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海军覆灭记:北洋舰队沉在颐和园?

亚洲第一海军覆灭记:北洋舰队沉在颐和园?

重修颐和园,谁比

慈禧

更积极?造园的经费,难道真的来源于海军?一座颐和园,能够再造一个北洋水师?亚洲第一的海军究竟有多少短处,使它难逃覆灭的命运?这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是否还有它另外的隐情?

一、史上最点儿背的生日

1894年11月7日,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颐和园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慈禧大宴群臣,歌舞升平,而此时一封封前方战报,却被搁置在角落中。5个月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朝

六万大军在辽河东岸全线溃退。而中日甲午海战期间,慈禧颐和园庆寿的这一段插曲,被后人戏谑为,“一人庆有,万寿疆无”。

有人说了,慈禧败家忘国,最大的罪状不在于她这几天不理朝政,而是她为贪图享乐,竟然动用了北洋水师的海军军费来修建颐和园,害得北洋水师没钱买装备。不过您别忘了,慈禧不是傻子,以她的精明,不会算不清账,过一次生日和毁掉自己的国家,孰轻孰重?这种自毁长城的事情按道理是不会发生的。话说回来,当初如果没有慈禧的大力支持,那北洋海军根本就建立不起来,何况在甲午

战争

期间,慈禧还从自己的私房钱里拿出300万两银子来做海军的军饷。就凭这点,挪用一说,就很有可能是有人有意栽赃,而这个结论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帝党的核心人物康有为。理由很简单,只有把后党的根基——慈禧太后搞臭了,民心所向的帝党才有翻身的可能。

现在的一些影视剧作品中,通常会把慈禧描写成一个挥霍无度的人,这个观点的主要证据就是她办寿宴动用了巨大的款项。当时的清朝是满目疮痍,根本没什么国力可言,所以面对这么一笔资金的来源,许多人就会联想到北洋水师的军费上。那么慈禧到底有没有挪用海军经费呢?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失利的最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别急,您请接着往下看。

咱们先说说慈禧到底有没有挪用海军经费。想当年有一个伺候

光绪

皇帝的太监,名叫王世龢,他就曾经说过这个事件,不过他说得比较悬。他说当初因为修内廷,故宫里面搞工程的人都赚了很多钱,后来又修其他工程,别的部门的人也赚了很多钱,这时候海军衙门的人就看着眼红了,于是生出干脆也修一个园子挣上一笔的想法,并付诸了行动,而这个园子就是颐和园。这个太监的话可信度有多少,今人很难考证。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慈禧是个很跋扈的人,估计很多人都记着她的一句名言,“谁让我这个生日过得不舒服,我就让他一辈子都不舒服!”由此可见,当年的那个生日对于慈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她要修建颐和园的这种欲望也确实非常强。

慈禧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生日呢?其实慈禧这个女人的命运并不好,很坎坷。她早年就丧父,一不留神还被选进了宫里,一入侯门深似海,何况是在宫里,在一没背景、二没靠山的情况下,慈禧完全凭借着自己的魅力和努力,最终赢得了咸丰皇帝的宠幸。当她为咸丰皇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后,她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机,母凭子贵嘛。

但一切并没有预计的那么好,慈禧27岁就守寡了。一个27岁就守寡的女人,带着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还要想方设法让这个孩子坐稳皇位,而周围的那些大臣还老想杀她,也就是说所谓的顾命八大臣即肃顺、端华这些人,当时情况的糟糕程度可想而知。

等到好不容易把这些事都处理干净了,自己的儿子也成长起来当了皇帝。儿子又跟她离心离德,到最后,这不省心的儿子又为了醇酒美人自戕,18岁就死掉了。这简直是太打击人了。于是慈禧不得不在贵族宗室中,再选一个小孩子当皇帝。

您看看她这一生,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倒霉的事都让她赶上了,基本上就是一部悲剧。因此慈禧经常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去和两个女人做比较。

一个女人就是孝庄皇太后,为什么她要跟孝庄皇太后比较呢?因为孝庄皇太后也是一生坎坷,和她可以等量齐观,因此她经常把她和孝庄皇太后所遇到的坎坷命运相比较。第二个女人是谁呢?就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她特别羡慕乾隆皇帝的母亲,为什么呢?因为乾隆皇帝那个时代正处于“康乾盛世”,他有充分的钱可以给她妈妈祝寿。颐和园怎么来的?那是乾隆为给他妈祝寿而造的。就连《白蛇传》这个过去在江南一带非常流传的故事,也是乾隆皇帝派人亲自定的最后稿本,用它来给母亲唱戏的,为的就是博老太太的开心。这慈禧就特别羡慕乾隆皇帝的母亲,羡慕他有个好儿子,可以孝顺她,给她祝寿。

