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洛阳牡丹与长安牡丹

话说洛阳牡丹与长安牡丹

 

洛阳牡丹

 

 现在正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牡丹花别称“洛阳花”,因为洛阳牡丹名扬天下。但洛阳牡丹,是从宋朝以后才开始出名的,宋朝以前,特别是唐朝三百年的天下,牡丹花则以唐朝的首都长安最为出名。为什么后来牡丹花又会变成“洛阳花”呢?除了宋朝以后洛阳牡丹的品种的确奇绝无比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使其更加出名:一个是民间传说与武则天有关,另一个则与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有关。前说是小说家之言,后说则是史学家之论。

 牡丹花与武则天的关系,原出宋人笔记《事物纪原》:“(唐)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从此以后,人们形容洛阳的牡丹花时经常说“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丛中十万家”。但这些都是宋朝以后的事。当唐朝盛世时期,其首都长安的牡丹就从来没有衰败过。可以说,有唐一代,中国的牡丹花始终是以长安为中心。历史上中国诗人所歌颂的牡丹花诗词,也是以唐朝最多最好。而这些诗词所描写的牡丹,几乎都是“长安牡丹”,并非“洛阳牡丹”。

 唐朝的“长安牡丹”,是以开元天宝以后为最繁盛。史家所称的“开元盛世”,也正是中国牡丹第一次的“盛世”时期。而武则天,则是开元天宝以前的人,这说明所谓武则天贬牡丹至洛阳而使洛阳牡丹冠天下,实属无稽之谈。

 唐开元以后,长安牡丹之盛,李肇《国史补》中有记述:“京城(指长安)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一本有值数万者。”白居易也是开元天宝以后的诗人,在他的《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卖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真是一首十分珍贵的牡丹史诗。从这一首诗中,不但可以看出唐朝长安牡丹花市景况,而且也生动地描绘了唐朝长安市民的生活习俗和风尚。古代的长安人民是如此的爱花,特别是牡丹花盛开的时候,市民们那种争先恐后的观花、买花、护花、卖花的热闹场面,本身就反映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中优良的传统。

 长安是唐朝的首都,古代的首都就是如此重视牡丹花。大概历史上一度把牡丹当作中国的“国花”,“国色”也是从唐朝开始的。唐刘禹锡的《赏牡丹》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见古代长安人民是如此热爱牡丹花的。

 在唐诗中,尽管有大量描写牡丹的,但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的《清平调》三章了。说起来这还是“遵命文学”呢!原来李白是“遵”杨贵妃之命而作的。据《摭异记》的记载,开元中,正当御花园的沉香亭前牡丹盛开之时,李隆基和杨贵妃一同前来赏牡丹,同时挑选了最好的梨园子弟奏乐唱歌。当时杨贵妃感到过去的歌词太陈旧了,听厌了,于是立即宣召李白进宫,写了新的歌词《清平调》三章。尽管这是“遵命”而作,但是李白毕竟还是一位“玩世不恭”的诗人。他并没有把皇权贵族放在眼里。在歌词中仍然表现了诗人的一种蔑视权贵的骨格。“一枝浓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在这里用“飞燕”来暗指杨贵妃,认为杨贵妃怎么打扮也比不上牡丹花的美丽。这当场使杨贵妃感到大煞风景!

 在历史上,洛阳牡丹之盛,则是唐朝衰亡以后的事。北宋时期,长安不再是国家的首都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洛阳、开封一带。这时恰恰又有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编撰了《洛阳牡丹谱》、《洛阳牡丹图》和《洛阳风土记》三本有关洛阳牡丹花的专着,特别在其中的一篇《洛阳牡丹品序》的文章中,对洛阳牡丹大加赞赏,等于替洛阳牡丹做了一个绝妙的“广告”,从此洛阳的牡丹才算真正的名冠天下了。所以洛阳的牡丹并不是因为武则天的故事而出名,实际上是由于欧阳修的文章而出名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文史君文史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