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青铜器少,陶器更普通)
目前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夏朝存在,哪里有什么历史呢?既然没有可信的历史,也就不存在书写的工具。
甲骨文是可以肯定的,主要流行于商朝中后期,而即便是到了商朝中后期,甲骨文仍然非常不完善。比如说我们60后,70后学到的司母戊鼎,到了90后上初中的时候又被改成了后母戊鼎。也就是说同一个字,一会儿可以正着写,一会儿可以反着写,那就说明这种文字尚不成熟。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通常被证明是夏朝的存在,但夏朝真的存在吗?“信从有,疑从无”,最简单粗暴的答案是:因为还没有发现一个遗址、文物上带有“夏”的标识。例如作为史籍中的夏朝之继承者的殷商王朝,在目前确认的4000多个甲骨文里可训诂的1500多个里,就没有一个“夏”字,不仅如此,殷商的天文历法里还没有“夏冬”两个季节,只有“春秋”,夏天与冬天的两季要到周代春秋时期才出现。
反倒是这几天正在发掘的三星堆考古,引起了人们对夏朝的兴趣。 三星堆文化流行在距今5千至3千年间,而夏朝暂且认为出现时间约前2070-前1600。时间上三星堆文化要早于我们传说中的夏朝,而就青铜文化的繁荣程度说,三星堆的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等,其制作的精美程度远比同时期中原文明要好。
(三星堆纵目面具重100公斤)
所以说三星堆和中原文明究竟是谁影响了谁,以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还不好说呢。
《莱丘铭》就是夏朝初年的文字,记录了那段真实的历史。
认定夏朝存在的依据是司马迁的《史记》,史学家殚精竭虑要维护的是《史记》的权威。所以就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考古发现中去筛选论证,为此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只可惜做了无数的无用功,也没任何蛛丝马迹。为什么?一句话是方向问题,方向错步步错,做的越多,错的就越离谱。既然认定了夏商周,为什么不从离夏最近的殷墟甲骨文中找答案呢,却偏要迷信距商近千年的《史记》,难道说《史记》真的不容怀疑吗?
现代甲骨文研究同样面临迷信保守的问题。《说文解字》和“甲骨卜辞”学说是束缚甲骨文研究的两道枷锁,已经成为学界无法逾越的障碍。涵盖甲骨文字的造字方法只有象形一途,不存在《六书》中的其他任何方法。甲骨文中出现的占卜一说只是分析判断事物变化的一种手段,更直接一点说,是对病人病情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绝非后世巫师装神弄鬼可比。
上面的字释读为夏,应该不会有疑问,有疑问的是把他错解为一个站立在日头下劳作的人。事实上这个夏字是一个劳动者的局部形象。一个人站在陶釜旁煮茧缫丝,夏字保留了蚕茧、剥茧的双手和挑丝的工具,借煮茧缫丝者所处的闷热形象比喻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夏,代表一种生存方式,与周的农耕有明显区别。夏生活于长江中下游流域,而周则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南方土地贫脊,粮食生产发展缓慢,却精于丝绸和青铜冶炼。殷商往返于夏周之间,依靠巫医治病救人,因医而商,起到互通有无的作用,进而获取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也成为武王伐纣的导火索。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文献记载的武王伐纣以前的东方并不存在明显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夏、周是分别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存在的有地域区分的部落。夏商周是来自同一文明的不同分枝,他们之间有共同的文化,之所以找不到夏和周早期的文字,是因为生活方式决定的,殷以医为业长期处于游移状态,更需要文字,而夏周择地而居,有更简单的方法可用。总之,才是东方大地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华文明就是从西周开始,夏商周既然来自同一文明,就说明那里才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其源头是远在新石器时代之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确切地说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一定早于山东跋山和四川稻城两处遗址的地质年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