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女皇武则天,他必是千古一帝

人生中最后的日子,唐高宗李治是在东都洛阳度过的。

那是永淳二年(683年)的年关,唐高宗的身体接近油尽灯枯。尽管在那之前,他的疾病曾得到景教名医秦鸣鹤的医治,但短暂的精神振奋,不过是其驾崩前的回光返照。

他决定改元“弘道”,并大赦天下,为自己求福。但是,计划颁布大赦令的当天,他却再度胸闷气短,怎么也起不了床。他只能将洛阳城的百姓代表召入宫中,令侍者代为宣读。

当听到殿外百姓三呼万岁时,弥留之际的唐高宗发出了一声长叹:“苍生虽喜,我命危矣。天地神祇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

长安,既是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唐高宗做梦都想回去的故土,可老天爷并没有遂了他的愿。

当晚,这名在位长达34年的大唐天子,在洛阳贞观殿中驾崩,享年56岁。

01

01

作为大唐的第三任皇帝,唐高宗自壮年开始就罹患了家族遗传病——“风疾”,而且比起父亲唐太宗要更为严重。史载,显庆末年,唐高宗日渐“风眩头重,目不能视”。

迫于无奈,他只能早早确立储君。可是,立储之路却一波三折,最大的阻力来自他最宠爱的女人:武媚娘

没有女皇武则天,他必是千古一帝

武媚娘。图源/影视剧照

唐高宗与武媚娘结缘于唐太宗病榻前。当时,武媚娘是唐太宗身边侍药的武才人,而他则是即将坐拥天下的大唐储君。

不过,李治这位储君却有着不幸的童年。

他9岁那年,慈母长孙皇后薨逝,致使他在错综复杂的宫廷生活中,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长期缺爱的生存环境,使得他的内心一直眷恋比自己年龄大、成熟且意志坚定的女人。武媚娘除了侍药外,还曾帮唐太宗驯服西域进贡烈马,性格十分符合李治的胃口。

储君爱上父皇的女人,无论在哪朝哪代都是不被认可的背德行为。况且,在遇见武媚娘时,李治已是有家室之人。父亲唐太宗对儿子那位出身太原王氏的太子妃,赞誉有加。

因此,李治与武媚娘爱得“很小心”。

受“风疾”影响,唐太宗驾崩前开始胡乱服药。有位来自天竺的僧人,自称懂得长生不老术,能炼丹救人。唐太宗也懒得管流言的真假,立即派人延请其入宫替自己诊治。结果天竺“仙丹”没炼成,唐太宗便一命呜呼了。

作为唐太宗的嫔御之一,武媚娘与储君李治的“地下情”还未公开,就被送到了感业寺落发为尼。直到登基成为皇帝的李治前往感业寺祭奠,二人旧情复燃,武媚娘才得以重归宫廷。

武媚娘再度进宫时,太子妃王氏已经成了王皇后。而下一任储君的宝座上,坐着王皇后养子、唐高宗长子李忠。

凭借狠辣手段,她先后干掉情敌王皇后和萧淑妃,自己坐上了皇后宝座。随后,依靠唐高宗的力量,她又顺利将储君人选,由李忠相继换成了自己的儿子李弘、李贤,最终实现大权在握。武媚娘成为了武则天。

