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国各地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到底有多少钱?

80年代,中国各地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到底有多少钱?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80年代的故事,例如我国80年代的铁路里程、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我国80年代的工资情况。作者的很多朋友都出生于80年代中后期,目前,已经30多岁了。大家在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时候,时常聊起80年代的工资水平。那么,在80年代,我国各地普通人的工资,到底属于什么水平呢?

80年代,中国各地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到底有多少钱?

首先,我们聊聊80年代之前的情况。众所周知,由于生产量有限等各方面因素,从5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凭票供应,例如粮票、布票、煤票、油票等各种供应票,就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类型的票据越来越复杂,先后出现了火柴票、洗澡票、酒票等等。在这一时期,仅仅拥有钞票是不行的,需要搭配各种供应票使用。

棉布、棉花、百货、针织、文化用品、农药、化肥、铁、竹、木、农具、灶具、五金、电器、石油、煤炭、麻、茶、糖、烟、酒、副食、食盐、酱、醋、肉、禽、蛋、调味、水产、药品、药械、药材、农副土特产品、畜产品、外贸物资、蔬菜、果品、营业食堂、旅社、理发等各个领域,都需要供应票,几乎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80年代,中国各地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到底有多少钱?

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兴事物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例如收音机、缝纫机等等。但是由于供应量有限,购买各种时髦商品,仍然是各种供应票搭配钞票使用。因此,在80年代前期,陆续出现了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等非常有特点的供应票。

请注意,需要供应票和钞票共同使用。那么,80年代,人们的工资水平到底属于什么标准呢?不得不说,各个城市的工资水平可能会存在差异,尤其是南方沿海城市的工资水平,肯定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因此,大家在回忆自己80年代工资水平的时候,需要参考自己所在的区域。

80年代,中国各地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到底有多少钱?

当年,我国发行最小面值的纸币为1分,最大面值的纸币为10元。对于10元纸币,当时被称为“大团结。”在七八十年代,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小店,尤其是大爷大妈们经营的小商店,很有可能不收10元纸币。因为面值太大,自己的零钱不够,有可能找不开。此外,一旦是假币,意味着这个月都白干了。按照一些老年人的回忆,80年代初期,一碗汤大约只要3分钱或者5分钱。

按照当时的新闻报道和机构统计,80年代前期,我国各地人们一个月的工资,基本上维持在30元到80元之间。各地的工资水平,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1983年夏天,我国发布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份悬赏通缉令。里面有一段明确标注:任何人凡提供二犯线索查证属实的,奖励人民币200元。提供二犯线索并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的,奖人民币2000元。

80年代,中国各地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到底有多少钱?

不得不说,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200元相当于自己几个月的工资,2000元相当于自己两三年的收入了。1983年,一个地级市的百货大楼,一天的总营业额大约只有两三万元。80年代前期,作者的父亲在海军部队服役,按照父亲回忆,自己一个月的津贴为14元。作者出生于80年代后期,按照作者母亲的回忆,自己80年代后期的每月工资,大约40元左右(教师)。

无独有偶,作者曾经和同龄的朋友们聊过这个问题。发现大家在回忆自己父母当年工资水平的时候,基本上都停留在30元到60元之间的水平。每个时期的工资水平对应了当年的物价水平,那么,80年代的物价,属于什么水平呢?按照当年资料描述,1986年秋天,吉林省长春市一斤白菜的价格为0.027元,也就是2.7分钱一斤。

80年代,中国各地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到底有多少钱?

这个价格是非常符合当年的水平,因为以作者童年时代生活的河北省为例,80年代末期,一份酸辣汤大约5分钱左右。当然,在80年代,由于供应量有限,肉类的价格比较贵。因此,出现了“吃肉改善生活”的说法。当年,如果谁家的资产超过了1万元,被称为“万元户,”属于土豪一般的存在。

在80年代,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被称为“三转一响,”几乎是城市青年结婚的标配。认真的说,对于城市普通家庭来说,凑齐“三转一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查阅了各种历史资料,1982年夏天,一支上海牌全钢手表,需要120元。一辆凤凰牌18型自行车,需要168.50元。一台蝴蝶牌缝纫机,需要175.40元。

80年代,中国各地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到底有多少钱?

收音机相对便宜一些,一台四管半导体收音机,需要32元。对于城市普通男青年来说,凑齐“三转一响”,大约需要自己一两年的工资。在作者的童年记忆中,一些富裕户已经开始拥有电视机。那么,一台电视机多少钱呢?1984年,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需要440元。一台14寸的彩色电视机,需要980元。一台海鸥牌DF相机,需要453元。

一台聂耳牌钢琴,需要2292.50元。这些物品,在80年代,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考虑的,最少需要中产以上水平。截止现在,拥有钢琴也有比较高的门槛。一个问题出现了,当时没有商品房,人们如何实现住房需要呢?第一,当年的很多工厂和单位,都有自己的家属楼或者家属院,能够分房子。只要达到各方面的标准,就能够分一套房子。

80年代,中国各地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到底有多少钱?

如果房子的地理位置或者其他方面,不符合自己的需要。例如房子在城东边,孩子上学在城西边,需要穿越整个城区。80年代,经常出现换房子的情况。例如两家人的住房需求,正好相互通用。地理位置和面积也非常合适,这样的情况下,两家人可以写书面文书“换房子。”

80年代,中国各地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到底有多少钱?

关于80年代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80年代,中国各地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到底有多少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万里繁华的头像万里繁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