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二次“一鸣惊人”

《史记》中的二次“一鸣惊人”

 

    见一些辞书把“一鸣惊人”的出处归在齐威王、淳于髡名下。但我们知道:早在齐威王之前,楚庄王和他的大臣伍参,就有过这个故事了,两者相距二百多年。《韩非子》就有记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之后,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得更详细:楚庄王即位后三年无所作为,还发话说:“有敢谏者,死无赦!”于是伍参冒死进谏,正逢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参用他喜欢的隐语对他说:“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同时,《史记.滑稽列传》也记载说:“淳于髡,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和齐威王都有一个喜好隐语的特点,所以淳于髡不过是重新演绎了一回伍参的故智,这在司马迁眼里显然是很清楚的。

    楚庄王和齐威王除了都喜欢隐语外,还同样淫乐、无政为,之后又都很有作为,但那并不是所谓浪子回头,而是在刚上台时,经历一个暗中考察、谋划、准备的过程。毕竟任何改革都是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必然会受到一部分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采用什么政策、依靠什么人才?不仅决定了这个政权究竟在为哪些人谋利益,还决定了是否能够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果然《韩非子》说楚庄王的行动是:“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了。《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则说他:“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而齐威王也是:“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其结果是:“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楚国向来被中原诸国称视蛮夷,楚庄王使楚国崛起后,曾经象征性地向周定王的使者王孙满问起周鼎的大小、轻重?让王孙满说出了“在德不在鼎”的话。齐威王则不屑于可以照车前后的径寸之珠,而重视人才,并且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下令: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或老百姓,能当面提出君主过失的,得上赏;用书面指出君主过失的,得中赏;在广众中议论君王过失的,得下赏。于是,一时间门庭若市,但一年以后,就是有人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了。之所以造成楚国赢得尊严,齐国社会和谐的局面,是因为他们的一鸣惊人,在有意无意间,是在为大多数国人谋利益,而不是一味在追求如何依靠某些利益集团,来维持和巩固自己的享乐与独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文史君文史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