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为钱狂:中国古代第一次拜金主义高潮

全民为钱狂:中国古代第一次拜金主义高潮

何以解忧?唯有孔方

孔方兄自从诞生到现在,它的力量我们算是领教了,真是几人凭它上青云,几人为它落草莽!

马克思曾有一个著名的哲学概念,叫做“异化”。

这个词,现在不少人在用,从新闻记者到国学大师。可惜大都理解错了,以为就是“变异”的意思。其实,马克思是说:一种由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后来强大到反过来支配了人的命运,这就叫异化。

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异化物。

它实在是一只万能的上帝之手。

各位兄弟姐妹,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有诸多烦恼,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有万千烦恼丝扯都扯不断。

我也是,经常有牢骚、想倾诉、不满意。老想追问:究竟是世界错了,还是我错了?

忽然有一天,一位朋友点醒我:“假如你有了两千万,还会有什么问题吗?”

是啊,还会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

全没有了!My God!

这就是本小节的题解——“何以解忧?唯有孔方”。

道理简单极了。

但是这个终极道理,长久以来被许多玄而又玄的道理给遮盖了。

那么到今天,各位,你们就可以将那些烦恼丝一刀斩断了。从现在起,就一个念头、一个目标:对待钱,就像对待一个你心仪的

美女

一样(女性朋友们反之亦然),去热爱她、接近她、最终控制她。

积一、二十年的努力,做这样一件简单的事,不可能毫无收效。

钱,既然是人创造的,我们就不该被它驱使得这么狼狈,而是应反过来驱使它。

你要清楚,从今后你终身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做好“反控制”。把你的全部精力、全部才华,都冲着这位孔方兄身上使劲!

不知你注意到没?经常可以在咖啡桌上、酒桌上,听到有年轻人侃侃而谈,什么“美联储”、“摩根斯坦利”、“罗斯柴尔德家族”……

行了,朋友,别扯得太远了!

我们还远没到“美国打个喷嚏,中国就感冒”的程度。就算已经到了这程度,也不是你个人能控制的。

你个人需要注意的是,你的老板、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老同学、你的三姑六婆、等等等等——他们是如何

成功

的,他们有什么教训,他们在如何为生计而奋斗?

这中间,总有一个是你的榜样。

不要拒绝模仿。

别人走得通的路,你也就能走得通。

哪怕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你也就算没白忙。

金钱这张网,就是再冷酷无情,也总会有一个洞可以让你钻出去。

在战术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战略上,要有老牛的劲头打持久战。

——只要把这两者好好“相权”,朋友,我祝贺你,你基本就可以成功了,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赚钱的具体门道,你去读技术类的书,而读我这本书,只需要你获得这样一个信念:

钱,孔方兄——这东西不神秘,很可爱,你能掌握它!

“何以解忧?”这是连

曹操

也感到困惑的事,我们以往的徘徊迷茫,更不足为怪。只要看清楚了问题的所在,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为了解惑,为了求真理,朋友,还是让我们跟着历史继续往下走吧。

散漫的晋朝连钱都懒得铸

结束了

三国

纷乱局面的,是晋朝。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仿照曹丕篡汉的旧事,也来了一个司马氏篡魏,一统天下,建立了汉以后的统一王朝——晋。

晋这个王朝,名声有点不好,比较散漫,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后来终于惹出了大麻烦。

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晋惠帝。

他脑子有点问题,智力不高,从小就不爱读书,只懂吃喝玩乐。司马炎在世时很发愁,担心这傻儿子会丢了江山。

有一次,司马炎为了测验一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题考他,限傻小子三天之内交卷。司马衷拿到题目以后,哪里能答上来?他妻子贾南风很聪明,一看事情不妙,立刻请来几位有学问的老先生,赶紧为司马衷代解难题。

司马炎看了答卷,觉得答得都不错啊!看来这孩子并不傻,于是放心了。

这司马衷总算哄过了老爷子,后来顺利即了位,成了晋惠帝。

但是当了皇帝,智力也还是有问题,并且被史官记录了下来,遗笑千古。

有一年夏天,晋惠帝带领随从到御花园去玩。听见池塘里有青蛙叫。他很好奇,便问:“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家的?”