但随着时间推移,唐高宗愈发觉得这个“枕边人”不似从前美好了。

02

02

调露元年(679年),唐高宗在位第31个年头,术士明崇俨在长安被杀,凶手不明。

一个术士的死亡,犯不着震动朝廷。但明崇俨这个术士不一般,他不仅懂得江湖忽悠术,还与大唐皇室渊源颇深。案发后,武则天亲自督办,要求无论涉及谁,查实凶手,严惩不贷。

没有女皇武则天,他必是千古一帝

术士明崇俨。图源/影视剧照

在帝国宫廷的高压下,长安城内涌现出了大批涉嫌杀害明崇俨的疑犯。照武则天的要求,有司严刑审讯了这批人,结果一点有用的信息都没有。

唐高宗对明崇俨之死深表惋惜,但他根本不愿看到大规模的政治抓捕。作为一位长期困于病痛的皇帝,他没有精力也不想扩大本案的影响。

武则天却不愿善罢甘休。她想起明崇俨活着的时候,曾借给唐高宗治病的机会,替皇帝及其诸嫡子看相。在谈及未来天子的问题时,明崇俨曾表示:“英王(李显)类太宗,而相王(李旦)贵。”至于太子,明崇俨当时则表示,他是个庸才,难以继承大统。

虽然不清楚明崇俨为何在这节骨眼上,提及僭越之事,但他所说的“太子”,正是武则天与唐高宗的次子李贤。李贤是在哥哥李弘早逝后,为唐高宗所立。

比起李弘,李贤的综合实力更强。他不仅才华横溢,人也长得俊俏。在任太子期间,他曾组织人员注释《后汉书》。处理起政务来,也很有自己的一套,堪称唐高宗的“加强版”。明崇俨却公然贬损太子李贤,可见背后水很深。

李贤如此优秀,这让唐高宗又爱又恨。

于是,在太子正式监国后,唐高宗突然召集群臣,商议让武则天摄政的大事。

唐高宗这么做,只是因为他本人不想放权。

他始终认为,储君、朝臣与君主是对立的关系。若将皇权授予储君,未来将很难收回。而武则天就不同了,虽然这个女人也曾因权力与自己发生过冲突,但说到底都是自己最爱的“枕边人”。女子临朝,朝臣们定然反对。假若有一天,自己的身体真能好转,也不怕她到时候不交权。为了个人权欲,唐高宗决定铤而走险,推武则天出来摄政。

然而,权力不仅能使男人精神振奋,对于武则天这样的女人来说,同样是一剂猛药。自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废王立武”以来,武则天在前朝后宫的地位水涨船高。在丈夫的支持下,她不仅获得了与高宗同朝听政、并称“二圣”的荣耀,在政务上也获得了高宗授予的“百司表奏,时时令后决之,皆称旨”的赞誉。

太子与皇后的权力交锋,使得明崇俨案悬而未决。

03

03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武则天未经唐高宗允许,便派人搜查了太子李贤的东宫,并抓走了相关人等。

事后得知结果的唐高宗,动了恻隐之心。对他来说,太子与皇后,虽然都是皇权的“附属品”,但毕竟还是骨肉亲情。他不想因政斗而引发家庭决裂,遂借游历嵩山,专程拜会了隐士田游岩。

田游岩早年曾是太学生,因仕途不顺,中途看破红尘归隐山林。在唐代,隐士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建言献策,往往决定着帝国未来的发展与走向。

唐高宗突然造访,田游岩心知肚明。

唐高宗直截了当地说,他打算效仿刘邦延请“商山四皓”,请田游岩出山辅佐太子。但像“商山四皓”拒绝刘邦一样,田游岩也谢绝了唐高宗,他大概看出了唐高宗救子心切,却又无能为力的现状。

唐高宗回宫后,东宫的调查结果也出炉了。

在一众被逮捕的东宫属员中,赵道生显得格外刺眼。坊间一度传闻其与太子李贤有“不伦之恋”,而太子对其一向宠爱有加,不仅出入同车,还经常将东宫的宝贝拿给他赏玩。扛不住严刑拷打,赵道生最终供述,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明崇俨案与他有关,明崇俨之死,太子李贤是主谋。

这次秘密搜查,武则天还有个意外收获——办案人员在东宫马坊内搜出了数百领皂甲。

按照唐律,甲、弩、矛、槊等大型冷兵器,属于“禁兵器”,归卫尉寺的武库署掌管,禁止私人收藏。即使太子有自己的私兵,这些“重武器”出现在规定外的地点,即可视为谋反。

供养面首,刺杀帝、后宠信之人,私藏兵器,太子头上的罪名,吓傻了所有办案人员。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在猜测,李贤的下场,注定不会比他的伯父、前太子李承乾好多少。

