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四)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四)

归化与绥远:双城并置

1691年,喀尔喀臣服于清朝,但卫拉特蒙古整合为强大的准噶尔汗国,成为清朝大敌。归化城是“京畿之锁钥,晋垣之襟带,乌 (兰察布) 伊 (克昭) 诸盟之屏蔽,库 (伦) 科 (布多) 、乌 (里雅苏台) 诸城之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清康熙皇帝曾三次驻跸归化城。1697年,御驾亲征,第三次征讨噶尔丹时,作七律《出塞》:“ 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 冰泮长河堪饮马,月来大野照移营。 邮签纪地旬余驿,羽辔行边六日程。 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 ”1735年 (清雍正十三年) 为加强西北边防,奏准在距归化城东北部2.5公里处另建一座军屯城,乾隆朝1737年至1739年建成。山西的“绥远将军”率八旗满汉军移驻此城,清廷赐名“绥远城”。从此,归化城为旧城,主要是沟通草原与内地的商业中心;绥远城为新城,是驻军御敌稳边的要塞。双城并置的城市格局形成,后逐渐并称为归绥。新城告竣时落成的绥远城将军衙署,为“漠南第一府”,是绥远城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及掌管西北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遇有战事,还具有调遣宣化、大同二镇 (总兵) 节制沿边道、厅等权力。将军衙署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府。历时172年,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将军为一品封疆大吏,共78任。光绪十六年 (1890年) ,绥远将军克蒙额在衙署大照壁上亲立一块石额“屏藩朔漠”,充分彰显了将军衙署的体制、作用。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四)

绥远城 将军衙署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四)

“屏藩朔漠”照壁

新城建成后,迁入了大批满、汉、回、蒙、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人。藏传佛教寺院规模宏大,繁盛自不必说;康、雍、乾三朝,汉传佛教势力也日益炽盛,仅城内就建有大小佛寺四五十座。兴建绥远城时,建造了12座道教道观,还专从北京白云观选派十余名满籍道士分住各道观,道教势力在官方的扶植下迅速发展。从清雍正初年到光绪初年,归绥又先后建起了蒙、满、汉三座文庙和三座文昌庙。1724年(雍正二年),建立了第一所官学(启运书院),专门招收蒙古贵族子弟学习满、蒙文和汉文儒教经义。

各类俗神寺庙也鳞次栉比,关帝庙、财神庙、神农庙、鲁班庙、马王庙、牛王庙、羊王庙等多达八十五座之多,香火旺盛。从清雍正年间开始,回民聚居区逐渐形成,先后建有十余座清真寺。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 重修,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庄严伟丽。寺中作为宣礼塔的望月楼,高33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拔地凌空,秀出云表,孤标耸峭,特立见奇。1874年,归绥建立了第一座天主教堂;1922年,罗马教廷成立归绥教区;清光绪中叶,基督新教进入归绥。如登高俯瞰全城,蒙藏建筑风格佛寺殿脊上的辉煌金顶、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钟塔上的铁十字架、土耳其式建筑风格清真大寺望月楼上的星月教徽等景观错列并存,蒙汉藏欧各式建筑荟萃,折射出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四)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四)

清真大寺

民国时期,设绥远特别区,后改为绥远省,省会为归绥。1937年,日寇侵占归绥,成立伪蒙古自治政府,改为“厚和豪特市”。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收复归绥,改为归绥市。1949年9月19日,以董其武将军为首的39名绥远军政各界和各族代表通电宣布起义。195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由张家口迁到归绥市。1954年4月25日,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开启了建城400年来的新征程。

塞外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置身于中国宏大的文化史背景中,在纵的方面,许多远久之经典的历史意义,包含于其中;在横的方面,许多民族语文宗教习俗之结合,表现于其外。牧人的胡笳、农夫的歌谣、猎夫的号角、军士的铁鼓、驼商的铃音,诸音杂陈,交织成复杂、丰富的交响乐章。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浑融,兼容并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呼和浩特在中国文化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尤显重要而独特。她清晰地保留着过去,容纳着现在,并且孕育着众多可能的未来。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四)

END

图片为作者提供

东方财经杂志东方文化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东方文化杂志的头像东方文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