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945字 | 阅读需9分钟
嘉靖二十六年,是明朝人才大爆炸的一年。
23岁那年,举人张居正赴京参加科举会试。
对于此次考试,他信心满满。从小便有“神童”之称的他,早在12岁那年,就在家乡湖广荆州府参加了童试,一鸣惊人。16岁时通过乡试,成了一名少年举人。
尽管3年前考进士落榜,但并没有在心高气傲的张居正内心留下丝毫阴影。
跟天下学子同台竞技,他一直满怀胜算。
果不其然,在这次科举考试中,张居正名列前茅,中了二甲第九名进士。
这一年,正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一个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并称的科举“当打之年”。
从当年二月份开始,来自天下的4300多名顶尖学子齐聚京师,参加会试。直到三月份,经过残酷的殿试选拔后,共有大约300人最终脱颖而出。
接下来的数十年间,这300人中走出了一群经国大才,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塑造了大明社会的面貌,从而成就了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榜神话。
在这群人中,一甲三名:状元李春芳,榜眼张春,探花胡正蒙。仅在头甲的三人中,位列状元的李春芳,便是日后曾与张居正一起组阁的大明首辅,人送外号“太平宰相”。
而同榜出身的进士中,影响历史走向的名人还有:大明第一硬汉杨继盛,大明“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抗倭名将汪道昆,一代帝师殷士儋……
可以说,嘉靖二十六年,是明朝人才大爆炸的一年。
如今,人们关注嘉靖二十六年龙虎榜,大抵是因为张居正,但在当时,最早闻名天下的却是“硬汉”杨继盛。
中进士那年,32岁的杨继盛打定主意要竭力报国。
在他职业生涯的巅峰,这位忠臣开启了“怒骂严嵩”模式。
那是中进士的6年后,嘉靖三十二年(1553),杨继盛刚从狄道(今甘肃临洮)被召还回京。此前,身为兵部员外郎的他因反对大将军仇鸾关于开马市的提议,被对方打击报复,褫夺官职,发配边疆为吏。
不久,得势的仇鸾相继开罪了权倾朝野的陆炳和严嵩,在政斗之中黯然丧命。仇鸾败亡后,弹劾有功的杨继盛得以起复。
▲大明“硬汉”杨继盛。图源:网络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杨继盛特地沐浴斋戒了三天。经过反复权衡利弊,他向嘉靖皇帝进呈了《请诛贼臣疏》。这是一份措辞激烈的奏疏,杨继盛在其中历数严嵩有“五奸十大罪”,请求皇帝从重处罚此等奸贼。
按杨继盛的说法,严嵩在朝数十载,除逼死前任内阁首辅夏言外,还在皇帝四周里里外外都安插下了自己的眼线。本着为国家、为皇帝负责的态度,他杨继盛愿做大明烈士,只求皇帝英明,能听从下臣之谏。
杨继盛骂得痛快,却也不小心得罪了包括嘉靖皇帝在内的满朝君臣。
在嘉靖眼中,这份《请诛贼臣疏》骂的不是严嵩 ,而是他本人。因为只有昏君,身边才会全是奸佞小人。
看完杨继盛洋洋洒洒五千多字的长文,嘉靖帝的血压已直冲脑门。还未等严嵩动手,嘉靖就下令,将杨继盛投入诏狱,重杖一百。
面对皇帝不分青红皂白的重责,朝堂一片哗然。
锦衣卫陆炳也在杨继盛列举的“奸佞”名单中,但在行刑前,陆炳却交待下属务必保住杨大人一命。
当时,杨继盛的友人寻来了一副蚺蛇胆。据说,吃了后胆气倍增,能扛过这顿要命的毒打。可杨继盛一把回绝了他,说:“椒山(杨继盛自号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
史载,一百棍过后,杨继盛“两腿肿粗,相摩若一,不能前后;肿硬若木,不能屈伸。止手扶两人,用力努挣,足不覆地而行入狱”。