可太子是否有罪,还得皇帝及会审的宰相说了算。

没有女皇武则天,他必是千古一帝

太子李贤。图源/影视剧照

明崇俨案发期间,大唐帝国的宰相班子共有八人。其中,郝处俊、刘仁轨、张大安、李义琰等四人均在东宫有兼职,是唐高宗选定辅佐太子李贤的能臣。如果用投票的方式裁决太子的罪名,唐高宗和太子党羽或许能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但关键时刻,武则天却“横插一竿子”——她安排自己的亲信、宰相裴炎和薛元超,会同御史大夫高智周审理此案。面对如此棘手的重案,高智周最终选择“无所同异,固表去位”,剩下裴炎和薛元超将太子有罪的状纸,递交到了御前。

直到此刻,唐高宗仍未放弃保太子之心。

史载,“上素爱太子,迟回欲宥之”。唐高宗本以为,用搁置处理的方式,可以将“废太子”的决定,无限期拖延下去。却不料,在权力面前,武则天摒弃了慈母的形象,始终揪着此事不放。她严词拒绝了唐高宗的所有请求,称:“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

调露二年(680年),太子李贤被废。随后,英王李显荣升太子,唐高宗改元永隆。

04

04

两任太子一死一废,唐高宗终于意识到皇位传承问题的重要性了。

他派人前往嵩山,将隐士田游岩召入朝,同时又将原配置给李贤的东宫属官尽数调至李显麾下,打算借此壮大新太子的势力。可惜,新太子李显根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的主。

没有女皇武则天,他必是千古一帝

日后的唐中宗李显。图源/影视剧照

在成为太子之前,李显便见识过母亲的雷霆手段。

李显的发妻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女赵氏。赵氏的母亲,是唐高祖之女常乐公主,所以,按辈分来说,赵氏其实比李显高了一辈。毕竟是亲上加亲,唐高宗对姑姑兼亲家的常乐公主恩隆异于常人。但这却让武则天不爽了,她以赵氏对皇后不够恭谨为由,将其幽禁于内侍省。

武则天的严厉,众人是知道的。因此,自赵氏被押入内侍省以来,无论宫女还是太监,没人敢上前服侍。内侍省每天配发给赵氏的食物,基本都是未经烹饪的。赵氏也不懂干“粗活”,就这样,当内侍省看管人员发现监牢内毫无动静,打开后,赫然发现英王妃赵氏已死数日。

这件事,对李显的打击特别大。而两位太子兄长在任上不得善终,似乎又勾起了他脑海中那些不好的回忆。被立为太子后,他时常担心,自己未来的命运会与哥哥们无异。越想越怕,所以哪怕在荣登太子后,他也始终对武则天唯唯诺诺。

与此同时,伴随着风疾的加重,唐高宗已临近油尽灯枯。为了遏制武则天进一步“篡权”,他不得不搬出《内训》《外戚诫》等条款规章,试图让皇后端正自我,尽力打压以武氏为首的外戚集团冒头。

武则天自然明白唐高宗的用意。在公开场合下,她还是“天后”,是需要母仪天下的。她没有选择与丈夫对抗,而是突然大发善心,求唐高宗将“情敌”萧淑妃所生的两位皇子李上金、李素节赦免,并对此二人多加照拂,允许他们在地方上自由活动。

武则天做这些,无非是希望借机缓和唐高宗与朝堂对她的偏见。

但站在李唐天下传承的角度上,唐高宗并没有与武则天“夫妻同心”。眼见新太子实在懦弱无能,自感时日无多的老皇帝才意识到,他必须振作起来,才有机会在未明的朝局中,牢牢把控帝国前进的方向。