这问题,就好比今天的所谓“姓社姓资”问题。

随从觉得这傻皇帝真是傻到家了,哭笑不得,可是又不敢不答,于是说:“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

这也堪称千古智慧的答案!

还有一个关于晋惠帝的典故就更有名气,那就是著名的“吃肉粥”问题。

有一年天下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向晋惠帝汇报灾情,晋惠帝虽然听明白了,但有一点想不通,就问:“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前一个“蛤蟆为谁而叫”的问题,已令人晕菜;这后一个“何不食肉糜”的问题,就更是中国史上“不朽的蠢话”了。

这孩子有智障,不是他的错,可是让他当皇帝,就太不对了。

当今有人说,脑残不妨碍写时评,这话可能不错;可是晋惠帝管理的是一个大帝国,谁能不为他捏把汗?

司马炎做了27年开国皇帝,天下安然无事,可是晋惠帝上台不到两年,果然就出了大乱子。

他坐了皇位,哪里能执政?大政方针还不是一群小人说了算。社会上也乱了,“纲纪大坏,贿赂公行”,“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有权有势的人仗势欺人,小人们互相援引举荐。老百姓把官场行为叫做“互市”,也就是“交易”。

那是古代中国的第一次拜金主义高潮,从官到民,全民都为钱而狂!

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里年纪最小的一位,叫王戎。他做了官后,极其贪婪,到处收购田地、水磨,产业遍布天下。

这位竹林先生经常手拿筹码,计算自己的财产,日夜不停,以此为人生最大乐趣。

同时他又是出了名的小抠。家里有棵极好的李子树,他经常摘下李子去市场卖,每次都能卖上大价钱。可是又怕别人得到种子,他就把李子一个一个钻开,把核拿掉。

——谁能挡得住“我为钱狂”?

南阳人鲁褒有感而发,作了一篇论文《钱神论》讽刺时世,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篇关于钱的论文。实际上,鲁褒才是“孔方兄”一词的发明者。

《钱神论》把钱的“功能”说的活灵活现,比我说得好多了。

他说,钱这东西,“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他以“有钱可使鬼”的谚语为例,说只要有钱,“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怎么样?他说的,到现在也还没失效吧。

可惜这位鲁先生愤世嫉俗,拒绝做官,隐身民间,世人不知其所终。

世风日下,倒也罢了,紧接着高层政治斗争又引发了一场内战。

当了皇后的贾南风,为了让自己的外戚家族掌握政权,与楚王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此后因权力分配不均,一场司马氏诸王骨肉相残的“八王之乱”随之爆发。

八王互杀,整整闹了16年。晋惠帝最后被迫当了太上皇,实际是丢了皇位,死的很窝囊。据史书记载,是吃了一张过了保质期的饼,食物中毒死了(食饼中毒而崩),但也有人怀疑他是被毒死的。

乱子还没彻底平息时,边疆又有异族趁乱杀进中原。堂堂的晋朝,统一之后才36年,仅传了四代皇帝,就被异族灭掉了,末代皇帝也成了俘虏。

幸亏有琅琊王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继承大统,把晋朝给延续了下来。刚被灭的那个晋朝,后来被称为“西晋”。新成立的这个,则叫做“东晋”。

这以后,北方就一直没消停过,不同民族一片混战,先后建立了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等等“十六国”。

看这一段的历史年表,真是五花八门,国号把“东、南、西、北、前、后”都叫遍了。等到北方由北魏统一,东晋的末代皇帝也被迫禅位给权臣,宣告灭亡。不过这个偏安的东晋寿命倒也长,一共苟延了103年。

西晋、东晋,史家习惯上合称“两晋”。这个两晋,在中国货币史上很特别,是唯一的一个没有铸造货币的朝代。

晋朝流行玄学之风,主流意识形态很虚无,士大夫也都荒诞不经。不铸钱,究竟是因为懒,还是国事纷乱顾不上,不清楚了,反正是给中国货币史留下了100多年的空白。

那老百姓用钱怎么办?有啊,就用前朝的老货币。

西晋因为继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国的五铢钱。到了东晋,因为地盘在当年的东吴一带,所以就用东吴旧钱。

东吴旧钱我们知道,大的特别大,一当千、一当五千的都有,重量起码在10多克以上。东晋人也很幽默,把这种大钱叫做“比轮”——人人拿着车轮子去买东西!