在狱中,他创伤发作,疼得半夜惊醒。但他只是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去腐肉。肉被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
在一旁监视他的狱卒早已被吓得魂飞魄散,杨继盛却意气自如。
就算这样,严嵩仍不愿放过杨继盛。
在严嵩的过问下,刑部侍郎王学益打算捏造上峰指示,用绞刑尽快处理掉杨继盛。终因证据不足,未能得逞。
杨继盛下狱期间,他的故旧、同僚等均未放弃对他的营救。其中,出力最大者,当属与杨继盛同科中举的王世贞。
在嘉靖二十六年的那批进士里,22岁的王世贞中举年纪最小,家境最好。他出身江南世家名门“太仓王氏”,其祖王倬、其父王忬皆是一代名臣,有大功于国。
当王氏父子看到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遭遇重罚时,内心难掩愤恨与悲痛。在杨继盛身陷囹圄之际,王世贞是同科进士中,唯一一个替其奔走呼救之人。
可王世贞的伸冤,不仅没能救得好友性命,甚至还因此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严嵩父子一手遮天下,即便有陆炳力保,杨继盛依旧难逃死劫。临刑前,在身边陪伴他的,除了妻子张氏外,就是好友王世贞了。
为了抚慰王世贞,杨继盛最后给他留了句遗言:“元美(王世贞字元美),不必如此,死得其所,死又何惧?”
说完,杨继盛引颈就戮,终年40岁,时为嘉靖三十四年(1555)。
好友的离去,让王世贞一时难以忘怀。然而,更大的悲痛却还在后面。
由于当初擅杀杨继盛遭致群臣不满,严嵩也不敢再对书生意气的王世贞下手。但严嵩转头便盯住了在朝中督办边境军务的王世贞之父王忬,指使党羽构陷其防卫失职。
▲王世贞石刻像。图源:网络
恰逢鞑靼部再越长城威胁京师,得知消息的嘉靖皇帝直接赐给了王忬一道圣旨:“诸将皆斩,主军令者顾得附轻典耶?”
为了救父亲一命,王世贞只能上书辞官,带着弟弟王世懋跪伏严府门前,祈求阁老开恩。
然而,一墙之内的严氏父子充耳不闻,甚至见到王世贞昏倒在自家门前时,“小阁老”严世蕃还特命家丁将二人撵走,以免扰府上清净。
痛失救父之机的王氏兄弟,最终等来了父亲王忬的遗骨。
王世贞怒不可遏,穷此余生,他誓要与严氏父子抗争到底。
官场失意的王世贞,带着满身疲惫,转战文坛。
作为从科举中脱颖而出的有才之士,王世贞的文名响彻当时。早在其父出事以前,他就与李攀龙、吴国伦、谢榛、徐中行、梁有誉、宗臣等六人在京师结成诗社,倡导文化复古运动,被后人称为大明文坛“后七子”。
他们在文化复古方面追求明确,反对“台阁体”,那是明代开科取士时要求考生规范答卷的文体笔法。按照官方规定,生员答卷,必须采用“台阁体”,以务求工整。若不按规定操作,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
“台阁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书体艺术自古以来的风骨。
▲明代台阁体代表作《敬斋箴》。图源:网络
因此,对于这种“千人一面,一字万同”的文体,王世贞提出了要把才思结合起来创作的方法论。
他认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只要一位举子有敏锐利国的才思,就不应该在条条框框上限制他的发挥。
他还主张,才思相结合之法,要落在通篇的结构句式、文采修辞之上,使作品展现人性的灵动光辉。这就是所谓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不过,王世贞初时与其余六人并不相熟,亦无来往。“后七子”的结缘,始于一位叫李先芳的诗坛魁首。
