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再次去了一趟黄鹤楼,以前曾去过三次。每次登楼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印象。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湖北省和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1800多年以来,紧跟社会进步的足迹,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并最为耀眼的记忆符号。黄鹤楼依山傍水,占尽形胜,景纳万端。优秀的文化传说和历代不绝的名家赋咏,更是平添了黄鹤楼的诗情和浪漫,成为蜚声中外的历史文化名楼,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223),关于其得名,有“因仙”“因山”两种说法。“因仙”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古时候,有个姓辛的人在黄鹤山头卖酒度日。一天,有个衣衫褴褛的老道蹒跚而来,向他讨酒喝,辛氏虽本小利微,但为人忠厚善良,乐善好施,见老道非常可怜,就慷慨应允。以后,老道每日必来,辛氏则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一年多。有一天老道忽然来告别说:“每日饮酒无以为酬,只有黄鹤一只可借,聊表谢意。”说罢,他拾起地上的一片桔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对辛氏说:“只要你拍手相招,黄鹤便会下来跳舞,为酒客助兴”,说完老道就不见了。辛氏拍手一试,黄鹤果然一跃而下,应节起舞。消息传开后,吸引了远近的游人都来饮酒,酒店的生意大为兴隆,辛氏因此发了财。十年后,老道突然出现在酒店,对辛氏说:“十年所赚的钱,够还我欠的酒债吗?”辛氏忙道谢,老道取下随身携带的铁笛,对着墙上的黄鹤吹起一只奇妙的曲子,黄鹤闻声而下,载着老道飞走了。辛氏为了感谢老道在原地盖起了一座高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的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考证均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建在黄鹄山(即武昌蛇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而因仙得名的说法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两种说法各具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共存永久。
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使它闻名遐迩;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声名远播。
历史上的黄鹤楼屡毁屡建,最后一座毁于清光绪年(1884)。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加高大雄伟。几十年来已发展成为融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拥有近百个景点的大型综合性景区。黄鹤楼楼外还有铸铜黄鹤、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更加雄伟。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黄瓦红柱,金碧辉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汉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又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心旷神怡,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
我们是从黄鹤楼面临长江和武汉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西门开始参观游玩的。第一个景观是胜像宝塔,该塔因色白俗称“白塔”。元至正三年(1343)由元代威顺王建于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1955年迁至如今的位置,属于佛教密宗佛塔。塔高9.36米,座宽5.68米,采用外石内砖方式砌筑,以石为主,内部塔室使用了少量的砖。因塔分地、水、火、风、空五轮,故也称“五轮塔”。塔座刻有花纹和梵文;塔身内收外展,整体造型自下而上逐渐收缩,轮廓线条大体呈三角形;塔的外观分座、瓶、相轮、伞盖、宝顶五部分。胜像宝塔色泽白润,古朴雅致,梵音入云,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一座喇嘛式白塔,为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元末明初的历史和宗教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继续前行,经过正面为“三楚一屡”、反面为“江山如画”的大型牌坊,穿过牌坊,高耸入云的黄鹤楼就映入了眼帘。楼左右两边分别为“凝翠”、“云衢”轩廊和“瞰川”、“揽虹”凉亭,站在“瞰川”亭,放眼望去,武汉三镇、长江大桥等景色一览无遗;站在“揽虹”亭,可以将万里天空所有的白云全部收在眼中。轩廊和凉亭也将黄鹤楼映衬得更加雄伟壮阔,气势凌云。笔直前行,就来了大名鼎鼎的黄鹤楼下,抬眼上望,楼的最高处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笔力遒劲,气贯长虹。
