部地域合并,再次改称”蓉江乡” 。芙蓉苗族八寨统称”芙蓉”。

湘西南芙蓉里到芙蓉村的历史演变

通道侗族自治县芙蓉

 

1951年11月20日,原属绥宁县蓉江乡的流源、辰口、双江口、芙蓉、金殿、炉溪等地域划归通道县,195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撤销旧通道县,成立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几百年的芙蓉苗人随之成侗族。1958年属双冮公社芙蓉大队,1984年改芙蓉村,属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乡行政村。

湘西南芙蓉里到芙蓉村的历史演变

通道侗族自治县芙蓉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
史实传世的头像史实传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