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8446字 | 阅读需15分钟
中国最理想的都城秩序,为什么是这里?
中轴线的诞生
宋元之际,有个叫刘秉忠的和尚。
这位学识渊博的奇才,以僧人身份北上谒见忽必烈,成为其头号谋臣。
元世祖忽必烈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太行,十分器重刘秉忠。小到占卜算命,大到拟定国号,都有老刘的功劳。
随着元朝逐步完成一统,忽必烈让刘秉忠在金中都故址东北兴建新的都城——元大都(今北京)。
图片|刘秉忠画像
于是,刘秉忠带上学生郭守敬、阿拉伯人也黑迭儿等顶尖人才,用尽毕生所学,为元大都找到一个理想都城的方案。
他们仿照《周礼》古制,用四方城门与纵横街道形成“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之布局,而在城内,以一条中轴线为控制线,建造宫室和城市,其中心点在后来北京鼓楼的位置。
元大都的营建到1285年才告完工,刘秉忠生前没能看到这座新城的全貌。
然而,他所描绘的中轴线,却在漫长历史中得到继承、改建与延伸,直至当代,进入数字化世界。这条线的生命力,早已超越了刘秉忠的想象。
图片|俯瞰故宫及北京中轴线 · 图虫创意 ©
文化的中轴线
元大都建成一百多年后,这座城市有了另一位重量级粉丝——明成祖朱棣。
永乐年间(1403-1424年),取得靖难之役胜利的朱棣,将大明帝国的首都,迁到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升北平为北京。
皇帝搬家,那可是天大的事。
因此,朱棣在北京启动新的建城工程,提拔了无数能工巧匠,比如出生于苏州香山的蒯祥。
蒯祥出身木工世家,受朱棣起用时不过才二十来岁。大到殿堂馆所,小到亭台楼阁,即使是他随手画出的图样,都能让皇帝满意。后来,蒯祥在重修紫禁城三大殿、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时立下大功,官至工部侍郎,皇帝连连给他打call,称其为“蒯鲁班”。
正是经过蒯祥等匠人之手,刘秉忠的设想得到继承。
图片|明《北京宫城图》,图中左立者为蒯祥
紫禁城、太庙、社稷坛、天地坛(今天坛)、山川坛(今先农坛)等国家工程拔地而起。雄伟的钟鼓楼矗立在元大都中心台的位置,成为这条中轴线的北端,都市整体向南移了1公里。
后来,明嘉靖年间大规模修建外城,整条中轴线继续延长,南达永定门,总长约8公里,与现存中轴线基本吻合,串联了正阳门、棋盘街、千步廊、紫禁城、景山、地安门、万宁桥等重要建筑。
这条中轴线上,蕴藏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图片|明清北京城布局示意图
早在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就有记载,“匠人营国……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是3000年前的都城规划,也是北京中轴线的嚆矢。
如果借助数字化的技术,“穿越”回明清北京城。
由永定门从南向北进入城内,一路上,皇家祭祀皇天的天坛、祭拜祖宗的太庙与护佑江山社稷的先农坛、社稷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一边象征敬天法祖,另一边寓意国泰民安,一边是对往昔的崇敬,另一边是对未来的期盼。
图片|上图:天坛;下图:先农坛
据说,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后,太庙官员请他到院子中种一棵柏树。
当时,太庙无论如何栽种树木,都难以成活,便有人乘机宣传,只有皇帝亲手植树,树木才能成长,以此比喻大明江山如松柏常青。
这天,朱棣来到太庙,种下一棵柏树,或是老天开了眼,抑或是官员们偷偷更换了树苗。
这棵树,真的活了。
图片|明成祖朱棣画像
在这条中轴线上,皇帝不仅种过树,还耕过田。
农耕时代,“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
朱棣迁都北京后,沿袭祭祀先农(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和亲耕礼的传统,将皇帝亲耕的地点定在了北京先农坛(明代名为山川坛)。
图片|先农坛:观耕台与籍田
每年仲春,皇帝要率领百官,到先农坛亲耕,一手执鞭,一手扶着耒耜,在“一亩三分地”播下五谷种子,随后登上北面的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与耆老农夫耕田。
史书记载,有一次亲耕礼上,几头拉铧犁的牛竟敢“抗旨不遵”,十几个侍卫连拉带拽,耕牛也不听使唤,惹得皇帝龙颜大怒,最后只好把调教耕牛的责任算在了几个地方官员头上。
图片|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局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五百年间,明清两代皇帝在太庙祭祖,在天坛祭天,在先农坛、社稷坛祈求五谷丰登、社稷安定,不敢有丝毫懈怠。
中国文化中祖先崇拜、天人合一、敬天保民的思想,在中轴线上传承。
此即“左祖右社”。
图片|上图:太庙;下图:社稷坛