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
黄鹤楼下面的正西方是“黄鹤归来”铜像,高5.1米,重3.8吨,纯黄铜铸造,工艺精湛,巧夺天工。“黄鹤归来”引自世传神话,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感动了玉帝,玉帝派龟蛇二将协助。为镇江患,龟、蛇对峙变为两座大山,形成了“龟蛇锁大江”之势,从此水患平息,民安业乐。两只仙鹤,俯瞰人间,对龟、蛇的行为非常感动,便脱胎下凡,飞临黄鹤楼,站在龟、蛇之背,欢呼雀跃,昭示普天同庆。铜像周边的水池云雾缭绕,仙气飞升,如同仙境一般。仙鹤的眼睛灵光闪闪,炯炯有神,脖子细长,身子大而不肥,一脚提起,姿态高雅,让人不得不由衷地钦佩古人超凡的技艺和才能,丰富的智慧和想象。
黄鹤楼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顶、翘角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檐牙高啄,古色古香,高贵大气,仪态万方。远远望去,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黄鹤楼一楼外面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大的牌匾,上有国家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所书“气吞云梦”四个金灿灿的大字,吞云吐雾,苍劲有力。在牌匾两边的桃木上,刻着一幅由中国近现代著名书法家刘海粟老先生书写的对联:“登斯楼揽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将登楼揽胜、江水奔腾、浩淼无边,一泻千里的雄阔意境刻画得淋漓尽致。
赵朴初书“气吞云梦”
我们步行至黄鹤楼一楼大厅,但见宫灯高悬,楹柱擎天,对联诗画,引人入胜。
一楼名山门楼,其主题以神话为主。两旁楹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正面壁上有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高9米,宽6米,由756块彩色陶版镶嵌而成,白云、江水、仙鹤齐聚,意境浪漫,寓意高远。壁画取材于驾鹤登仙的古代神话,兼取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画面分为天上、人间两部分。天上,仙人玉笛横吹、驾鹤腾飞,俯视人间;人间,众人把酒吟诗,载歌载舞,欢聚黄鹤楼前,希望仙人、黄鹤早日返回人间。楼高入云,祥云悠悠,展翅翱翔,生动形象。壁画上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艳的颜色和不同的外貌。壁画下的桌子上摆放着两棵美丽的小松树,长着浓密的针叶,每一根针叶都十分传神,树干十分坚硬,放在壁画的正下方,好似与壁画融合在一起,增添了万千气象和无限生机。
继续朝二楼前行,二楼名昙华楼,主题以历史为主。大厅正面墙上有三幅大型壁画,左为《周瑜设宴》、右为《孙权筑城》,中间为《黄鹤楼记》。用楼记、壁画、模型、电子屏等,向游客直观、系统地呈现了黄鹤楼的建筑文化。
壁画“周瑜设宴”取材于元人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内容是东吴大都督周瑜设计请刘备过江议事,于黄鹤楼中设宴,企图乘机扣刘备为人质,逼迫其把久借不还的荆州交还给东吴。而刘备军师诸葛亮将计就计,派大将赵云陪同赴宴护驾,并授赵云在周瑜酒醉之后脱身妙计——让赵云用周瑜当初授予诸葛亮设祭坛、借东风时的一支护身令箭,骗过楼下东吴伏兵,护刘备脱身,最终与在江边等候的诸葛亮乘上一叶快舟,顺利返航。
壁画“孙权筑城”再现了三国时期孙权率军在临江负险的江夏山(今蛇山)上筑城建楼,以瞭望江面敌情的历史场景。壁画从上到下分为五层:第一层描写孙吴兵骑占领江夏的情景;第二层是孙权在审定修建黄鹤楼的计划;第三、四层是工匠建设黄鹤楼的场面;第五层是士兵执矛挥鞭监督工匠的劳动。整幅壁画反映了黄鹤楼最初作为重要军事设施而建的整个过程。
《黄鹤楼记》是作者阎伯理于唐永泰元年(756)受鄂州(今武昌)刺史穆宁之命撰写的。文中一记仙人传说,二记黄鹤楼样貌,三记穆公登楼之状。文章开篇便提到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在城的西南角,随后写到黄鹤楼“因仙”得名的传说故事。这段传说记载于《神仙传》《述异记》等典籍中,点明黄鹤楼是“因仙”而得名。接着写道“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描写了黄鹤楼高标巃嵸的雄伟气势和白云缭绕、云仙雾罩的优美环境,是当时荆吴形胜最佳的游览胜地。