回过头来,咱们再看看慈禧的几个大生日是怎么过的。慈禧40岁的时候,四十大寿还没等张罗呢,日本就侵略台湾,于是生日被搅黄了;等到1875年五十大寿的时候,中法战争,生日又被搅了;好不容易熬到六十大寿,中日甲午战争,眼看着这个生日又要没戏了。

所以她早在战前几年就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过一个好生日,一定要过一个开心的生日。其实与其说是她想过个好生日,不如说她是有点跟自己较劲,憋着这个劲,就为了过好这60岁的生日。

如果我们是站在当代人的历史评价上,可能会觉得这人做的事情太不可理喻,可是您若站在她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就像陈寅恪说的,“要有历史的同情”,您就会觉得她这么做,也不是绝对没有道理。咱平头百姓逢个大寿还得操办操办呢,何况人家是太后呢?一个没儿子、没老公的老太太,尤其还是集国家所有大权于一身的老太太,寂寞这么些年了,就想过个开心的生日,也不是什么罪过。人家这么些年都没大办过,偶尔办一次也应该理解一下不是?

慈禧当时就曾说过,一个平民家的老太太,60岁了,尚且有儿子给祝寿,我怎么就不行?据说她说这个话的时候,也是声泪俱下,觉得儿子太不争气,亲生儿子18岁死了。再换了一个,宗室里选出的光绪皇帝,又是过继的而且也不怎么听她的话。所以,她对自己的生日有着一种非常急迫的愿望。

但您知道吗,其实最热衷于修园子的,并不是慈禧本人,而是她手下的那些大臣。堂堂北洋水师为了能让慈禧过好生日,还特意建了一个衙门,这个衙门就是专门用来给慈禧的生日筹钱的。

苦命女人慈禧半生辛劳,把大清朝从风雨飘摇中拯救出来,过一个开心的生日,并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退隐园林,庆贺生日,封建国家以孝为本,百十万两白银也并不是拿不出来。可是,对这件事一些朝臣表现的似乎比慈禧本人还积极,这又是为了什么?究竟谁该为修园贺寿的后果负责?

二、心怀鬼胎的动机

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个人物。

爱新觉罗·奕譞(公元1840-1891年),字朴庵,爵封醇亲王。生于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卒于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1月1日),道光帝旻宁第七子。奕譞生母是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与第八子钟郡王奕詥、第九子孚郡王奕譓、第九女寿庄固伦公主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奕譞的大福晋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奕譞与她所生的第二子载湉后来成为光绪帝。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则继承醇亲王封号,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

由介绍中可以看出,光绪皇帝继承同治皇帝皇位的时候,他是过继给已经死去的这个咸丰皇帝,等于他是同治皇帝的兄弟,他们是兄弟辈,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的本生父。

这样一个复杂的关系造成什么呢?可以说这关系直接造成了奕譞对这个颐和园抱有一个小心思,就是他希望这个颐和园是给慈禧太后准备的干休所,是一个让慈禧颐养天年的所在地。因为只有慈禧老有所乐了,才有可能交权,把权力交给他自己的儿子。只有自己的儿子能够独掌朝纲,他才算是功德圆满了。因此奕譞最大的愿望就是慈禧太后退出政治舞台,安享晚年。

除了奕譞,其实还有一个人是顺着慈禧给她做寿的,这人就是李鸿章。

一开始李鸿章是反对修园子的,据说曾经有个奸商叫李光昭的。他谎称能为修颐和园弄来南洋木材,慈禧大喜,拨款60万两白银给他。李光昭借此招摇撞骗,却被李鸿章识破,立即将此人抓起来,并公布给世人,闹得朝野上下沸沸扬扬,修园子一事也因此不了了之。

李鸿章在抓了李光昭之后,他完全可以很低调地把骗子处理掉,但是他没那么做,相反地,他把这个骗子游街示众,闹得满朝皆知,而且还把他交到了反对修园子的恭亲王手里,这也就等于说李鸿章当时是投入了慈禧的反对派的怀抱。