有了“左祖右社”,明清时期,国家最重要的礼乐活动在北京的坛庙举办。作为全城的核心,由蒯祥参与设计的紫禁城三大殿建在中轴线上,南面而治,显示帝王权威,城市南边多为政府机构与朝堂宫殿。
来自各地的市井小民、文人商贾,则在中轴线北段的钟鼓楼及周边商业街市云集。
平民百姓大部分住在外城,这个区域汇聚了大量行会会馆和地方会馆,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京杭大运河也在北京画下句点,北京中轴线上的元代古迹万宁桥正是古代漕运的遗存。
此即“前朝后市”。
图片|北京钟鼓楼 · 摄图网 ©
实际上,无论是忽必烈还是朱棣,他们都是在营建一个千百年前就定下来的城市。
在这条文化的中轴上,家国一体同心,古人理想都城秩序的思想保留至今。
历史的中轴线
文化在北京中轴线上传承,历史也在中轴线交织。
明成祖迁都后,开启了大明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命运。
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中轴线上演中国古代最后一次王朝更迭。
这一年,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
城破之际,崇祯皇帝朱由检来到紫禁城后的万岁山。相传万岁山曾堆放煤炭,以防遭遇围城而燃料短缺,故有“煤山”的俗称。
图片|从景山上,可看见中轴线的脉络 · 摄图网 ©
城外起义军来势汹汹,城内文武百官大都已四散逃离,身边追随崇祯帝的,只有一个忠心的宦官。
在北京中轴线上,万岁山的一棵树下,崇祯帝选择了上吊自缢,为明朝殉葬。
明朝在中轴线成就极盛,也在中轴线落下帷幕。
同一年,清兵入关,北京中轴线迎来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图片|清《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再现18世纪的北京中轴线
清承明制,北京城完全承袭了明代的中轴线。
清初,这座俗名为煤山的“万岁山”,改名为“景山”。那棵带走了崇祯帝生命的歪脖子老槐树,被贬为“罪槐”,用铁链锁住,无论何人经过都要步行,直到300多年后天年将尽,此树才被园林部门铲除。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对景山的设计,将中轴线的完美推向高峰。
清朝对山前、山后、山峰都进行了精雕细琢,山前修建了绮望楼,山后修了寿皇殿,乾隆年间又在山上对称地修了五座亭子(观妙、周赏、万春、富览、揖芳),与中轴线融为一体。
作为中轴线上的制高点,景山也是天然观景台,登山远眺,可以依稀看见历史的脉络。
图片| 清 《 康熙南巡图》( 局部 ) ,描绘康熙帝一行 经过北京中轴 线 的情景,可见中轴线对皇权至上与国家大一统的寓意。
进入近代的多事之秋,国家饱经风雨,北京中轴线不幸遭受战火。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城中大肆抢掠,一支军队闯入景山正北面的寿皇殿。史载,寿皇殿本是悬挂、供奉着历代皇帝肖像的地方。每年除夕,清朝皇帝以清太祖努尔哈赤像居正中,与其余诸帝像一字排开,进行祭拜。
八国联军将殿内大批文物劫掠一空,很多珍贵绘画从此不知去向。
图片|北京正阳门箭楼 · 摄图网 ©
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内城南门正阳门,也在同年遭遇兵燹之灾,箭楼被焚毁。
后来修缮时,来自德国的设计师为正阳门增添了西洋图案花饰,使传统的中式箭楼多了西式建筑的特征。
大一统王朝的每一步进程,在北京中轴线留下了层层叠叠的印迹。
1912年2月12日,北京中轴线上,隆裕太后在天安门城楼以宣统皇帝溥仪的名义发布退位诏书。
清帝逊位,标志着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在这条历史的中轴上,中华民族翻开了新的篇章。
图片|1940年航拍的北京中轴线
时代的中轴线
1914年以后,昔日的皇家苑囿、坛庙,如中轴线上的太庙、天坛、社稷坛、先农坛、景山等皇家场所,陆续被改建为博物馆或公园,并对公众开放。
末代皇帝溥仪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溥仪逊位后本应该搬出紫禁城,却成了“钉子户”,一住就是12年。宫中的遗老遗少,依旧顶戴补服,跪拜称臣,沿用宣统年号,俨然一个小朝廷。
图片|少年溥仪在紫禁城屋顶上
1924年,直奉两军大战,战火蔓延到北京城,冯玉祥率兵发动政变,让部将鹿钟麟把炮架在景山上进行威慑,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当时的政府通过讨论,重新修改优待条件,宣布紫禁城的一切公产归国家,宫禁一律开放,以筹建博物馆。
当清室还在胡搅蛮缠,向鹿钟麟请求宽限十天半个月再搬家时,后来成为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的李石曾站出来,义正言辞地说:“宫中所藏历史文化物品,均系国宝,只能封存宫内,收归国有,不能归爱新觉罗一人一姓所有。”
这年11月5日,溥仪正式告别紫禁城。
离开的那一天,牌示上还写着“宣统十六年十月初九日”。
