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默默无名,但是死后却名声大噪的文学家盘点

卡夫卡就是其中之一。

1883年7月3日,弗兰兹·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管辖下的波西米亚王国首都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家庭。而当1924年6月3日他病逝之时,这个昔日的祖国已经不复存在,被肢解成了众多的中欧小国。尽管政治风云变迁,国家疆域分分合合,但在卡夫卡短暂的41年生涯中,除了短期旅行、病重时在维也纳近郊的疗养院,以及临终前和女友在柏林生活。人们很难想象,像卡夫卡这样世界级的大作家,居然生活会如此平淡无奇,甚至可以用庸庸碌碌来形容。

卡夫卡的学习和工作履历更是毫无亮点。1893年,10岁的他进入了“老城德语文科中学”学习,8年之后的1901年考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1906年6月,卡夫卡在布拉格大学获得了法律博士学位,在做了一年的法律方面的实习生之后,进入一家叫作“波西米亚王国布拉格工人意外事故保险协会”的保险公司工作。在这家半官方的保险公司中卡夫卡干了一辈子。

生前默默无名,但是死后却名声大噪的文学家盘点

光从这些履历来看,这个卡夫卡不仅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保险小职员,甚至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出息,一辈子都和家里人生活在一起的“妈宝男”,简直平庸得可怕。但这或许就是一种典型的卡夫卡式的荒诞:在公式化的工作的背后,是这位小职员无穷无尽的创作欲望,当下班回家之后,就是他用笔和文字构建一个奇妙荒诞世界的时刻。

虽然卡夫卡热爱写作,甚至在他朋友的眼里是大半辈子都在写作。但出于性格的原因,他对自己作品往往采取了一种否定的态度。在他因病去世后,他的好友马克斯·勃罗德在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卡夫卡给他留下了两张便条。第一张是墨水写成的,恳请“最亲爱的马克斯”将他遗物中所有的日记本、手稿、来往信件、各种草稿不加翻阅地“一点不剩地全部予以焚毁”。而在另外一张铅笔写就的便条上则做了一些让步,认为可以保留《判决》《司炉》《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饥饿的艺术家》,但也只是不阻止别人保存,要求绝不再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人物录人物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