李鸿章当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和恭亲王建立比较巩固的政治联盟,因为作为一个汉族官员,你在一个满洲贵族把持的朝廷之中,如果你上面没有人,没有靠山的话,恐怕是很难维持得住的。可是,同样是李鸿章,在慈禧60大寿修颐和园这件事情上,也是主要的执行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李鸿章的难言之隐

说到李鸿章是不是反对修园子,如今我们从他很多的奏折中,包括他给同僚、朋友的信件中,可以看到很多发牢骚的话。比如说内廷的花销实在太大了,根本就没有办法维持下去。甚至于到了1888年的时候,当时的朝廷觉得北洋海军已经建成了,因此停止了两年的购船银子,为此李鸿章还发过牢骚,而这种牢骚在他的奏折信件中比比皆是。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他应该是修园子的反对派才对,对不对?但是实际上,他的考虑恐怕比书面上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更为复杂。

李鸿章这个名字估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一手缔造了北洋海军。但是随着北洋海军的不断发展,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实际上在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在议论一件事儿,什么事儿呢?就是说这北洋海军和淮军,究竟是朝廷的国家军队,还是李鸿章的私人卫队呢?言外之意,一旦他要造了反,我们可怎么办?

另外,李鸿章本人也是一个非常敢揽事儿的人,因此一些汉族同僚,跟他互相有很多的恩怨。比如说清朝某年管钱的是户部尚书,而当时的户部尚书是翁同龢。北洋海军发展的最关键那一段时间,就是翁同龢在管着国家金库的钥匙,但是翁同龢本人和李鸿章是宿仇,这仇是怎么结下来的?这事说来话长了。

还是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这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在南方做官,守一个城,结果仗打得不太好,后来就弃城逃跑了。当时湘军的首领曾国藩就非常想上书弹劾翁同龢,想治他的罪,但是又怕因此而得罪人。要知道那时翁同龢虽然还不是皇帝的老师,但朝里的势力很大,很多人都是他的学生,这个状不好告啊。这时候的李鸿章还是曾国藩的幕僚,他就说,你不用担心,这个东西很好写,我来写,于是李鸿章就替曾国藩写了这份奏折。折子中写了什么呢?前面还是叙述事实,但后面就是要命的话了,其中最要命的就是这么几句话,字不多,大概意思就是说他是以曾国藩的名义,替他写奏折,我李鸿章知道他们翁家朝野上下势力很大,但是我不敢因此而玩忽国事。这就等于是将了皇帝一军,最后怎么办?这次弹劾的结果,翁同龢的哥哥被流放外地,父亲郁郁而终。没成想风水轮流转,不久后,翁同龢成为了皇帝最亲密的老师、户部尚书,主管国家财政大权,这下翁家报仇的机会来了,从此以后,翁同龢对李鸿章壮大北洋海军的行动就开始处处设置障碍。

在这样的一种巨大的、四面楚歌的压力下,李鸿章要想继续维持他的洋务事业,继续维持自己的政治声望,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最高统治者对他放心。他后来之所以做出大量的事情来支持修园子,实际上是真的想获得最高统治者的认可,获得满清贵族的认可。只要获得他们的认可,他就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那些汉族朝臣对他的攻击,这是他的真正考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鸿章费劲了心机。比如说北京城的第一盏电灯,就是在慈禧太后那儿点燃的。当时在广州有一个水师学堂,里面有一个德国人,是个教官,他叫马驷,他回国休假的时候,李鸿章就跟他说,你到欧洲,给我把最高级的照明设备成套给我弄来。实际上他是想把这些实物给那些不懂洋务的最高统治者们看。在当时闭关锁国的大前提下,如何才能获得统治阶级对洋务运动的支持?那就是你得让他们看见实物,看出好来,看了实物得了好处,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好,可以弄,那就能弄了。

要说这也够难为李鸿章的,毕竟对慈禧太后进行科普,你不可能面对面地和她讲道理。就是讲了也没有用,一定要给她看到一个真实的东西。一旦她看到好处了,她可能就会放松对洋务运动的这种抵触心理。要知道当时的那种抵触,甚至可以称为是警惕、隔阂,是心理上的排斥,只有从心理上让她接受了,才有可能彻底解除对洋务运动的管制。

从坚决反对到积极筹备,对重修颐和园,李鸿章有太多的无奈。为了让马上民族的统治者接受现代国防概念,他真可谓是煞费苦心。那么颐和园是怎么与海军经费扯上关系的?李鸿章是怎么找到一个漂亮的借口实现他自己的目的?