有趣的是,与状元李春芳仅一字之差的李先芳,也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两人年纪相仿,中举时已三十七、八岁。
中举前,李先芳已浸淫诗坛多年。有说法称,他16岁便能赋诗,“未第时,诗名籍甚齐鲁间,先于李于鳞(李攀龙)”。中举后,在京师等待吏部任命期间,李先芳与李攀龙等人“结社赋咏,相推第也”。
据王世贞回忆,他早在举进士时就知道,同科之中有一个来自山东的李子(李先芳),写诗冠绝天下。于是,在中举之后,王世贞便多方打听,与李先芳结交从游。
也正因此,王世贞最终与李攀龙走到了一起,达成了“文自西京以下,诗自天宝以下不齿”的共识。
后来,随着李先芳南下任职新喻(今江西新余)知县,“七子派”的召集人也就慢慢变成了王世贞。从此,在这个位置上,他一枝独秀二十余载。
但王世贞始终无法放下对严氏父子的仇怨。
在诗赋盛行的“后七子”中,他无论创作文学、戏曲、小说还是史传,都会将这一“仇家”拎出来鞭笞,以泄心头之恨。
故而,后世也常有人拿《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之名,硬附王世贞。因为,严世蕃小字“东楼”,《金瓶梅》里身兼官僚、恶霸、富商三重身份的大官人,名叫西门庆。东楼对西门,何其工整。只可惜,这样的争论,至今仍无答案。有关“兰陵笑笑生”真实身份的记录,也仅有一位叫“廿公”之人在给《金瓶梅》写的跋中透露,此作“为世庙(嘉靖)时一巨公寓言”。
▲潘金莲。图源:影视剧截图
尽管《金瓶梅》的创作与王世贞的关系仍理不清,但另一部名叫《鸣凤记》的传统昆曲剧目,却与他脱不了干系。
在这部大剧中,王世贞不仅将十位大力反对严嵩的大臣称为“双忠八义”,甚至还在剧本中大量照搬夏言、徐阶、杨继盛、邹应龙、赵文华等嘉靖朝局中的关键人物,以政斗事件串线,揭露严嵩等嘉靖朝奸党的丑恶嘴脸。
《鸣凤记》成书于嘉靖之后的隆庆(1567-1572)年间,放眼天下,若非王世贞抑或其门人,又有谁胆敢对前朝旧事翻案,进行创作呢?
说到文学创作,若论及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中谁最懂浅斟低唱,估计王世贞也会说:那个出身徽商世家的汪道昆认第二,无人敢争第一。
就在“后七子”引领文学复古时,汪道昆在家乡发起号召,成立了个“新安诗派”。
当时,在汪道昆的家乡徽州,人多以外出经商为主要谋生手段。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徽商们在外赚得盘满钵满。而“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的唱和潮流,让这些徽商世家间学诗论诗之风盛行起来。
除了少部分附庸风雅者,大部分徽商都想通过这种途径,使自己的家族摆脱阶层末流的形象,以期后代科举中第,光耀门楣。
所以,当“科举骄子”汪道昆振臂一呼,家族中通晓文墨的汪道会、汪道贯等人便欣然应允,与之交论诗篇。
为了给好友兼同僚汪道昆捧场,王世贞还特地以文魁之名,召集三吴两浙间的文人雅士,集体上徽州讨教交流。在自己的地盘,汪道昆则召集了乡间有名的才子前来对擂。双方互有输赢,却也取长补短,传为一时佳话。
汪道昆既负文名,曲艺创作也同样出彩。
自宋徽宗时代兴起的“南戏”其时已历经沧桑,经由“曲圣”魏良辅的技艺改进,逐渐发展成杂剧主流的戏曲风格——昆腔。
在明初以来的文化高压下,杂剧的创作普遍以“神仙”“孝子”“节妇”三大题材为主,少有关注当下的作品。汪道昆则从古代失意贵族及高阶文化人士入手,围绕这些人物或展开“流云缥缈,朝来几度明灭”的神话梦境,或展示“无端惹得,惹得风流况”的宫廷官场。
在《五湖游》中,汪道昆写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归隐。在《洛水悲》中,他又记曹植被逐归封地,偶遇洛神的怅然若失。如此种种,皆是其初涉官场感受到世态炎凉后,心境顿悟,寻求本真所显。
