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我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就有很多,但是,古代科学家有多少呢?

还是有很多的,就是宣传不够。比较熟悉的一下大科学家我们就不说了。

一说我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就有很多,但是,古代科学家有多少呢?

说下几位大家不太熟悉的著名的古代科学家吧,第一个是隋朝的宇文恺。他修建了隋代的长安城,面积八十四平方公里,非常宏伟壮观。而且建设速度也是惊人,这么大的都城就用了9个月就完成了,后来他又开通了广通渠,修了仁寿宫,又修建了新东都洛阳。还有一些发明,今天看到都叹为观止,比如给隋炀帝设计的“观风行殿”,外观是坐大宫殿,下面其实有轮子,可以推行前进,而且还能随意拆装。还有能容纳千人的“大帐”,经常被隋炀帝用来招待外国使节。

另一个是元代的水利专家贾鲁,他对于中国水利科学的卓越贡献在于恢复黄河的故道,黄河经常泛滥,贾鲁突破了原有思维,给黄河规定了一条宽敞和舒服的道路畅流, 在整个中国水利史上,这是划时代的一笔。他仅用一百九十天,便完成了这个庞大工程。作自此后的近一百年里,中国北方再没发生大规模黄河水患。

还有一位是明代的科学家孙元化,他研发了红衣大炮。他的恩师明末堪称放眼看世界的第一流人物徐光启。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非常熟悉,他翻译《几何原本》,大规模引进学习西方科技。孙元化采用独创的“铁芯铜体”铸造法,造出的红衣大炮不但威力惊人,而且分量更轻,管壁更薄,炸膛率更低,成本也更少。西方人掌握类似的铸造工艺,还是在二百年后的美国南北战争时。

还有一位是宋太祖的十二世孙赵友钦。赵友钦生活在宋末元初,改朝换代之际,他筑观星台于浙江龙游的鸡鸣山,他所著《革象新书》。是我国科学史上的重要典籍。其中32个专题,就是他实证研究取得的32个成果。这本书在清代康熙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他进行了著名的光学实验——小罅光景,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小孔成像,还用模拟实验解释了月的盈亏现象。他分析了历代圆周率的近似值, 获得近似值为3.141592,验正了祖冲之π值估计的正确性。

最后一位是清代的发明家黄履庄。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黄履庄所制双轮小车一辆,长三尺余,可坐一人,不须推挽,能自行。行时,以手挽轴旁曲拐,则复行如初,随住随挽日足行八十里。黄履庄写了一本叫做《奇器图略》的书,虽然今天这本书失传了,但是清朝张潮编的《虞初新志》却把黄履庄的各种发明完完整整记录了下来。1683年黄履庄制作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弦线吸湿伸缩原理的”验燥湿器”,其实就是湿度计。黄履庄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瑞光镜,也就是探照灯,根据记载,黄履庄的发明还有显微镜、望远镜、取火镜、临画镜、多物镜、驱暑扇、龙尾车(提水机械)、报时水、瀑布水等等,他还擅长打造各种机器人!根据记载,他制造了木狗,放在门的旁边,像真狗那样圈卧着,只是当人进门,触动机关就马上大叫不止,叫声同真狗没有区别,他制作木鸟,放在竹笼中,能自己跳舞飞鸣,像画眉一样鸣叫,凄切清越,声音动听。他制作喷水器,把水装入其中,水从下向上如线一般喷射,有五六尺高,一个时辰不间断。

小编这个脑洞开的好呀。

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有没有科学家。在科学史领域就有非常多的争论,有的人认为中国就没有科学,有的人认为中国有科学有的人认为中国有科学(甚至认为中国古代的科学一度比西方还要发达),有的人认为中国有某些科学某些雏型只是没有成长起来。比如小编提到了“无数的中医学家”,对于中医是不是科学,也有着五花八门的观点。

当然,这就涉及另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科学。

至少中国没有太多科学家,从数量上来说比欧洲要少得多,即使在古代也是如此。小编说这几个因素可能都有,反过来呢,我们可以考察一下“春秋战国、清末民国”,为什么会成为思想学术的“黄金时期”。

科学带给我们的是新发现,“新”东西,总是让人又爱又恨。新的代表着生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离经叛道,不符合传统的看法。对于以崇拜古代作为基本的思想底色的中国传统来说,并不总是欢迎新的东西。梁启超在他的《清300年学术史》曾经指出,在中国学术传统当中,很多人都是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传自己的思想,都宣称自己是在解释孔子的想法,这就给学术创新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反过来去看欧洲的学术传统,每一代思想家都极力宣传自己的新看法,唯恐于他人雷同。这种思想创新的竞争从古希腊一直持续到现代。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世界的真相(理性世界)可能隐藏在表象之外,我们看到的,以往相信的,未必是真实的。这种思想激励着后世学者们探索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规律,也就是促使我们对于不完美的看法进行突破创新。

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定义科学,如何评价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至少“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这种把孔子看作“至圣先师”的思想,更像是宗教,而不是科学。只有学习且批判前人的看法,不断突破,才是科学工作的方式。任何不容置疑,不容推翻的学术传统,都有沦为伪科学的危险。

春秋战国和清末民国,思想界获得了解放,各派思想自由发展和对话、竞争,这才是科学得以产生的土壤。所以在春秋战国产生了很多思想家,清末民国更是引入了德先生赛先生,为中国现代学术奠定了基础。

什么才是科学,什么才是科学家呢?我觉得关键就是看有没有学术思想上的创新,有没有大胆地对前人进行质疑甚至颠覆。

至于现代中国科学如何发展,也要看我们的社会有没有为思想创新、乃至思想颠覆提供足够良好的条件。“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大学、大学者,需要金钱,但又不仅仅需要金钱。没有尊重思想自由创新的条件,金丝笼里是出不了金凤凰的。

问题隐含的前提应该是和西方对比,但问题本身还是有些偏颇的,1.科学家的定义不明确,2.科学家的具体数量没有明确统计数字,3.小编列举的都是小学历史书课本上能查到名字的人,只对比这些人能不能真正反应问题呢,又能够说明什么呢,比如这个问题如果分阶段对比呢,对比汉时期和罗马时期,或者对比春秋战国和古希腊时期,再比如针对日本浪人的作战特点发明武器的戚继光算不算呢,发明连发弩箭等工具的一类人算不算呢,还有就是文艺复兴后西方科学的爆发是由于罗马灭亡后西方一千年的蒙昧和黑暗,没有必要羡慕,因为西方人挣扎在蒙昧中的时候中国已经在科学技术和国力上在世界领先了两千年,现在不过是西方农村暴发户憋出个500年的狗屎运,已经快终结了,讨论小学历史课本上某种人的数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人物说人物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