四、最笨拙的借口

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之前,颐和园的工程已经上马了。当时排云殿、东大门等六七项工程已经开始开工,包括长桥、长廊,也已经都开始施工了。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来,当时确实有内廷自己节约出来的一些钱,也有各地搜罗来的钱来支持这个工程。但是,因为它没有一个正常的名义,总不能说是为太后过生日修园子吧,这传出去好说不好听啊,所以当时颐和园的工程是在一个半明半暗的状态下开始的。

到1885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而这是因为海军衙门奕譞等人的介入。修建颐和园是以海军的名义公开化的。那么它怎么才能以海军的名义公开化呢?这个借口说起来多少有些牵强,早在乾隆年间,颐和园就有水操。什么叫颐和园水操呢?就是在颐和园水域训练旧式水师,旧式的水师其实也是仪式性的,并不是说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它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皇帝不但关心陆军建设,还关心水兵建设,是最高统治者对国防关心的一个象征性的意图。

后来慈禧修颐和园得要钱啊,这怎么办呢?所有人都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等到了海军衙门成立以后,奕譞就想出了这个办法,他说我们要恢复颐和园的水操,这样就和海军建立起联系来吧。我们要恢复颐和园的水操,得在这儿训练海军,可是颐和园太过于破败了,如果皇帝来看的话,这有碍观瞻,对皇帝也有失恭敬,那这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要沿河修,沿着这个昆明湖修。

这个弥天大谎在刚一开始一撒,说句实在话,就是想掩人耳目都遮掩不住,尤其是像李鸿章这种对洋务运动十分了解的人。去过颐和园的人都知道,昆明湖才多大啊,就算是操练旧式水军,真正演练起来都施展不开,那船在里面也就是礼节性地漂一漂,干点其他的活动那是门儿都没有。更何况海军衙门管理的是新式水军,那可是真正的海军啊,在海上航行的铁甲舰,那个头运进昆明湖都费劲,更别说是操练了。湖里要是停上两艘海军舰艇那就甭干别的了。

这些李鸿章都懂,但您别忘了刚才我们说到的一点,他要获得慈禧太后和满族亲贵的支持,所以他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你既然编出一个谎言,好,我就顺坡下驴答应你。

既然颐和园的兴建早就已经开始了,训练海军只是后来找到的一个漂亮借口。那么,修建颐和园到底是否挪用了海军的经费?李鸿章在其间又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

这事的过程其实是这样的。到了1886年的时候,颐和园的园工已经启动,但是经费没有了,盖房子总要花钱啊,没钱那还怎么修啊。在没有钱的情况下,海军衙门的海军大臣醇亲王奕譞他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让各地的督抚,比如说两江总督、两广总督,让他们报效一笔钱。这笔钱以什么名义报效呢,就是以建设海防的名义让他们掏一笔钱,但是这笔钱打一开始就不是要给海军的,那么这件事他跟谁说了?他就跟李鸿章说了,跟李鸿章说了以后,李鸿章心领神会,他就给各地的督抚轮番写信,核心意思只有一条,就是你们要拿出一笔钱来。

说是筹款,这些督抚也不是傻子,大家是心照不宣,心领神会,都知道这笔钱根本不是给海军用的,只是以海军的名义筹的。那么这笔银子到底筹了多少呢?原定是筹200万两,这个钱是说好了,一共200万两,本金不动,放在天津的洋行里,把利息用到颐和园的修建上,但是后来,各地督抚因为都知道是孝敬慈禧太后的,于是捐的钱就比较多了,历史上称这笔钱叫“海军巨款”。

这些钱共计260万两,都存在了德华、怡和、汇丰这样的洋行里。它的累计利息,从开始存储一直到甲午战争,不到十年之间,累计的利息是40万两,这40万两无偿给了颐和园园工了。根据史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260万两最后并没有用到颐和园修建上,因为筹款的账上是这样记载的——到1894年的第三季度之前,它的本金还是260万两,但是第四季度就锐减到110万两,为什么呢?因为战争发生了,可能提出了一笔本金,用于战争开销了。

260万两的巨资,从一开始就不是用来建设海军的。甲午战争爆发,虽然从这笔钱中划出了150万两,用于战争开销,但是北洋水师依旧是败了,那么北洋水师的惨败,慈禧和李鸿章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