05

05

开耀元年(681年)七月,一向对服食丹药持反对态度的唐高宗,突然命人进贡“饵药”。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得了“风疾”的人,须在无风的密室中,静心服食“三石散”,待其“头面手足腹背汗出不绝”,方有望治愈。

孙思邈的“三石散”是在过去“五石散”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主要以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为原料,主治“风劳毒冷”,唐高宗服食此种丹药,对治疗风疾确有奇效。

可眼下的大唐政局,根本不由唐高宗静下来。

没有女皇武则天,他必是千古一帝

唐高宗李治。图源/影视剧照

就在武则天与储君集团斗得如火如荼时,突厥残部的叛唐暴动也愈演愈烈。

受崛起的吐蕃政权挑唆,灭国后被安置在单于、瀚海都护府下居住的突厥部众始终不忘复国之念。继此前西突厥的阿史那都支叛乱后,开耀元年(681年)春,东突厥的一个酋长阿史那伏念又在部下的拥戴下,自立为可汗,与唐朝“A级通缉犯”阿史那温傅结盟,在夏州起兵叛唐。

消息传入长安,唐高宗下令由裴行俭全权处置此事。

作为唐朝平突厥的“救火队长”,裴行俭此前创下奔袭千里,以小股部队擒获贼首阿史那都支的奇迹。此番再度处置突厥叛乱,他显得驾轻就熟。在充分了解阿史那伏念为人贪婪无度的性格后,裴行俭设下“毒计”,以金银财帛诱使其与盟友决裂。随后又故技重施,以轻骑袭扰伏念后方,将其妻儿老小全部俘虏,迫使阿史那伏念斩杀盟友降唐。

本来这一切实施得相当完美,可是当裴行俭还朝时,唐朝的政局却变了。

凭借数次平叛大功,裴行俭已然成了唐朝西线不可或缺的将领。他的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声望也日益与曾在白江口扬威的刘仁轨等名将齐平。然而,这样一个人,与权势正盛的武则天却不是“一条心”。

裴行俭发迹前是一名文官,曾任长安县令。当时,正值唐高宗筹备“废王立武”事宜。裴行俭得知此事,主动找到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商议对策。他认为,一旦武媚娘成为武皇后,国家的祸事将接连不断,这不是一个好兆头。裴行俭的言论,最终被人告发。他也被发配到边境效力,从此,大唐多了一位名将。

如今,裴行俭功成名就归来,武则天却不想让他尽享功名。

通过亲信宰相裴炎之口,她向唐高宗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接连平定突厥祸事,并非裴行俭一人功劳,全赖众将士勠力同心,奋力杀敌;其二,突厥首领们归降不过是缓兵之计,该叛乱的迟早还是会复叛,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在武则天等人的持续敦促下,不胜其烦的唐高宗仓促间下旨,将投降的突厥首领尽数斩首,破了“唐廷不杀降将”的惯例。从此,唐朝边境不再安宁。

阿史那伏念叛乱平定后第二年,阿史那骨笃禄再次发起叛唐暴动。这一次,他没有选择与大唐硬碰硬,但重新建起了突厥人的新政权——后突厥汗国,致使唐朝两代帝王灭突厥的努力付之东流。

没有女皇武则天,他必是千古一帝

唐高宗时期大唐全域图。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06

06

外患频仍,太子懵懂,随着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唐高宗除了异常焦虑之外,根本无法实际排解任何困难。

太子李显在政局上不开窍,在传宗接代上倒是十分努力。当上太子第二年,开耀二年(682年)正月,东宫传出喜讯,太子妃韦氏诞下一子,这是李显的嫡长子。

消息传到高宗处,老皇帝大喜过望,直言李唐帝业后继有人。他亲自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取名李重照(即李重润),并在其出生百日之际大赦天下,改元永淳。同时,提议将李重照立为皇太孙。

