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人热情奔放,好客(彝族人热情好客)

我来说“多热情好客”。

我们村是一个壮族村,主要有姓李、陆、马等,500多人,农历正月初六、初七惯节,因为人多,分成两批过节日。

惯节就是约定俗成的一个节日,到了那天,亲戚朋友们都来我家吃饭,不管有没有提前邀请的,知道我家过节的都会来。周围几个村子是轮流惯节的,都是3、4公里远的村子,比如:初四是去外公妹妹嫁的那个村,初五去妈妈的姐姐嫁的那个村,也是奶奶的老家,初六去外公家,初七轮到自己家,一直轮到初十。

初七到了,整个村子都是请客的,哪家客人越多越显得有面子,饭菜越好越显得有面子,还得想着弄什么菜别人家没有的。准备很多,我都觉得累,不过心里高兴。

准备好饭菜,中午大家陆续来了。一家的亲戚往往是几家的亲戚,他们不能一下子每户都去,那怎么办?妇女们去劝他们过来吃饭,趁他们得空就往家里拉,软磨硬泡。讨好小孩这招最管用,跟他说有什么好喝的饮料、好玩的玩具、还有红包拿,小孩来了,家长就一起来了。

自家的客人还在吃饭,其他家的就在旁边软磨硬泡,我看得都烦,不过我们也是这样把客人拉来的。所以做我们的客人有点麻烦,那就是每家都要去吃一点,最后那家再吃饱。

客人吃完了,要回去时,不管他们有没有带礼物来,都要送一对以上的大粽子。有的客人会不好意思,会回绝。那要软磨硬泡、好说歹说让人家收下。如果他们带礼物来,那粽子是一定要送到位的,不然心里觉得有亏欠。

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老人、妇女们都这样,家家都这样,每个村都这样。知道这习俗的客人会拿礼物以便早点回家,不然主人家会一直和你聊天,你不好走。傣族人热情奔放,好客(彝族人热情好客)

为什么呢?因为壮族是稻作生产为主的,大米是宝贵的,其中糯米最尊贵,糯米制品被用来祭祀、招待客人,有情感寄托在里面。糯米制品有粽子、糍粑、五色糯米饭、米粉等,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种类,祭祀用少量,主要是招待客人的。

一户人家,他穷得只有粥喝,但是你去他家(不一定惯节,其他节日),或者你远道而来,那主人家一定杀土鸡招待你,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人家要留很多土鸡,不轻易出售。

以前,大家都穷,只有粽子是所有食物的精华,外面裹着糯米,里面包有肉、绿豆、酱料等等,所以粽子一定要送给客人。

最近几年,因为大家生活富足了,粽子仍然是要送给客人的,和以前不同的是,你只要说“路上不方便带”这类借口,主人家也就不强求你收下。

客人不一定是亲戚,还有很多平时的朋友,只要你认识去惯节的其中一个人,他去哪家你都可以跟着去,认不认识主人没关系,主人是非常欢迎的。如果你喝酒的话,那没多久就有一大堆人和你称兄道弟了,一般叫呗侬、老表、兄弟。

男人吃饭就是互相敬酒、吹牛、攀关系,从中午一直吃到晚上才依依不舍地散席,其间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主人家除了做饭菜,还要作陪、喝酒聊天,生怕谁没有招呼到。

这些传统来自狩猎社会时期,那时有个人狩猎,打得大猎物都会分别家一些;也有集体狩猎,打到的猎物大家一起吃,然后分一点回家。到了农业社会,房屋建设、种地等需要劳力的地方,都是互相帮工,帮完这家帮那家,经常聚餐吃饭,形成了很好的关系,形成了待客的传统。

女人吃饭聊天比较和谐,吃完几家亲戚,傍晚就要回家了。主人家有老人的话,妇女客人是一定要去聊几句、问候几句的,这是敬老的传统。

小孩呢,吃饱了在旁边玩,主人家、客人个个都给压岁钱,不用红包封的,金额大小看个人经济情况,一般2——10元。这是爱幼的传统。

以上情况发生在周围的每个村子、每家每户,壮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一年有两三次惯节(正月、六月)

习俗、传统文化都是祖辈、父辈的生活方式、情感寄托,我以前不懂,觉得那些很繁琐,现在看来,我接受了现代的生活方式,远离了传统习俗,却接触了大量的冷漠,再没有见过什么“热情好客”;在异乡漂泊,在网络混迹,周围物产丰富,色彩斑斓,人来人往,但是我依然孤独,依然没有情感寄托。

当我失落地走在繁华的街道,只有拉客的小姐对我笑,我才发现,原来城市里最热情好客的是她们。

说了这么多,你能看出壮族人有多热情好客了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平头哥平头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