五、北洋海军的奇迹

凭良心讲,从当时清朝的国家财政状况来讲,建这样一支海军,确实是需要国家下很大的战略决心,而且要投入很大的力量。其实,从咸丰年间开始一直到光绪年间,这个过程中,清朝财政的绝对收入是在增长的,而且每年都在增长,但是架不住当时花钱的地方太多。举个例子,您知道太平天国战争花了多少钱吗?仅军费一项就花了8.5亿两白银!15年中,花了8.5亿两白银,一亿左右的人丧失了生命,这个事件使中国的整个经济倒退了50年左右。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清朝的财政收入开始下降。

等到后来,国家确实再也拿不出经营海军的钱来,那么有没有具体的数据呢?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第一次海防大筹议决定,每年各地督抚拿出四百万两银子,这四百万两给谁呢?二百万两给李鸿章,建北洋海军,二百万两给沈宝桢建福建的南洋海军。也就是说先建两支海军,一家有二百万两的经费。但实际上到账的钱多少呢?只有二百万两!这二百万两,要是他们俩再分,一人一半,那中国海军将永无出头之日。逼得沈宝桢没有办法了,最后他做了个决定,把钱都给了李鸿章。两百万两先紧着李鸿章花,让他先把北洋海军组建起来。尽管这样,后来二百万两都不到了,最后把李鸿章也逼得没办法了,只好跟朝廷说“反正你们也不给我们那么多钱,干脆咱们打个八折,你们如数给我行不行?”结果朝廷真的就给打了个八折,如数供给了李鸿章。由此可见,北洋海军真的是在一个财政极度窘困的状况下兴建起来的。

北洋水师的迅速崛起,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清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却在短短6年间建成远东军事奇迹。可惜1885年海军衙门的成立,反倒使李鸿章失去了对北洋海军的直接控制。那么自此之后,北洋水师发展为什么陷入了停顿?慈禧和李鸿章到底要不要承担责任?

六、北洋水师为什么停止发展?

我们知道原来的海军经费是国家通过各个督抚直接寄给李鸿章的,由他来用。那个时候资金总是不足,李鸿章自己也搞得焦头烂额,整天愁钱,但是也没有办法。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以后,这些钱就不直接给李鸿章了,给谁呢?直接给海军衙门,由海军衙门拨划给他。

没有海军衙门的时候,李鸿章可以自己想办法,让大家捐钱做海防,到底这钱怎么使的,怎么用的,反正地方督抚也不太知道,他还有一个回旋余地。但是海军衙门成立以后,这钱已经不归李鸿章管了,衙门给多少李鸿章花多少,那么如果海军衙门不给你筹钱,你哪儿还能想出借口来呢?

从1888年到1894年北洋海军确实没有再添置过一艘军舰,但是起码在1890年的时候,清朝北洋海军的军事实力,是远远高于日本的。但是由于1888年以后清政府停止了资金的投入,直接导致了海军的停滞不前。因此到了1894年,北洋水师依旧是6年前的装备,不仅如此,这些船和设备都在不断地老化。这就好比你买一辆汽车跑了6年了,它和刚买的时候肯定不一样了。而日本到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的时候,它的舰艇总吨位已经达到了6.8万吨,而6年前它的舰艇总吨位只有1.5万吨。

由此可见,日本海军有一个急速的增长。而当他们达到6.8万吨时候,北洋水师的总吨位才3万多吨,也就是说日本海军的吨位实际上要超过北洋水师将近一倍的样子。也就是说当时的清政府失去了发展北洋海军的一个大好时机,而日本则利用了这个时机,甲午战争最后的结果就是由于这个。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但是这6年间北洋水师的停滞和日本海军的发展,直接导致军力不成比例的这种对比倾斜。于是等到甲午海战的时候,日本军队的状况和中国海军的状况就已经相差非常悬殊了。

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从1888年到1894年的6年里,正好是世界海军一个换代的时期。军舰的设计思想,由当初的铁甲重炮改为轻甲速炮。舰艇的航行速度和大炮的发射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改进,而北洋水师的装备还停留在之前的水平。等到甲午海战开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北洋水师开一炮,对方已经开了六炮。技术的差距也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其实慈禧当时对北洋水师的修建,从一开始就非常的关注,她也非常重视这个事情。而且,她对当时政局和时事的了解也是非常清楚的。对于海军在国防上起到的重要性她也是心中有数。可是她在什么都了解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把这笔钱,全部都用到修建颐和园上面呢?

七、有钱就能赢吗?