或许对汪道昆而言,科举带给他的身份变化,不过是《五湖游》中范蠡的“都来大梦”,历经一世的烟云后,终将化为乌有。
建功立业,将是汪道昆走向范蠡之路的第一步。在写诗作剧的身份之外,他也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将才。
汪道昆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时代,正是倭寇海盗集团侵扰东南沿海的高峰时期,百姓饱受其苦。任义乌县令期间,汪道昆着手为抗倭名将戚继光招募了一批当地乡兵,组织团练,出海御敌。这支王牌部队后来在戚继光的编练下成了鼎鼎大名的“义乌兵”,在嘉靖抗倭、万历援朝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凭借义乌兵的组建,汪道昆也与戚继光结下深厚的友谊。戚继光比他小三岁,两人一生中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同生共死。
▲戚继光。图源:影视剧截图
嘉靖四十一年(1562),已升任福建兵备道的汪道昆,遭遇倭寇入侵,宁德、福清等地告急。值此危急时刻,戚继光率八千兵士火速来援。随后,戚继光主战,汪道昆为其参谋调度,二人在战场上配合得天衣无缝。
开战前,心领神会的两人特地抽出佩剑,折断二分,以此发誓不负福建军民。
三年后,平倭战斗胜利,汪道昆一高兴,直接给戚继光写了十首《戚将军入闽破贼绝句》,其中一首写道:
秦川负固拥千群,汉节征师下七阂。
西去不须司马檄,南来知是伏波军。
而凭借南征北战的军功,汪道昆在嘉靖后期也进入了帝国中央,坐堂兵部。
此时,随着严嵩的倒台,大明政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汪道昆的同科,张居正已搭上内阁首辅徐阶的关系,平步青云。在徐阶的举荐下,张居正进入了裕王府,成了未来大明天子的侍读学士。
当时,进入裕王府,给裕王朱载坖上课的还有张居正的同科殷士儋。但比起前者准备借此为跳板升官,殷士儋可是要敬业得多了。
在给裕王上课期间,出自齐鲁大地的殷士儋刚正秉直。对待裕王,众人皆唯唯诺诺,唯有他不讲情面。即便在皇家规定的寒暑假期,他也要裕王“四时无辍”。但在严苛的教育要求背后,殷学士也对长期受困于“二龙不可相见”矛盾的裕王关怀备至。
提起这一幕,多年后成为皇帝的朱载坖仍旧颇为感激。
嘉靖四十五年(1566),在持续服用了大量丹药后,嘉靖帝驾崩。三皇子、裕王朱载坖被众卿推举为大明新君,是为隆庆皇帝。
▲明穆宗朱载坖。图源:网络
嘉靖驾崩后,尚在裕王府的张居正被“伯乐”徐阶紧急叫去起草遗诏。随后,凭借曾为裕王旧臣的身份,张居正得以入阁,进入大明决策层。而徐阶则因新帝对其一向无好感,在隆庆上台后不久,即遭罢阁,退休回家。
徐阶走后,大明内阁首辅之位空了出来。隆庆亲自点名,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李春芳遂得以出人头地,当起了内阁老大。
在隆庆登基以前,李春芳即以状元的身份,长期备策于嘉靖皇帝身边。嘉靖喜好修道,大臣替皇帝写青词祭天成了升官的必备技能。李春芳身为状元,就写得一手好青词。据说,嘉靖为自己取法号“天池钓叟”时,他就曾送皇帝两句赞美诗:“拱极众星为玉饵,悬空新月作银钩。”
李春芳不愧是高才,寥寥数字便营造出众星捧月的氛围,嘉靖对此十分满意。
换来的,正是李春芳“自学士至柄政,凡六迁,未尝一由廷推”,全赖嘉靖宠信,官位蹭蹭直升。
可到了隆庆时代,李春芳的好运似乎也到头了。
阁臣中的张居正和高拱,虽然水火不容,但对待李春芳,二人的立场却出奇地一致:此人不适合当首辅。
看在同榜进士的情谊上,张居正直接找到了李春芳,劝他见好就收。一大把年纪了,占着最重要的朝廷官职,却不干实事,只会写写青词,脸面何在?还不如将辅政大权,交给干实事的人!
