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河北省各个地级市区划变动的故事,例如唐山市、石家庄市等等。今天,作者和大家聊聊河北省与河南省、山东省之间的区划变动。认真的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个省交界地区的区划,出现了反复调整和划分。河南省、山东省的9个县,陆陆续续划入了河北省。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区划变动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河北省的基本情况。河北省是我国华北地区的省份,同时也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按照2020年七普的数据,河北省总人口达到了7400多万人,在全国各个省市中,排名第6位,仅次于粤、鲁、豫、川、苏等5个省份。2021年,河北省的GDP总量超过了4万亿,处于非常不错的水平。顺便说一句,作者就是河北邯郸人。
河北省北部的地形复杂,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中部、南部则是以平原为主,辽阔的华北大平原基本上都在河北省境内。河北省粮食产量高、品种多,属于我国重要的粮食供应基地。河北省总计下辖了11个地级市,分别是:石家庄市、唐山市、邯郸市、保定市、沧州市、邢台市、廊坊市、承德市、张家口市、衡水市、秦皇岛市。
河北省北部的地形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骑兵的天然屏障,例如幽州、蓟州等等。当年,属于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在古代历史上,河北省基本上是赵国和燕国的控制区。因此,河北省又被称之为燕赵大地。河北各地民风淳朴、尚武,是历代王朝募兵的主要地区。至于河北省的区划结构,历经了好几个阶段,最终形成。
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以后,疆域空前庞大。依靠唐宋两朝的州县两级区划,根据无法有效管理各个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借鉴了金国行尚书台的经验,设立了行省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湖广行省、江浙行省等等。鉴于河北各地的重要性,元朝设立了行中书省,河北各地直接隶属于行中书省管理。
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进行了完善和调整,形成了南北直隶和13个省的区划格局。北直隶包括了现在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南直隶则包括了现在的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等地。我国很多省份的大体区划,基本上就是在明朝统治时期形成的,例如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等等。
在北直隶的最南部,出现了北直隶、河南省、山东省管辖范围相互交错的情况。之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区划格局,主要是为了治理黄河。众所周知,黄河屡屡决口,对于北方各省来说,治理黄河至关重要。在明朝统治时期,北直隶、河南省、山东省,都有治理黄河的任务。17世纪中期,清朝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南明各个政权,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了各省的区划,形成了18个省的区划格局。清朝定都北京,北直隶更名为直隶省。南直隶的地位下降,更名为江南省。对于北方各省,清朝基本上没有改变各省的区划格局。从清朝统治的后期开始,黄河就屡屡决口。咸丰皇帝在位时期,黄河甚至大规模改道,淹没了大片的村庄和耕地。但是,清朝面临各方面的内忧外患,根本就没有财力物力治理黄河。
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阶段。各路军阀忙于争夺地盘,更没有治理黄河的能力。在抗战时期,黄河被人为炸开,形成了大片的黄泛区。治理黄河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一转眼到了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大规模的战争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休养生息的阶段。对黄河、大运河等河流的治理工作,随即提上了日程。
不过,在治理黄河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冀、鲁、豫三省都有治理黄河的任务,治理黄河需要调配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各地的力量需要统筹调度。出于治理黄河的需要,在1949年,我国组建了平原省。平原省由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山东省西部、河北省南5个县组建。几十万军民奋斗在治理黄河的第一线上,历经2年多时间的努力,治理黄河的工作已经初步完成。
随着治理黄河工作的逐步结束,平原省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这是一个临时性的省份。1952年11月,平原省被撤销,下辖的6个专区中,濮阳、安阳、新乡3个专区,划入了河南省。湖西、菏泽、聊城3个专区,划入了山东省。在这一过程中,河北省原本划入平原省的长垣县、东明县、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等5个县,也划入了河南省管理。
为了弥补河北省的损失,河南省把自己北部的临漳县、涉县、武安县,划入了河北省管理。至此,河南省与河北省的省界,基本上稳定下来。当年,划入河南省的5个县中,到了1964年,出于治理金堤河的需要,东明县又从河南省划入了山东省管理。为了弥补河南省的损失,山东省把范县,划入了河南省管理。到了70年代,河南省在范县部分乡镇的基础上,设立了台前县。
河北省划入的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再加上山东省划入了范县(包括台前县),组成了后来濮阳地级市的整体框架。至于河北省与山东省的区划变动,则是与大运河有关。在建国初期,除了治理黄河以外,对大运河、淮河、洪泽湖等一系列河道湖泊的治理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对于京杭大运河,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
其实,隋朝开凿大运河以后,大运河起初以河南洛阳为转运中心。到了唐朝末期,转移到了开封。不过,元朝统一全国以后,由于定都大都,大运河继续从河南转运反而舍近求远。因此,元朝用了10多年的时间,重新修理了大运河的航道。在此之后,大运河不再需要经过河南,从江苏直接进入了山东、河北等地,奠定了京杭大运河的雏形框架。
在大运河两岸,两省的管辖范围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情况。在清朝统治的后期,大运河就已经出现了河堤年久失修、河道淤泥增多、运力严重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可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清朝根本无力治理。也是在建国初期,治理大运河的工作才提上日程。出于治理大运河的需要,1952年,河北省的恩县、夏津县、武城县、馆陶县等5个县,划入了山东省管理。
为了补偿河北省的损失,山东省把自己的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宁津县等6个县,划入了河北省管理。换而言之,1952年的1年时间里,河北省的10个县,陆续划入了河南省、山东省。作为“换地,”河南省、山东省合计有9个县,划入了河北省管理。历经这一轮区划变迁以后,河北省与山东省的省界,暂时稳定下来。
1965年,大运河治理进入第二阶段以后,河北省又把管理了13年的庆云县和宁津县,重新还给了山东省。山东省则把管理了13年的馆陶县,以及临清市在大运河以西的部分乡镇,划入了河北省管理。后来,这些乡镇组成了临西县。这是河北省与山东省的第二次“换地,”历经这一轮区划变迁以后,两省交界地区的区划,才基本上稳定下来。
言而总之,在五六十年代,河北省与河南省、山东省的省界,历经了好几个阶段的变化。最终在60年代中期,三个省的区划轮廓,基本上稳定下来,形成了当代的区划格局。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