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笔谈”里,我要谈谈《见龙卸甲》这部电影的问题。现在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从整个风格,到具体的人物设计都和原著,甚至和中国文化相差很大,可以说仅仅保留了人名还是“历史”的,其他的,已经都是新编的了。我们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这部影片的资本背景,韩国资本占据了该剧的大多数部分,掌握着这部电影的风格和走向,所以,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是一部异国版的赵子龙电影。在今天,我们国内有如何改编、重拍民族古典作品的问题,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巴金的《家》,都有这样的争论。而在海外,也有一个如何对待中国民族文化经典的问题,如何认识中国的民族经典作品。
《见龙卸甲》作为一部异国版的赵子龙电影,应该是非常极端化了,除了中国人演,用了《三国演义》的名头,还剩下多少中国文化呢,没有了。从这一点,我想到了《红楼梦》的翻译历程,我们看看《红楼梦》这部民族文化经典向世界传播过程中的坎坷经历,就会对《见龙卸甲》“去中国历史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一.鸳鸯变成了鹅,林黛玉成了荡妇
红楼梦在1830年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在19世纪里,1830-1892年,总共出了四个版本的《红楼梦》英文译本。他们分别是:
JohnDavis,1830年,ChinesePoetry(中国诗歌),仅仅翻译了第三回片段。
RobertTom,1846年,DreamofRedChamber(红阁楼之梦),仅仅翻译了第六回片段。
E.C.Bowra,1868-1869年,DreamofRedChamber(红阁楼之梦),翻译了前八回。
BencraftJoly,1892-1893年,DreamofRedChamber(红阁楼之梦),翻译了第1—56回。
在19世纪里,虽然连续涌出了四个英文译本,但是,我们细究起来,恐怕,会多少让我们感到沮丧。
这里,让我们看看人物名字是如何翻译的:
黛玉BlackJade黑色的玉,英语中有引申义为“荡妇”
宝钗PervadingFragrance弥漫着的芳香,迷香
鸳鸯FaithfulGoose忠诚的鹅
以上三个人名,不仅不准确,而且显得很荒唐,译者显然是为了渲染这部书的“异国情调”,而并没有仔细地研究过原著,满足的是异国读者的猎奇心理。而且,把黛玉翻译成BlackJade,虽然字面上的翻译还说得过去,但是,却不顾这个名称在英语中的引申意义,这会给外国读者在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时候,带来极大影响。
19世纪,我们的民族多灾多难,汉文化自然处在边缘地位,《红楼梦》的翻译传播,只不过是翻译家们为英语世界的人们提供一点学习汉语的语言资料而已。他们的翻译缺乏严肃的态度,翻译出来的《红楼梦》更像是一本古老东方的言情小说。
二.经过了143年,《红楼梦》才“恢复”了本来面貌
历史进入了20世纪,《红楼梦》又陆续出现了3种英文译本,其中一个是从《红楼梦》德文版转译的。另外两个译本,分别由王良志和王际真翻译。王良志,纽约大学中国古典文学教师,在1927年出版了他的译本;王际真,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在1929年出版了他的译本。
这两个译本都有鲜明的特点,就是服从了美国出版界的要求。在美国读者看来,他们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常常集中在两点:1.通过小说去接触异国风情的生活;2.中国古代小说的传奇情节,也让美国读者感到好奇。所以,美国的出版商们严格规定两位译者必须按照读者的需求进行翻译。于是,这两个译本就有了自己的特点,即只保留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删除了一切和宝黛爱情无关的内容,《红楼梦》的主题也被简化为“浪漫的情欲之爱”。两位译者把《红楼梦》中几乎所有描写封建社会生活的内容删掉了。我们说《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而且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所以,王良志和王际真两位译者,节译了《红楼梦》,虽然扩大了《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但是他们翻译的《红楼梦》是“西方化”的红楼梦,而不是原汁原味的《红楼梦》。
直到1973年,才有第一个英文全译本《红楼梦》面世。这个《红楼梦》才是中国全景的红楼梦,呈现出了全部风采,可是这时距离《红楼梦》开始西传,已经有143年了。也就是说,经过了143年,英语世界的读者们才第一次全部领略《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1973年全本《红楼梦》的出现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中西交流的大事,西方世界第一次愿意全部接受《红楼梦》,并且,西方翻译家们也开始去研究红楼梦的版本,选择他们认为最符合原著的版本进行翻译,并且,他们不再像王志良和王际真那样擅自删改节斩原著,而是老老实实地全文翻译,再现原著。其中一位翻译家霍克斯这样说道:“对于这本中国小说所给予我的乐趣,哪怕我只能使读者体会其中一小部分,我这一生都不算虚度了。”至此,西方对《红楼梦》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终于开始了严谨而又细致的红学研究。
三.让世界按照我们的视角看待民族经典,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过去对民族文化经典的传播有一定的偏见,就是过分注重翻译版本,一看到某某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就很骄傲。其实,《红楼梦》的传播历史,就说明语言版本诚然重要,关键还是看翻译家的治学水平和态度。早期的《红楼梦》是幸运,也是不幸的,她虽然在西方世界开始传播,但却不是按照自己的原貌。经过了100多年的沧桑变幻,《红楼梦》才终于赢得了西方世界的尊重和接受,能够按照自己的面貌来和世界拥抱了。
我们的民族文化经典,在对外传播中,要有一个被他人接受的过程。当初,如果王良志和王际真要尊重《红楼梦》原貌去翻译120回,那么,他们的译本在美国根本找不到出版商,也就谈不上传播了,所以,东学西渐,我们自己的民族经典向海外传播,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接受过程。为什么《红楼梦》最后可以征服西方学界呢,就是靠了近代以来红学研究者们的巨大努力和艰苦付出,普通读者觉得红学没什么用处,可是,正是红学对《红楼梦》的推动,最终让世界不仅接受了《红楼梦》,而且是按照与我们相同的理解去看待《红楼梦》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