国家虽然没铸钱,地方上却铸过一种五铢钱,是由一个叫沈充的人主持铸造的,民间都叫“沈郎钱”。

这沈充是何许人也,竟然能有权铸钱?

史书上说,这个沈充出身江南大族,“少习兵书”,有军事谋略,深得东晋权臣王敦的器重,被推荐做了官。沈充官职最高时做到了大都督,统率东吴一带的军事,跟周瑜差不多了。

他是在东晋建立的第三年铸的钱,民间把他铸的钱又叫做“小五铢”。这个钱质量很差,铜色发白(掺的锡太多),极薄极小,每枚只重1克,简直就是榆荚钱的翻版。

这种“沈郎钱”,到了唐代,诗人们还经常挖苦它,李贺有诗说“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李商隐有诗说“谢家轻絮沈郎钱”,这都是说它太不够分量了。

这个沈充后来的的结局,既很悲壮,又很有点搞笑。

沈充的老上级王敦,是世代显赫的士族豪门,有兵权,有地盘,位高震主,几次逼得当朝皇帝晋明帝没办法。后来王敦得了重病,明帝趁机发兵讨伐他,王敦也就索性扯旗造反,派人马进攻建康,逼得明帝亲率六军抵抗。

明帝事先派沈充的一位老乡去劝说沈充,许诺给予“司空”的职务,让他不要依附王敦。

沈充说:“司空司马的,都是万人瞩目的位子,岂是我能胜任的?且大丈夫与朋友共事,有难同当,怎么能半途变卦!”

沈充跟定了旧主子,在吴地起兵响应。

这还了得!明帝大怒,出了悬赏:有斩沈充者,可赏“三千户侯”。

就在这关键时刻,王敦病死,造反军队立刻溃散。沈充逃到老部下吴儒家里。吴儒假意收留他,把他诱骗到夹墙中关起来,笑说:“三千户侯到手了!”随后把沈充砍了脑袋。

两晋时期关于铸钱的事,就这一桩。

银子是在晋朝开始吃香的

我们已经知道,贝币的单位是“朋”;黄金的单位是“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可是自从有了铜钱后,还没有个单位可以称呼孔方兄。古人一开始是叫“一个子儿”还是“一枚”,我还真是翻遍古籍也查不着。

老是没有货币单位是不行的,所以从晋代开始,铜钱就有了单位,小单位叫“文”,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是也!

大单位呢,叫“贯”。这个咱们大伙可能都熟,现代有个著名的昆曲剧目《十五贯》,故事取材于明代冯梦龙编辑的小说《醒世恒言》。

这十五贯,就是15大串钱。

那么“一贯”是多少?1000文。

看来,十五贯钱若由一个人背着,还是挺重的呢。

货币史发展到这个时候,就有点不建康了,有几个现象值得一说。

首先是私毁私铸,民间有一些豪强和不法分子,喜欢把钱毁了重新铸。这可不是为了增加GDP,而是有利可图。

这里又要普及一下铸造知识了。铜钱的主要材质,有红铜、青铜、黄铜、白铜等等。红铜是纯铜,青铜是铜锡铅合金,黄铜是铜锌合金,白铜是铜锡合金。

把好好的足值铜钱融化了,多掺进铅和锡,再缩小一点重新铸,钱就平白无故生出另外许多钱了。

这是明目张胆的掺假兑水。可是那时候没有质监局,没人管,三国时候的国家领导人刘备、孙权还带头铸不足值的钱。如此一来,官钱的减重减值和民间的私铸,两下里就真成了“朋比为奸”。

铸劣钱有利可图,谁还傻乎乎地铸好钱?这就是货币领域里“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据说发展到今天,这个定律已经在不少单位的用人机制里起作用了。

这样日子一久,劣钱必然充斥市场,没法再流通了,因为大家都不认。

于是官方只好出面整顿,一番整顿下来,扫除了一些劣币,腾出了一定的空间,于是民间私铸又见机而起,兴起新一轮的造假高潮。

劣币就这样生生不息,越整顿越厉害——这倒有点像现在某些地方的惩贪了,道理是一样的。

再一个现象是,两晋的君臣太懒散,只顾着用前朝的旧钱方便,可是那旧钱,一是有外流、损耗的,二是大款们存钱越来越多,国家老是不铸钱,货币供应量就会严重不足,流通领域怎么办?