随后,紫禁城有了另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故宫博物院。
图片|民国时期的故宫
帝王家的禁苑,变成人民的故宫,也成为此后近一百年间,北京中轴线上最火的打卡点。
多年后,已经获得公民身份的溥仪回到北京,想进故宫游览,还得买门票。
那时,已经是一个人人平等的时代。
图片|多年以后,溥仪(中)与鹿钟麟(左一)“相逢一笑泯恩仇”,右一为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
故宫南边,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明清皇城正门天安门,向人民张开怀抱。门前千步廊与与围墙组成的封闭空间逐渐被打开,成为对民众开放的广场。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一天,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图片|董希文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此后,纪念近代以来中华人民不屈奋斗历经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上奠基。再后来,毛主席纪念堂也静静矗立在中轴线上。
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如“左祖右社”布局,早已扎根于这座城市。
建国后修建的国家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延续了“左祖右社”式的空间关系。
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诉说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一次次庄严地聆听时代的声音。
在这条人民的中轴上,有老百姓岁月静好,有旅行者驻足回望,也承载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时代变迁。
图片|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中轴线使城市呈现东西对称布局,而如今,这条中轴线还在不断延伸
数字的中轴线
1951年,建筑大师梁思成登上景山之巅,眺望北京中轴线,为中轴线发出感慨:“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但自清末以来,由于种种时代原因,这条老北京城的文化脊梁、历史命脉,一度遭到破坏摧残。
例如作为中轴线上重要代表的皇家祭坛先农坛,其规模原本与天坛相当,但进入民国后,先农坛很多建筑先后被拆除,后来又被改成公园、建设体育场,中间甚至还被多个单位侵占使用。
与先农坛遥相呼应的天坛,更是命运多舛。虽然天坛已被单独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其原有建筑区域却始终无法恢复完整,例如天坛的神乐署、牺牲所、钟楼等众多遗迹分布的原有区域内,散布着成片的简易楼房,和天坛医院老院区,以及机械厂、学校等单位,打破了天坛“天圆地方”的空间格局。
图片|天坛 · 摄图网 ©
所幸,如今,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或许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2011年,北京启动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让中轴线重现生机。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为了恢复北京中轴线的原貌,以天坛为例,这几年,光是天坛周边启动的简易楼腾退项目,就拆除了一半的简易楼,并为几千户为天坛恢复原貌做出贡献的老城拆迁居民提供了新居所。另外,原来侵占了天坛巨大空间的天坛医院,也搬迁到了北京丰台区的新院区。
此外,先农坛也启动了文物腾退与环境整治任务,逐渐恢复了它历史原貌;前门大街、万宁桥、正阳门等等都修缮一新。如果今天你去到北京,华灯初上之时,你将欣赏到一个无比壮美、恢弘的北京中轴线。
图片|永定门 · 图虫创意 ©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和审美趣味。中轴线能够绵延七百年,一直延续至今,在不同时代都能有蓬勃的生命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个时代都在不断为中轴线注入新的内容。而这才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真谛。
正如单霁翔院长所说,中轴线申遗是我们共同圆梦的过程,利用数字技术,让大众对这个事有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享用权,这个过程是无可替代的。
因为它不仅连接过去、现在,还将连接未来,乃至永恒。
本文转自“最爱历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