在此之前,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太子还健在就册立皇太孙的情况。

老皇帝的反常,只能说明他对太子是彻底失望了。如果太子李显不幸先于他薨逝,那么皇太孙的存在,似乎亦能从根本上解决皇权旁落、武氏干政的问题。可朝中偏偏有些官员无法理解老皇帝的焦虑,吏部郎中王方庆直言:“晋及齐皆尝立太孙,其太子官属即为太孙官属,未闻太子在东宫而更立太孙者也。”

王方庆的话,有两点意思:其一,在唐高宗之前,立过皇太孙的皇帝只有两个,一个是人称“傻子”的晋惠帝,另一个是南齐武帝萧赜;其二,这两人立皇太孙的前提,都是太子已薨,迫于无奈才再度确立皇位继承人,而且皇太孙用的属吏都是太子的原班人马。

言外之意,唐高宗要立皇太孙,是否有意咒太子先死?

唐高宗没有听劝,也不想解释什么,只说道:“既然没有先例,那就从我开始!”

王方庆这才连忙表示赞同。

然而,这事最后还是黄了。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给出的解释是,唐高宗最后时刻认为,给皇太孙配官属,不合古法,遂作罢。

或许,这只是唐高宗脑袋一热、事后反悔的说辞。

大量记载唐高宗晚年风疾的史料皆表明,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唐高宗的风痹已发展到了脑疽。而此病的表征,除了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的毒疮,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体神经系统的损害。完全有理由相信,唐高宗最后以“不合礼法”为由,拒绝配属皇太孙府员,乃是其突然清醒之后做的决定。

07

07

唐高宗行将就木之时,老天爷却还想责罚一下这位天子从前的施政过失。

册封皇太孙风波刚过,关中地区便出现大旱,粮食歉收,饿殍遍野。

关中一带向来是帝国的根基所在。但到当时,关中开发千年,资源已不足承载持续增长的人口。故而,从隋朝开始,在长安称帝的历任天子,便都调集大批资源营建东都洛阳——因为那里连通隋唐大运河,接掌东南财赋,富甲天下。

而今,受粮食困扰的唐高宗,最好的办法就是巡幸洛阳。

这也是武则天最想看到的局面。在她眼里,关中地区始终是李唐的龙脉所在,要想突出重围,掌控一切,得换个新环境。于是,在武则天的建议下,唐高宗踏上了巡幸之旅。

唐高宗安全抵达洛阳,却也离死亡越来越近。

情志不遂易致病,唐高宗的病情不断加重,有时头痛难忍,双眼几乎失明。为了治好皇帝的病,文武百官全都绷着一根弦,甚至当听闻阿拉伯人懂得扎针放血治病,他们也不顾一切,推荐给唐高宗。

唐高宗并不愚蠢,他知道上天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

在最后一次改元的诏书中,唐高宗首度赞许了武则天多年来在幕后的点滴付出,称其“言近而意远,事少而功多”。

剩下的,就是面对死亡了。

临终前,唐高宗口述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可以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唐高宗的内心都是无比纠结。谈及自己驾崩后的权力分配问题,他用了“兼取”一词,既肯定了武则天的地位,又尽全力用白纸黑字限制她的权力。

但,制度是死的,武则天是活的。以她的聪慧,足以向着自己有利的方向阐释这项遗诏的真谛:新君懦弱无能,“兼取”二字,不正是唐高宗希望她代理执掌天下的意思吗?

于是,在唐高宗病逝七年后,武则天连废两任大唐天子,兼取了李氏天下。

参考文献:

[后唐]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00

[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

孟宪实:《唐高宗的真相》,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赵文润:《武则天与唐高宗新探》,三秦出版社,2008

郭绍林:《洛阳隋唐五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张维慎:《试论唐高宗的“风疾”及其治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朱振宏:《古代突厥民族历史意识兴起原因探析》,《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4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
最爱历史的头像最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