这老百姓也有法子。从晋朝时起,民间用钱有时候约定可以缺斤短两,学名叫做“短陌”,也就是不到一百文,可以当成一百文用。

第三个现象是,货币不够用,就学习三国,朝廷的赏赐和俸禄都不用钱,一律用布帛。发年薪时,大官小官都用车往家里运布匹。

两晋皇帝赏赐给臣下的布帛,一般数量都很惊人,动不动几千几万匹。权臣桓温一次就曾得赏30万匹。那时候谁家富、谁家贪,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总得造个仓库来装这些布啊!

晋朝的西北地区和当时的北方政权更是彻底,连老百姓都不用钱,就用布匹。好好的一段布,买粮食剪去一块儿,买肉剪去一块儿,基本就不能用于做衣服了。

这种浪费,连有的官员看了也心疼。北方政权后来也先后铸过铜钱,企图取代布帛,但是推广不开。

北方的“成汉”在汉兴年间(338—343年)就铸过“汉兴钱”,这是中国古代首次铸造的年号钱。这种钱很有意思,“汉兴”二字有直读、横读两种,直读的钱文是篆书,横读的钱文是隶书。

东晋所辖的南方,也有一些地区不用钱了,就用粮食代钱。对于这些地区,当时被称为“用谷之地”。

还要说一下的是,过去在西汉的时候,黄金曾经是重要货币,一般作为赏赐或者大宗支付使用,用量很大。但在两晋时期,黄金在流通领域就不常见了。

这是因为社会上奢靡之风渐起,富豪人家都用金子来打造器物首饰,黄金在流通中的数量越来越少,后来在一些地区干脆就退出了货币序列。

黄金一减少,白银的地位便急剧上升。在两晋时期的典册上,经常会出现以白银来标明物价的情况。

白银虽然从春秋战国时起,就已进入货币序列,但早先的地位并不高。秦始皇还曾经规定过,白银只能作为器饰收藏,不能作为货币使用。

到了晋代,货币大哥黄金悄然退市,小兄弟白银崭露头角的时候就到了!

白银大量进入日常流通之后,老百姓称银子,使用大单位的“斤”不太方便,以“两”为单位的就多了起来。《十六国春秋》里就记载过,当时“一斗米值银半斤”、“一斤肉值银一两”。

这个时期的白银货币,形式上是银饼或者银铤(银片),都是需要称重量使用的,一块银子从几两到几十两不等。

至于后来,那白银的风光就更大了,在唐、宋、明、清都是主要货币,且是硬通货,国际上都认可。从明朝的万历年间起,连外国的银元都前赴后继的到华夏来助威,那都是后话了!

当然,黄金再怎么说也是大哥,在内贸中虽然基本退休了,在外贸上人家外商还是挺欢迎。从东汉起,咱们老祖宗与大宛、大秦、安息、龟兹等国做贸易,进口马匹、珠宝、琉璃什么的,还是黄金大哥一人独大。

我们古代的货币历史,就像古希腊神话一样,也有所谓“青铜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这几个时代一过,再往后,就该是“黑铁时代”了。

