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了培养立志忠诚于国民革命事业的军事人才,1924年5月,孙中山接受了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简称“黄埔军校”。随着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及东征、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广州国民政府先后在潮州、南宁、武汉、长沙四地建立了黄埔军校分校,招生总数达8500余人,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共两党的军事政治骨干,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粤东的军事摇篮”——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胜利后,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广州国民政府根据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东江各属行政公署长官周恩来的倡议,决定在潮州建立黄埔军校分校,并委派何应钦负责分校的各项筹备工作。12月18日,黄埔军校分校在潮州城湘太马路(今中山路)中段李厝祠举行开学典礼,蒋介石兼任校长(后何应钦)。汪精卫兼任党代表,周恩来兼任政治部主任(后刘康候、何正书),何应钦兼任教育长(后有邓演达等),王昆仑任秘书兼政治教官(后王逸常),李卓元任学生队总队长。潮州分校的组织机构体现了国共合作的特点。其军事教育内容及训练全部参照黄埔军校本校,政治教育则着重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和形势教育,课程有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世界革命史、社会主义等15门政治课程。
潮州分校共招收了两期学员。第一期学员全部是来自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独立第二师及第十四师的下级军官。1926年上旬毕业348人,与黄埔军校本校第三期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参加北伐。6月6日,第二期学员入学,由第一期入伍生大队(原在东江及潮梅地区招考的中学生)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下级军官组成。年底,380名学员全部毕业。与黄埔军校本校第四期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各军从事军事或政治工作。此后,潮州分校停止招生。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第一分校——南宁分校
1926年3月,两广实现统一后,广西军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为了培养本土高素质军事人才,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派人到广州学习黄埔军校的办学模式和训练、教育内容。经过双方协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南宁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即南宁分校,又称广西的“黄埔军校”),由李宗仁任总负责人。5月16日,南宁分校在原桂军陆军讲武堂旧址(今南宁市星湖路大板二区)正式成立,俞作柏兼任校长,黄绍竑兼任党代表,胡章民任政治部主任,萧越任教育长,毛简青(共产党员)兼任政治教官。其办学宗旨是“在养成完全之革命军官,教授须要之基本学术之外,尤注重政治之训练”。教学内容包括军事教学、政治教学两部分。军事教学以培养初级军官的学识为主,课程有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筑城学、交通学、地形学、卫生学等。政治教学以培养学员为党国牺牲的精神为主,课程有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史、各国革命史、帝国主义侵华史等。
南宁分校第一期分为学员队、学生队两种。学员队246人全部来自于国民革命军第七军行伍出身的下级军官,分为步兵、炮兵、工兵和政治科。学生队424人系在本省各地招考的中学生。1926年12月,学员队毕业后,被分回到原部队,开赴北伐前线。1927年9月,学生队全部毕业,与黄埔军校本校第六期享受同等待遇。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创立的南宁分校落入桂系军阀之手,实行“反共清党”,虽然继续招生,但不再为进步学校。
<!–end–>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二分校——武汉分校
北伐军占领长沙、武汉后,国民革命的浪潮迅速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1926年10月,黄埔军校教育长、代校长方鼎英提出“现我方局面进展,粤东偏居一隅,招致人才不易,似宜及时在武汉或长沙设立分校”。为了适应国民革命进入高潮的形势,培养政治、军事人才,准备第二次北伐,10月16日,广州国民政府采纳了方鼎英的建议,立即派人到武汉、长沙筹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二、第三分校(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
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将设在武昌两湖书院(今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附近)的政治训练班改为中央军事学校政治科。接着,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期政治科、炮兵科、工兵科约1800名学员移到武昌就读。同时,成立以邓演达为主席的招生委员会。经过严格选拔,从全国各地以及来自朝鲜、越南和琉球的6000多名考生中,招收男学员986名、女学员195名。1927年1月19日,国民党中央与国民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将中央军事学校政治科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蒋介石兼任校长(邓演达代理),汪精卫兼任党代表(顾孟余代理),周佛海任政治部主任(后施存统),张治中任教育长(后侯连瀛),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李达代理),蓝腾蛟任军事总教官。2月12日,武汉分校举行开学大典,本校第五期学员编为学生总队,新招收的学员编为入伍生总队。不久,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学兵团1400名学员也转入武汉分校。由此,武汉分校成为“中国腹部武装革命势力之大本营”。其教学内容以政治课为主,主要讲授工人运动、学生运动以及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军事理论课与军事训练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打野外”等。3月22日,国民党中央将武汉分校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取消分校名称:改校长制为委员制,由谭延闽、恽代英、邓演达(以上三人任常委)、徐谦、顾孟余5人组成校务委员会。
7月18日,汪精卫以“黄埔本校第五期学员已经肄业期满”为借口,解散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员一部分回乡,一部分转入叶挺、贺龙部,另有1700多人被编入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至此,原国共合作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结束。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第三分校——长沙分校
1926年12月,根据广州国民政府的决定,蒋介石派人到长沙筹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即长沙分校),由唐生智任总负责人,并在长沙和武汉两地设立了招生处。1927年2月,经过严格考试,第三分校从万余名报名者中录取了1200名思想质素好、文化程度高的青年学生。另外,从国民革命军第八、第十七、第十八(后改为十二军)、第三十五、第三十六军中抽调了800名连、排级干部。以上2000人分别被编入步兵科、工兵科、炮兵科和政治科。3月10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在长沙小吴门外校场坪原湖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今校正街)举行开学典礼,汪精卫、唐生智、石醉六、刘兴、何健、李品仙、叶琪、周澜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石醉六任校长,夏曦任政治部主任,余范传任教育长(后谢煜焘),杨石松为总教官,恽代英、高语罕等共产党员任政治教官。教学内容包括军事课和政治课,军事课有学科典范令、战术、兵器、筑城、地形学等:政治课主要有三民主义、历史唯物论、经济学、工人运动等。
“马日事变”后,长沙分校被许克祥摧残,校长石醉六、教育长余范传被迫出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