二楼大厅正西方的左右两边还展出了历代黄鹤楼的模型,共有6个,其尺寸大小、上下高度、摆放位置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非常讲究。经灯光投射后,视觉效果明显,颜值超高,集中展现了黄鹤楼历史样貌,从侧面反映出黄鹤楼饱经沧桑的历史。
继续向上,三楼名望云楼,主题以人文为主。大厅正面墙上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为中央美术学院花其敏教授所作《人文荟萃图》,属大型陶瓷壁画,描绘了唐宋时期的13位文化名人,从左至右依次是杜牧、白居易、刘禹锡、王维、崔颢、李白、孟浩然、贾岛、顾况、宋之问、岳飞、陆游、范成大的潇洒风姿。除唐宋名人外还有谢灵运、鲍照、李商隐、苏轼、苏澈、黄庭坚、李梦阳、杨慎、张居正、王世贞、吴伟业、朱彝尊、林则徐、黄遵宪、魏源、张之洞等历代名人的画像,并选录他们吟咏黄鹤楼的诗词为题款,分别题写在画像的旁边。壁画图文并茂,人物形象生动,充分表现了该层的人文主题。
黄鹤楼得江山形胜之精华,历代诗人词客在这里不仅找到了理想中的心灵休憩之地,情感宣泄之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的宇宙观和人性理论得到高度的融洽统合。他们通过黄鹤楼来滋养“天性”,孕育诗情,在吟咏、审美过程中,使心灵得以净化、人性得以复归,达到“天人合一”至精至微的和谐境地。
黄鹤楼诗词源远流长,滥觞于南朝,成熟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现存古代名家之作多达千首,其他人作品不可计数,作家群令人高山仰止。历代名家的诵咏,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咏江山之多娇,或痛民族之危难,或抒亲友之感叹,无不充满了积极的人文精神。而其艺术特色,或清丽淡远、或婉约含蓄,或豪放跌宕,或妙想联翩,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以及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岳飞的《满江山•登黄鹤楼有感》等。优美的黄鹤楼诗词,辉前烛后,盛传不衰,不仅为黄鹤楼这座千古名楼增添了诗情和浪漫,为中华诗词宝库增添了灿烂的华章,而且还播芳海外,光彩汉学,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
黄鹤楼三楼的《人文荟萃》壁画。
四楼名倚天楼,主题以传统为主。大厅用屏风分割成几个小厅,各种仿古雕花隔扇和红木屏风把整个大厅布置得古香古色。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五楼名为金鸡楼,主题为永存。作为黄鹤楼的顶楼,摆放的是一些千古名画,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粹。
五楼大厅的正面墙壁上有多幅用陶瓷镶嵌的大型壁画,名为《江天浩瀚》,面积约100平方米,是全楼中规模最大的,由10幅金碧重彩画组成,表现了长江的自然景观和文明史话渊源。“长江源流”共七幅图,分别为《江河源头》《上游浪泻》《三峡之美》《黄庐仙幻》《洞太烟波》《东流沧海》《大洋黄鹤》,表现了长江的起源,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气势恢弘,浩瀚无垠。正面墙左幅《流逝》,表现的创世纪大禹治水渔猎农耕、新石器彩陶女、青铜时代血火炽烈人神共胜、长江女神与三道弯伎乐舞姿、屈原楚文化求索于上天入地,时间流逝久远,文明记忆永存。正面墙右幅《华年》,表现的是黄鹤楼从军事瞭望、民间酒楼故事、道观吕祖骑鹤仙去的传说,渐成华夏千古名楼永恒不衰,鲁班似的木工石匠精美建楼、李白与崔颢千万诗人墨客赋诗作画、琵琶女弹唱、鄂城统帅岳飞保卫热土、西施采桑浣纱原生态之美、长江船夫博险滩恶浪,显示了黄鹤楼无限的生命力。
正面墙最大一幅《浪淘沙》壁画,后浪推前浪,长江之水天际来,奔泻万里入大洋,哲理的方向、审美的标尺、艺术魅力的完善、江河亿万年的奔流、美丽又险恶的浪花在碰撞中无穷尽地演绎沉淀着真善美,一幅幅镶嵌的风景都用它们的磅礴和持久诠释着一个主题——永恒。
站在顶层极目远眺,武汉三镇尽收眼底,或俯瞰,或眺望,岸上高楼林立,人流如织,繁荣昌盛,盛况空前。低头下看,黄鹤楼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散发着金光,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往长江望去,长江好似一条细流,温柔的浪花向东流去。不禁感叹:黄鹤楼是武汉的黄鹤楼,是湖北的黄鹤楼,是中国的黄鹤楼,更是世界的黄鹤楼!
岳飞像
从黄鹤楼下来后,我们继续朝东门的方向前行,转头一看,黄鹤楼的正东方一楼上书“席卷乾坤”四个大字,雄阔苍茫,寓意深远。继续前行,先后到达千禧吉祥钟、白云阁、牌坊、岳武穆遗像亭、岳飞广场、黄鹤楼公园等景点。
游黄鹤楼,看到的尽是诗人,浏览的尽是诗文,一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那种书香中的清风明月、水光山色,都在真实的遇见中让我们看到了喧嚣、听到了嘈杂、闻到了花香、尝到了五味、感到了人情。浪花淘尽,岁月变迁,过去、现在、未来紧紧相连,过去是历史的名片,现在是往日的延展,未来才是灿烂的诗篇。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