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隋炀帝为何不力挽狂澜反而南逃江都

历史上面对国家社稷生死存亡之时,历朝帝王的表现不尽相同,其中明朝的表现尤为突出,无论是明代宗朱祁钰在瓦剌大军兵临城下沉着应战最后取得胜利,还是明思宗朱由检在败局已定后于煤山自尽,可谓完美的诠释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然而,同样是亡国之君,隋炀帝杨广的表现却和朱由检截然不同,面对群雄并起的反隋浪潮,身为一国之君的他既没有力挽狂澜,更没有以身殉国,而是一路南逃至江都(今江苏扬州),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光,选择了“躺平”。

面对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隋炀帝为何不力挽狂澜反而南逃江都

上图_ 杨广(569年-618年),即隋炀帝

雄才大略却无奈成了“亡国之君”

由于“亡国之君”这顶无法摆脱的帽子,因此杨广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上都被刻画成了一个不堪入目的昏君加暴君。但实际上,杨广不仅在文化艺术的造诣有目共睹,其在军国大事上的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

唐代名臣朱敬则(曾在武则天时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同平章事一职)称其“聪明多智,广学博闻”;宋真宗赵恒也赞其“天下称贤”;明末学术大家王夫之更是称赞“小有才而战屡克,使于群雄角逐于中原,未必其劣于群雄也”,由此可见杨广的能力的确不俗。

面对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隋炀帝为何不力挽狂澜反而南逃江都

上图_ 隋唐大运河

除此以外,其修建大运河、创设科举制进士科等也都是利在千秋的伟业。然而,杨广却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穷奢极欲,三征高句丽更是损失惨重、伤筋动骨,以致于天下群雄并起,起义不断。然而局势越来越危急之际,就在其执政的第十二年,杨广竟然做出了一个让朝野瞠目结舌的决定,这就是南下江都。

对此,朝野上下一致对杨广进行劝谏,面对“陛下若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所有”这样层出不穷的“逆耳忠言”,杨广不仅毫不采纳,反而严惩敢于谏言的臣子。就这样,一意孤行的杨广南逃到了江都,并最终被叛军弑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杨广出现如此“反常”的“操作”呢?

面对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隋炀帝为何不力挽狂澜反而南逃江都

上图_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首先在于关陇世家豪族纷纷起兵让杨广已经丧失了“统治支柱”

历朝历代末期随着王朝腐败不堪、民不聊生都会爆发大规模的起义,但这些起义基本上都是以社会底层(如农民、低级官吏等)为主推动的,几乎没有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参与。但隋末起义与众不同的是,虽然起兵领袖也有王薄、窦建德、杜伏威等社会底层,但更多的参与者是堪称隋朝统治支柱的关陇世家豪族。

比如率先起事,出身名门“弘农杨氏”的杨玄感(其父杨素更是杨广逆袭上位的主要助手);赫赫有名的“八柱国”之一李弼的后裔,后来以“瓦岗军”盟主著称的李密;以及杨广表哥,同样是“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后裔李渊等等。

面对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隋炀帝为何不力挽狂澜反而南逃江都

上图_ 杨广下江南

其中重要原因也在于杨广继位后采取了诸如重用江南士人、完善科举制选拔人才、营建并移都洛阳(关陇世家在长安一带势力极大)等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和约束关陇世家的权力,从而引起了这些豪族与杨广离心离德进而走上了起义之路。

这些堪称统治阶层“顶流”的大佬级人物纷纷进入了反隋起义的洪流,并逐渐成了主力军,也使得杨广落入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连贵族豪门都加入了起义行列,还有什么“平叛”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杨广南逃江都,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面对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隋炀帝为何不力挽狂澜反而南逃江都

上图_ 隋朝疆域

其次,在于江都堪称是杨广经营多年的“大本营”,有较深的统治基础

杨广在还是晋王的时候,曾以“扬州大总管”(总管系隋唐时期地方高级军政长官,权势很大)的身份坐镇江都达十年之久,而杨广死时不过也才五十岁,可见在江都的岁月是其人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此期间,杨广采取怀柔政策极力拉拢江南士族大家,而其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再加上其妻萧夫人南朝梁代皇室后裔的出身,也都赢得了江南一带士人的好感和拥戴。而杨广对江都乃至整个江南一带也有很深的感情,以至于其继位后还多次巡游江都,并修建了奢华的江都行宫。

由此可见,杨广虽然在洛阳当皇帝,但江都才是其心里真正的大本营。在其面临危难之际,选择到“老根据地”避难,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面对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隋炀帝为何不力挽狂澜反而南逃江都

上图_ 隋代官制简表

再次,面对愈演愈烈的局势,杨广已有割据江南,偏安一隅的计划

据江南割据一方,是杨广早在晋王时期就有过的计划和构想。当时,杨广正与党羽谋划如何从太子杨勇手中“夺嫡”,其亲信部将郭衍(此人极受杨广宠信,后任左武卫大将军等要职)就建议杨广“若所谋事果,自可以为皇太子;如其不谐,亦须据淮海,复梁、陈之旧”,杨广对这个计划深表赞许。

当然,最后由于夺位成功,因此“最坏打算”倒也没有实施。而当杨广面对局势已经无力回天之时,就再一次“重拾”当年的计划,并在南逃江都不久,开始命人在江南的丹阳(今江苏南京)修建宫殿,以做好赴江南割据的准备工作。但事与愿违,杨广还没等到过江的那一天,就提前被叛军弑杀,可谓是“人算不如天算”。

面对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隋炀帝为何不力挽狂澜反而南逃江都

上图_ 隋炀帝杨广手迹

最后,曾经不可一世的杨广当时的心态已趋于崩溃绝望

历史上并不乏面对危局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但杨广显然不在此列。各地风起云涌的起义已经让这个曾经踌躇满志的帝王彻底丧失了信心和斗志,而整日靠奢靡的生活和花天酒地来麻醉自己。偶有敢于直谏的大臣都受到严惩甚至处死,剩下的也都陪着杨广继续在江都醉生梦死。

杨广其实也并不糊涂,他也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不仅将“好头颈,谁当斫之”这样“犯忌讳”的话挂在嘴边,更是安慰萧皇后“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淡定从容间却也充斥着宿命悲观的味道。

对于已经崩溃绝望且对自己的未来已有预感的杨广来说,选择江都这个“老巢”作为人生的归宿,也算是其最后能实现的愿望了吧。

面对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隋炀帝为何不力挽狂澜反而南逃江都

上图_ 隋朝东都洛阳平面图

值得一提的是,杨广虽然生前大兴土木,进行了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修建江都行宫、修筑驰道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但却唯独没有给自己修建帝陵。以致于其被叛军弑杀后,也就被草草掩埋在江都当地,就连棺材还是用床板“临时赶制”的。

直到唐朝建立天下平稳之后,才由唐高祖李渊以帝王之礼为杨广这个表弟在江都雷塘重新下葬。对于一个皇帝来说,生前惨遭弑杀,死后还如此境地,也算是颇为“凄凄惨惨戚戚”了。

但这样悲惨的结局,不也是杨广自己亲手造成的吗?

作者:杨上柳下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血腥的盛唐》 王觉仁著 凤凰出版社

〔2〕《隋书》 魏征等编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大学堂的头像历史大学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