先给大家讲一个道理,比方说,如果有钱了,是不是可以再买一支北洋舰队呢?事实上这个可能性不太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国际军火交易,是各个国家间政治外交运作的一个复杂过程。这个军舰不是说有了钱就一定卖给你的。

买军舰不是买白菜,有一个充分的市场可以供应,买卖军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比如说我造军舰您来买,我可以卖给您,因为我可以赚到钱,但是前提是,您不能强大到足以威胁我的安全,同时您还不能强大到惹了别的国家来归罪于我。这就像当时清政府买定远舰和致远舰,其实北洋水师早就瞄准了两个铁甲舰了。在买定远舰和致远舰之前就有目标了,是谁造的呢?土耳其当时和俄国打仗,这两艘舰就是土耳其在英国订的,但是后来土耳其不想要了,清政府就想买下来,但是最终没有买到,然后才到德国去买了这个定远舰和致远舰。那两个舰是德国产的,是在叫伏尔铿的造船厂买的。等到甲午战争后期,因为北洋水师的军舰被打沉了不少,这时清政府又咬着牙拿出钱,赶快去买舰艇补充实力,结果到处去买都买不到,您猜最后把主意都想到谁身上了?都想到智利人身上了。因为当时许多国家都没有军舰可以供给咱们买,所以只有到南美去买军舰。当时南美人在欧洲订了军舰,清政府甚至想,是不是能通过外交运作把它截留下来?可最终是没能买到。所以说军舰建设不是说慈禧太后不挪用那些钱,就可以再来一支的。

北洋水师有钱买不到船,是因为世界局势正发生着剧烈变化。短短几年,北洋水师被日本海军在吨位和装备上超越。现代化海军的建设,不是有钱有船就能一蹴而就的。甲午海战,中国海军暴露的诸多不足,究竟哪一项才是战争失败的关键?

其实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再有一支北洋舰队的话,那么谁来当舰长,这是个大问题。1877年,当时的清政府曾经送出一帮人从福建去国外留学,这帮人有一部分到法国去学造船,一部分人到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去学指挥。也就是说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萨镇冰这些人,他们都到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去学习过。这些人回国以后,基本上都到北洋舰队做了军舰的重要指挥官。

而我们现在的军队培养舰长,一个班真正最后合格的舰长,是要经过反复淘汰和遴选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基数大,可以优胜汰劣,经过实战,经过演习,通过各种各样的考察,包括你的技术能力,你的战略思维,你的身体状况,甚至包括你的性格特征,你是不是合适做一个舰长?要反复地挑选,不断地淘汰,这淘汰率是很大的。

但是我们看,北洋海军就送去那么几十个人,然后回来都在舰长这一级,当时叫管带。这些人基本上都在管带或者是副舰长这一级工作,如果再有一支北洋海军的话,那么谁来做舰长?我们从甲午战争的进程中发现,这些人其中有相当一批不适合做舰长,比如说像方伯谦一打仗就跑。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两次作战他都逃跑了。像这样的舰长其实还不止他一个。但是没有办法,没有选择余地,因此说,如果再有一批,像北洋海军这样的主力舰,谁来做舰长,交给那些比他们素质更差的人吗?那可能战争结果还是一样的。

八、挪用经费的由来

那么回过头来说,由于慈禧挪用了海军的经费,造成北洋水师一直没建设起来,最终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这个说法,一开始是由谁提出来的呢?

其实最早把这件事披露出来的是翁同龢,后来把它推出去的是梁启超先生。梁启超先生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描述:他到北京来,看到很多兵敲锣打鼓地在那儿贴告示,过去一看,是关于颐和园园工的告示。他就在这儿看,看完了以后,发现最后落款是海军衙门,所以后来他发了很多感慨,说这个海军衙门就是走狗衙门,让这帮人去管海军,甲午战争怎么能不失败呢?

一些研究历史的老先生这样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他的文章可以作为政治雄文来看,也可以做文学精品来欣赏,但是如果把他直接用于历史研究,那就得特别小心,他说的话不是很准确,他有他自己当时的一些角度,因为他有他的政治意图。他说这个话,正是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当时要解决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是解决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极端保守顽固的政治势力的问题,所以他一定要把这个北洋海军失败和慈禧太后个人的爱好直接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在历史上不是说一点道理都没有,但是如果直接把它等同起来,也未必就特别准确。

因此说海军的失败与慈禧修建颐和园有关,这个联系也只能说成是因素之一,但它很难说是充分必要条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