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比例失衡,49万边塞军,为何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

内外比例失衡,49万边塞军,为何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雍正皇帝控制京营八旗的故事。当年,雍正皇帝控制了京城周围以及直隶省境内的八旗驻军,总计10多万人,从而迅速控制了局势。从宋朝开始,历朝历代都会在京城附近驻扎数量庞大的军队。因为,宋元明清各个王朝都吸取了唐朝的经验教训。在唐朝统治时期,出现了边塞军与禁军严重失衡的情况。

内外比例失衡,49万边塞军,为何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

首先,我们聊聊唐朝军队的情况。在唐朝建立之初,沿用了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府兵拥有一定的耕地,不需要缴纳赋税。每逢战争爆发,府兵们自己携带武器、战马、铠甲等装备集结,准备开赴战场。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府兵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唐朝的发展,开始面临各方面的新问题,府兵制开始逐步崩溃。

唐朝逐步统一全国以后,开始与高句丽、突厥、吐蕃等周边政权开战,而且是动辄10万以上军队参加的大战。府兵们出现了大量的伤亡,唐朝军队的兵员出现了问题。由于需要巩固边塞各地,府兵们开始在边境地区长期驻扎。久而久之,府兵们在家乡的耕地,要么已经荒芜,要么被地方豪强兼并,府兵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内外比例失衡,49万边塞军,为何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

到了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唐朝开始逐步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朝廷出钱粮,从民间征召大量青壮年入伍,从而组建了职业化军队。截至这个时候,唐朝军队仍然没有太大的问题。由于唐朝的疆域面积太大,与很多周边政权相邻。一旦爆发战争,边境将领先上奏朝廷、然后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行部署。这会耽误大量的时间,而且战机稍纵即逝。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设立了著名的天宝十节度,分别是: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北庭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岭南经略使。10大节度使分别控制3万到10万不等的军队,合计下辖了49万多军队。请注意,唐朝军队的总兵力只有60余万,将近50万控制在各地节度使的手里。

内外比例失衡,49万边塞军,为何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

唐朝控制的禁军,总计只有10万与人,分别驻扎在长安、洛阳等地。从数量上来说,朝廷控制的禁军数量并不少。但由于太平日久,朝廷禁军久不上阵,早就成为“花架子。”与之相比,各个节度使下辖的部队,则是天天与周边政权作战,久经战阵,堪称是虎狼之师。朝廷禁军与边塞军相比,双方的战斗力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仅仅一个节度使的军队,肯定不足以对抗朝廷。但是,在唐玄宗在位的后期,出现了一位将领兼任三镇或者四镇节度使的情况,下辖军队接近或者超过20万。这就非常恐怖了,例如安禄山,自己兼任了三镇节度使,控制了15万多边塞军,各方面已经碾压了朝廷的禁军。再加上节度使已经拥有了地方上的人事任免权、财政使用权,几乎成为了半割据政权。

内外比例失衡,49万边塞军,为何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面对凶如虎狼的叛军,朝廷一方面向成都逃窜,另一方面从北庭、安西、陇右等地调兵,用边塞军镇压边塞军。但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节度使割据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是愈演愈烈。到了唐朝统治的末期,更是出现了藩镇混战的状态。最终,从藩镇割据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复杂时期。

在唐朝之后,历代王朝都吸取了唐朝的经验教训。宋朝建立以后,首先架空了各地的节度使,把节度使的精锐部队划入了禁军。同时,把大量的禁军驻扎在京城周围。一旦各地出现战争,朝廷抽调禁军前往迎战。从宋朝时期开始,朝廷直接管理相当一部分精锐部队。这些部队既能够开赴前线作战,同时也是震慑各地将领的重要力量。

内外比例失衡,49万边塞军,为何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

在这方面,明清两朝的操作更加经典。明朝组建了著名的京师三大营,总兵力20多万。这些军队属于明朝的机动作战能力,能够增援各个军镇,但平时驻扎在京城周围。清朝的情况非常类似,清朝组建了京营八旗,总兵力10多万人。即便是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也是优先组建北洋六镇。

内外比例失衡,49万边塞军,为何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

关于古代禁军和边塞军之间博弈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万里繁华的头像万里繁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