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香港,去看一场粤剧

到香港,去看一场粤剧

估计不少人以为,看粤剧是上了年纪的人才做的事,甚至已经没什么人看粤剧了。其实近年来,香港城里仍有一班人,包括不少年轻人,一直在以传承粤剧为己任,以创新手法呈现传统精粹,希望让更多人发现粤剧的魅力。

5月31日,又一个新的粤剧团——香港粤剧艺术团在香港诞生,和它一起成立的,还有粤剧研艺中心,创办人何陈婉珍表示:“粤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热切期待香港粤剧艺术团的成立能有助于弘扬国粹,推动香港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同时加强香港的文化软实力。”

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也在开幕式上寄言,希望香港粤剧艺术团可以走出去,到海外等地区,将香港的技艺、文化、历史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到世界各地,形成一张香港的名片。

到香港,去看一场粤剧

香港粤剧艺术团开幕酒会主礼嘉宾及艺术团理事、顾问合照。

01

PART

香港粤剧的前世今生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广州的粤剧艺人纷纷南下香港演出谋生。时至今日,粤剧在香港已有百年历史。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起源于清初。清乾隆年间,佛山是粤剧发展的中心,当时的粤剧艺人在佛山成立了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后来由于参与了反清活动,琼花会馆被清政府禁止演出,直至同治年间才解禁,而粤剧中心也由佛山转移至广州。至光绪年间的1889年,粤剧艺人在广东成立“八和会馆”,目前全球共有19个分会,均视广东八和会馆为“母会”,香港八和会馆就是其中之一。

到香港,去看一场粤剧

广东八和会馆,是广州粤剧艺人的精神祖屋。

香港开埠初期,中环一带已有街头戏曲表演,在华人主要聚居的上环、西环区,娱乐事业更加兴旺。在1890年,香港岛上环开设了第一间戏院——普庆戏院,此后粤剧在香港日渐流行。

在1930年代之前,粤剧仍是男子的世界,因当时的立法局有法例禁止男女同班,甚至在1921年之前,男女观众都不准许同座欣赏粤剧。直到1933年,时任香港总督贝璐取消禁令,立法局才修例准许男女合班,自此开启男女同台演出的历史。这项关乎性别的规例变化,绝对是香港粤剧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解禁后,“粤剧伶王”薛觉先和马师曾分别聘用女花旦,组成“觉先声男女剧团”及“太平剧团”,戏班亦在当时从中州话(官话)改以广东话(白话)演出。可以说,正是薛觉先和马师曾等人牵头改革,才成就了今天的“粤剧”。他们不断演出传统粤剧及崭新剧目,领导了粤剧的剧本、服饰、音乐、舞台美术和演出方式,更开始长达9年的“薛马争雄”时期,鼎盛一时,令粤剧艺术大放异彩。

到香港,去看一场粤剧

薛觉先和马师曾合影

经典电影《胭脂扣》里,梅艳芳协助张国荣学唱大戏的场景深入人心,电影正是以1934年的香港作为背景,也正是粤剧在香港百花齐放的辉煌时期。

1937至1945年间,内地陷入战乱,社会动荡,不少内地粤剧艺人逃往香港,更令香港成为粤剧表演中心,及至香港沦陷。

1950年代是不少粤剧迷津津乐道的年代。1953年,香港粤剧艺人组成“香港八和会馆”,自此更多粤剧艺人组班演出。1956年,任剑辉、白雪仙、唐涤生合组“仙凤鸣剧团”,改编了多部古代文学巨著为粤剧,包括《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紫钗记》和《再世红梅记》,风靡不少戏迷。

到香港,去看一场粤剧

粤剧名伶任剑辉、白雪仙

到五十年代末,名伶芳艳芬息演,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等名伶纷纷离港到其他地区演出,或转战大银幕,推出粤剧电影,香港粤剧发展陷入低潮。

及至六十年代,随着电台与电视台陆续开播,加上西方影视音乐文化普及,粤剧更是步入低潮期;票友年龄层渐高,鲜少年轻人捧场,不少表演场地先后结业。

至1970年代末,粤剧重新起飞,由于演出场地不断增加,加上观众群扩大,香港粤剧发展亦见蓬勃。从1990年代起,很多喜爱粤剧的人士,纷纷自组曲社,甚至成立剧团,不过,不论在观众及演员方面,仍旧难免青黄不接之景象。

2009年,粤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目录,这也是香港首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2

PART

看粤剧也可以很潮

濒临失传的本地粤剧近年备受港府重视,先后推出粤剧发展基金救亡,至今已经拨款超过1.7亿元,支持了超过1100多个不同的粤剧。

时至今日,粤剧在香港虽不及往日的百花齐放,但尚有不少活跃的戏班。很多年轻人的新潮制作,也为这个岭南文化瑰宝注入新活力。如今的香港,看粤剧不但一点也不老土,亦有不少地方可以说是文青的好去处。

戏曲中心:位于西九文化区东侧的戏曲中心,是专为戏曲而设的世界级表演场地。外观像一盏传统中国彩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极具气势,让传统戏曲增添不少时代感。既可千人大剧院内观赏传统戏曲表演,也可到精致典雅的茶馆剧场近距离欣赏粤剧折子戏演出。导览员深入浅出的解说,将古代戏曲茶楼文化在剧场内重现。

到香港,去看一场粤剧到香港,去看一场粤剧

油麻地戏院:1930年代落成,是香港市区唯一仍然屹立的战前戏院建筑,于1998年结束营业。仅有一街之隔的红砖屋则有百年历史,原为旧抽水站的工程师办公室,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水务建筑。2012年,油麻地戏院和红砖屋被活化改建成剧场,专注推广粤剧,延续油麻地赏戏、唱戏的地道文化。两幢历史建筑的原有外貌、部分结构和建筑特色都获得保留,包括戏院正门入口两旁的支柱、中式斜屋顶,以及原有舞台的拱门。在这两栋充满古味的历史建筑中,欣赏粤剧新秀和新进剧团的演出,别有一番滋味。

到香港,去看一场粤剧

香港文化博物馆:走进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厅“粤剧文物馆”,仿佛置身于粤剧的世界。昔日名伶用过的表演用品、精致的服饰和道具,还有重建的竹制戏棚,都像是带你穿越了时间,化身成古代的才子佳人畅游其中。馆内生动的计算机影音媒体,也让你能轻松而深刻地体验广东戏曲的精妙!

每逢周末,这里还有粤剧折子戏演出,免费索票,先到先得。

到香港,去看一场粤剧到香港,去看一场粤剧

神功戏与戏棚:香港以前是个渔港,除了在戏院剧场的固定表演,在香港另外还有一种因应神诞、节庆或醮会而演出的粤剧“神功戏”。神功戏的其中一个特色,是每次演出时都会在当地临时搭建戏棚。就像每年农历三、四月在青衣举行的“真君大帝宝诞”及“天后诞”传统庆祝活动,当地居民会兴建戏棚,一连数天上演神功戏。

到香港,去看一场粤剧

中国戏曲节:每年夏天举行的“中国戏曲节”,除了粤剧,还有昆剧、京剧、越剧和其他地方戏曲,名伶精英将在全港各大表演场地带来一连串精彩的演出。

此外,在文化保存上,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电影数据馆和香港中央图书馆都分别保存了不少粤剧文物、电影和相关资料,不时以专题形式向公众展示粤剧精粹。

下次到香港,有空的话,给粤剧一个机会吧。

编辑丨南方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东方文化杂志的头像东方文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