钱居然能小得像鹅眼睛

东晋结束,中国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南北两地各有几个“朝”,走马灯似地换。

南朝的名称,还比较好记,就是宋、齐、梁、陈。

北朝就不太好记,还是“东、西、北”的一通命名,在这里介绍了也记不住,我们下面就说到哪儿算哪儿吧。

南北朝,今人对它很陌生,其实也有169年左右,够长的,得几代人才能活过来。

当时南朝的人比较幸运,战乱相对少,其中梁武帝萧衍坐皇位时间最长,几乎半个世纪。其余时间,虽然皇帝换的频,朝代也换的频,但是老百姓基本照样过日子。

我们先讲讲南朝。

南朝一稳定,经济一复苏,商业就兴旺,用钱的地区也比东晋时有所扩大。只是半壁江山的皇帝,总不像有作为的样子,货币制度上还是乱七八糟。

南朝第一朝是宋朝。为区别它和后来那个出了岳飞的宋朝,史家习惯称它“刘宋”,因为这个宋的皇帝姓刘。

南朝第一帝叫刘裕,原是东晋的北伐名将,因为能力强、功劳大而主持了朝政,众望所归。后来干脆废掉了东晋的末代皇帝,自己开辟了新天地。

这个刘皇帝,有点像明朝的朱元璋,是个苦出身,坐上皇位后,仍然清心寡欲,车马不加装饰,后宫不奏音乐,内府不藏财宝,甚至连床脚上的金钉也令人取下,换上铁钉。他还把当年做工时用的农具,都一直保存在身边,至死不丢。

刘裕的皇帝做到第十年,看看老百姓还是在用东吴流行的各式旧钱,不像个新朝代的样子,于是决定铸新钱。

他铸的钱,是“四铢钱”,比五铢钱略小,但质量极高。钱一好,老百姓就不盗铸了。

这是什么道理?

过去的政府短视,铸劣钱敛财。可是钱一劣,民间盗铸的成本就很低,于是大家都来铸,造成伪币盛行,与政府的劣钱争抢地盘。

现在钱的质量一好,盗铸成本高,无利可图,“故百姓不盗铸”(《宋书》)。

你看,还是那个问题。“上梁不正下梁歪”——老话!

可惜好日子才过了10年,刘宋与北魏打了一场大战,国力大损,第四届皇帝上台时再铸钱,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新铸的钱,叫“孝建四铢”,孝建是年号。这钱在陆续铸造发行的过程中,铜料不够用,政府就采取非常措施,规定凡是犯罪者可“以铜赎刑”——拿铜来就放人。

钱也越铸越小,又轻又薄,连轮廓边都鼓不起来。这下子盗版成本降低了,民间造假者蜂起,纷纷把古钱砸碎,获取铜料,用来铸小钱。

钱一掺假就不值钱,物价随之飞涨。害得政府赶紧贴出告示,颁布了钱币质量标准。

群臣对货币政策也有争论。有的提议,民间私铸就随他私铸,不如对铸钱者征30%的税,变非法为合法。有的说,国家完全可以铸二铢钱,这样可以省好些原料。当然也有人坚决反对,说这将“贻笑百代”。二铢钱,像什么话!

反对归反对,一切还得从国力出发。终于,在永光元年(465年),二铢钱方案获通过,铸了“永光钱”,小小巧巧的。

省料了这还不好?民间不法分子乐颠了,紧跟着就仿铸,铸出来大批没轮廓的钱,老百姓称之为“荇叶”。荇叶,就是浮萍了。《诗经》第一首“关关雎鸠”里,就曾写到过它:“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你想,钱薄到能在水上漂流,得有多轻!

这可能有点夸张,可是后来刘宋政府还是感觉铸钱吃力,便又决定开放民间铸钱,那就更不得了啦。史载“由是钱货乱败”,民间盗铸的劣钱,一贯1000个钱,叠加起来高不过三寸,老百姓挖苦地叫它“鹅眼钱”。

——这还算积了点口德,当时在北方,还有叫作“鸡眼钱”的!

鸡眼是啥?脚底板的皮肤角质层增生,叫做“鸡眼”,这叫法大概就来源这种劣钱吧,很像啊。

还有比这更劣的,是一种“綖环钱”,入水不沉,一捏就碎。这钱可咋用?数钱都没法数。夸张的人说,十万钱还不够一捧呢。

人为了牟利,激发出来的才智真是匪夷所思。我在这里给大家说说,什么叫“綖(yan)环钱”。

这是指钱币的内圈被剪去,只剩下“钱肉”和外轮廓的残币,一个个像瞎眼睛似的。换言之,不法分子把五铢钱的中心剪掉,只剩下一个外圈,就叫作“綖环钱”。

剪下来的那个中心呢,也有专门术语,叫“剪边钱”或“剪边五铢”——也是可以用的哦!

有人要问了:那不是很费事,怎么剪啊?不费事,用一种空心圆凿,一凿一个,一凿一个,术语曰“錾(zan)切”。

这就等于现在把纸币一撕两半来用,一元顶两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文史君文史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