张居正说的干实事的人,指的是他自己。
李春芳却也明白自己的尴尬境地,在类比了徐阶遭劾下台的惨淡结局后,他采取了主动挂冠而去。
李春芳走了,张居正却依旧没能坐上梦寐以求的内阁首辅之位。坐上这个位置的,是他的死对头高拱。在高拱的辅佐下,隆庆皇帝放开海禁,让数量巨大的白银通过海上贸易,回流大明国库,撑起了“隆庆新政”。
尽管高拱与张居正多有掣肘,但站在国家层面上考虑,张居正知道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隆庆四年(1570),鞑靼部俺答汗再度兵犯大同,企图登基称帝。值此紧要关头,张居正得知,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与爷爷同时喜欢蒙古的传奇女性“三娘子”。在爷爷的逼迫下,把汉那吉败走大明,准备内附。
张居正赶忙写信给时任山西总督的王崇古,要其暂时把这伙蒙古人截留下来,以便朝堂与俺答汗谈判。
在张居正的力劝下,隆庆皇帝将把汉那吉一伙交予俺答汗,并赐封顺义王,准许其迎娶三娘子。作为交换条件,俺答汗放弃称帝。
如此血赚的买卖,俺答汗一口应承。至此,大明北方边境稍安。
随着蒙古人的撤军,隆庆皇帝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两年后因纵欲过度,早早驾崩。
张居正则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刻。
凭借着继位皇帝生母李太后的宠信,张居正一把拉下了占据首辅之位长达5年的高拱,自己坐上去,终成一代名相。
鉴于明朝国库自正德年间(1505-1521)以来持续亏空,张居正一上台就给全国丈量土地,重新编制土地鱼鳞图册。经过张居正的整顿,到万历八年(1580),全国田地共有7013976顷,足足比隆庆五年(1571)时增加了近三倍。这背后,是张居正大力打击土豪劣绅偷税漏税、吞并耕地的结果。
尽管这些改革措施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但从为国理财的角度上讲,张居正算是理清了帝国的一笔糊涂账。
之后,面对朝堂争斗日剧,张居正还搞了一套“吏治考成”法,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专司解决朝廷官员争权夺势、贪赃枉法的行径。
可在严格要求别人的同时,张居正却也在独自贪欢。
▲张居正。图源:网络
当时,朝中众人皆知,张居正有两大军事护法,一为抗倭戚继光,一为守边李成梁。为了让明朝中央放心,这两位名将没少给张首辅送礼。在戚继光给张居正的书信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代名将卑称自己为“门下走狗小的戚某”,与其光辉的英雄形象判若两人。
这样风光的日子,张居正没有福气享用多久。万历十年(1582),他劳瘁而死,终年仅58岁。
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曾经一手造就的功过也被万历皇帝扒了出来。
去世才几天,张居正就被皇帝下令抄家,削尽其官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一时间,谩骂张居正的唾沫星子满天飞。
最终,还是同科的王世贞不计前嫌,站出来替张居正说了句公道话:“有臣以来,尽瘁代终;以逸归君,孰如我公?公秉化枢,垂及一纪;尽扫骩骳,与民更始。”
这一年,王世贞57岁了。
历经嘉靖政难后,王世贞曾二度回朝,并在张居正的关照下,督抚郧阳。但两人毕竟不是同道中人。在目睹了张居正家人欺负江陵知县后,王世贞给张居正去信要求其秉公执法。然张居正偏私,两人自此决裂。
往后余生,在张居正的打压下,王世贞过得异常艰辛。
这些随着张居正的倒台,都不重要了。
因为,这一年,王世贞还收到了一份喜讯,他的幼子王士骐考中了应天乡试第一名解元。
王家在仕途传承上后继有人了!
这到底是喜是悲,王世贞并不知道。科举出身的他,修炼了一辈子,到头来还只是适应读书修身,对尔虞我诈的权斗看不透,亦无兴趣。
万历十八年(1590),随着王世贞病逝,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榜上的帝国大才们,也日渐凋零。一个时代悄然落下了帷幕。
参考文献: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89年
[明]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2年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乔根:《明代徽州作家汪道昆散文艺术特色论》,《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张书铭:《明代兵部尚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于鹏:《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本文转自“最爱历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