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馆看古代书法真迹,与看印刷品有何不同?

去博物馆看古代书法真迹,与看印刷品有何不同?

现在,想看一些古代书法真迹,在电脑屏幕上简直太方便了,而且,对于一幅喜欢的作品,还可以反复欣赏无数次。但只有当人们走进博物馆时,站在真迹面前时,回忆起之前的欣赏感受时,相信才会不由地发自内心地“哇”一声,“原来这就是那幅真迹呀!”由此,人们才会直观地感受到真迹的震撼,才会对古人的书法功底更加敬佩。那么,去博物馆看与看印刷品的感受究竟有何不同,一起来聊聊。

首先,在屏幕上看,一幅作品也就屏幕那么大,没有一个整体的感观。

一幅书法作品,会呈现出生动的气韵,整体来看,气韵更明显。书法的“气韵”一词最早见于南齐画家谢赫的《六法论》,“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其中谢赫所说的“生动”,即艺术形成中的节奏感和虚灵的动荡,表现在书法作品中,是笔墨的徐疾、虚实、燥润间的恰到好处与和谐韵味。其中的“气韵”,傅京生的《浅说书法中的气韵》中以为:在书法审美意识中“气韵”具有动态的属性,具有一定情感特征,是由视感优美和点线图像构成的,所以,对书法欣赏者而言,它是审美知觉、审美联想的产物,是欣赏者观书法文本图像之后,经审美联想转换综合而成的东西。

看看最受推崇的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书作,记述着他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盛游之事,全文28行,324个字。整体看,布局疏朗有致、轻重和谐、纵横自如,书写得也是不快不慢、酣畅婉转、自然从容。唐太宗评价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宋黄庭坚评有,“《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明董其昌也盛赞,“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去博物馆看古代书法真迹,与看印刷品有何不同?

王羲之《兰亭序》(冯摹本)

其次,只有仔细观察书法真迹中字迹的线条与墨迹,才会发现墨的美妙,而石刻拓本是墨趣全无的。

宋米芾有讲:“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近代书法家启功先生也讲过:“廿余岁学唐碑,苦不解笔锋出入之法。学赵学米,渐解笔之情、墨之趣。”

纵观历代书法名家作品,他们笔下的墨迹在浓淡、燥润中变化出丰富多彩的墨韵美,被称为“墨趣”。明董其昌有讲:“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正因为古人笔下墨色的浓、淡、燥、润的变化,落笔尖、逆、侧的随心所欲,加上行笔速度的万般变化,书法线条有了清秀、刚健、遒丽、清逸、雄健、雄厚等风格。这是古人用笔的高度技巧,也反映着他们的情趣和个性。其作品在反复品味中,可谓处处藏机巧,笔笔生情趣。

去博物馆看古代书法真迹,与看印刷品有何不同?

王阳明《何陋轩记》卷(局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而印刷品,虽经过拍照或扫描,再调图、排版和印刷,即使每项工作都做得很仔细,但其中的一部分色彩仍然会有失真,跟原作的颜色仍然会有一定的差异,看起来还是会有些生硬感。

再次,书法意境不同。书法作品具有了意境,就具有了观之有味、思之有余的魅力。

书法的意境是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内涵。南朝齐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僧虔的《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其中“神采”就是书法的意境,是靠线条艺术语言彰显的魅力,也是一幅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迪。

以唐代颜真卿的楷书为例。颜真卿为人忠介耿直,刚正不阿,其楷书除早年的《多宝塔》尚具唐楷书风拘于点画、结构外,《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东方画赞》等都是雄强之作,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给人以宏大磅礴、咄咄逼人之感。

去博物馆看古代书法真迹,与看印刷品有何不同?

《颜勤礼碑》(局部)

还有苏东坡的《寒食帖》,是他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是他面对人生波折的有感而出,饱含着个人强烈的感情色彩。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越写越奔放,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特别是结尾的“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八个字,苏东坡当写到这里时,无法控制的情感一时迸发,故字写得又大又重,把面对人生的痛苦和慷慨一泄于笔端,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

去博物馆看古代书法真迹,与看印刷品有何不同?

苏东坡的《寒食帖》

现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会有古代书画真迹,但考虑到环境、空气质量、灯光等方面的较高要求,展出的机会非常难得。而且一幅书法真迹,经过展出后,甚至可能要停展“休养”两三年。所以如有书画真迹展出,一定要抓住机会。

此外,博物馆里的书法真迹,除了作品本身,还结合了图片、文字、影像等多种辅助内容,也使得这些与人们相隔了几百年的作品,增添了历史、文化等方面所带来的综合感受,这也算是一种无法言传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了。

编辑:果然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东方文化杂志的头像东方文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