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曹操是奸贼还是英雄

后汉末(二世纪末到三世纪初),政治十分腐败,外戚和宦官掌权。不知后汉王室是否有夭折的血统,成为未亡人的皇后,拥幼帝摄政的情况很多。她们选择的政治顾问,自然都是娘家人,或是身边的宦官。外戚指的是一族之中偶然出现了皇后,因此坐上权力宝座,但不是胸怀治国平天下的经纶的人。至于宦官,是受刑后的废人,或是其同类,除了极少数例外,大多都有性格缺陷。

日本人眼中的曹操是奸贼还是英雄

1

任何一个时代,庶民的生活都不轻松。如果穷困度到达一个极端,善于忍耐的他们也会作乱。

后汉末(二世纪末到三世纪初),政治十分腐败,外戚和宦官掌权。不知后汉王室是否有夭折的血统,成为未亡人的皇后,拥幼帝摄政的情况很多。她们选择的政治顾问,自然都是娘家人,或是身边的宦官。外戚指的是一族之中偶然出现了皇后,因此坐上权力宝座,但不是胸怀治国平天下的经纶的人。至于宦官,是受刑后的废人,或是其同类,除了极少数例外,大多都有性格缺陷。

他们居于庙堂,整日忙于险恶的势力斗争,在庄园里任意驱使人民,贪得无厌,唯利是图。史书记载,刺史(地方长官)如虎豹般贪婪,苛待人民。

后汉时代,谷物最后涨到一斗数百钱。一斗,大约相当于现在日本的一升。之所以涨价,劣质货币的制造是一个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政治腐败。

不得不乱。响应这种需要的势力,渐渐在民间产生。最初是救人民于苦痛,采取了祈祷治病,即物性宗教结社的形式,如张陵的五斗米道(或是天师道)、张角的太平道。要寻求根本解决人民痛苦之路,宗教结社就必须带有政治性。太平道的信徒们,最后以黄巾卷头为标志,世上称这场农民战争为“黄巾之乱”。

为了讨伐黄巾,朝廷派遣了诸将。在所谓“贼徒”被镇压后,有着显赫功绩的军阀被留在各地,各军阀继续抗争。这就是《三国志》反映的时代。

这个时代,也是信息时代。

世人眼见汉室式微,纷纷感觉易姓革命近在身边。但是,下一个掌权者是谁?所有人都很关心这件事。

要跟随谁呢?——这是切实的问题。认那个人做主人,就必须跟他同命运。所以,如果选择错误,不仅会失去荣达之路,还危及自己的性命。

必须慎重选择。为此,关于主要人物的信息,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以作为讨论的资料。

在这个时代,评论家,特别是人物评论家辈出,这是出于生死攸关的迫切需要。

2

当时有位人物品评家叫郭泰,字林宗。他根据需要来评论人物,也为人设计适合此人的人生道路。

据说他的预言百发百中,以至于有很多关于他荒唐无稽预言中的故事。《后汉书》记载着很多后世人夸张的无稽之谈,同时也列举了很多真有其事的故事。

只是,郭泰的人物评论并没有危险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别的评论家不是挑到蛇头,就是踩到虎狼尾,结果被课以重刑,祸及朋友。相比之下,只有郭泰能明哲保身,夸奖他为普通人所不能模仿。

但郭泰的评论不够深入,四处设置了逃生口,表现很委婉,说话也是八面玲珑,很稳当。

害怕毒蛇和虎狼的评论,作为评论来说不够有趣。缺少激怒他人的毒舌,所以能够保全性命。对当事人来说,很值得庆幸,但多少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还有一个人物品评家叫许劭,字子将。他和表兄弟许靖每月初一见面,评论天下著名人物。人们称之为“月之旦”的评论,“月旦”一词由此而来,现在仍在使用。

一天一个青年来到许劭家,打扮不错,眼神却不寻常,气概像侠客。

“请评价一下我。”青年人言词恭敬地请求道。

许劭本不想回答,但青年人伺机胁迫,许劭不得已说:“你是清平奸贼,乱世英雄。”

青年人脸露喜色离去。

“清平”就是太平的意思。

被称为“奸贼”而面露喜色,此青年就是曹操。这个故事很像发生在曹操身上的,而且许劭不像郭泰一样八面玲珑,被评价为有话直说的毒舌评论家。

不过,许劭已经是看面相的老手,一见这个有侠客气质的不良少年的面相,就应该知道说什么他会高兴吧。尽管他的直言和毒舌,但许劭也还在乱世中平安无事地活了下来,得以终老。

仔细想想,后汉的政治已经混乱至极。也就是说,清平之世已去,已经进入乱世。那么,“清平奸贼”就是无用的话,重点在于后一句“乱世英雄”,曹操因此才会高兴。

看透了这一点而巧妙装扮直言、毒舌,可以说许劭比汲汲避过舌祸的同行郭泰更高明。

还有一个叫桥玄的人物品评家。他更有名的是有两个俊俏女儿。世人称这对姐妹为“二桥”(二乔)。后来,姐姐成为孙策之妻,妹妹成为周瑜之妻。曹操在无名时代,见到这位桥玄,他说:“我见过许多天下名士,还未见过比你更杰出的人物。我已经年老,请照顾我的妻子儿女。”

《魏书》记载了此事。

果真如此话所言,桥玄把“二桥”托付给了曹操。可惜他当时还是白面书生,眼睁睁看着“二桥”嫁入吴。后来曹操与吴蜀联合军战于赤壁,这大概是夺回“二桥”的战争吧。作为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登场的老谋深算、冷酷无情的坏人曹操,无法想象这种开战动机。但是,如果把他当作乐府诗人曹操,为夺取“二桥”出阵,很有可能。

《世语》说,是桥玄让曹操去见许劭的。

《异同杂语》说,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在正史《三国志》中,品行不好的曹操,世人都不承认,只有桥玄对他说:“如今天下已乱,能安定天下的,唯有你。”

《后汉书·许劭传》和《异同杂语》评价曹操的话很不相同——

前者是:清平(治世)→奸贼——能臣。

后者是:乱世→英雄——奸臣。

只要稍露头角,就成为当时“月旦评”的话题。各地像郭泰、许劭这样的小评论家多如牛毛,必定会积极地进行小月旦。

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是多么如饥似渴地想知道——当今世界有些什么人物。

曹操成为六百石的议郎,作为骑都尉出征讨伐黄巾时,被认为是“为逐鹿战的年轻有望选手”。

当然,他也列入了月旦评的名单。

3

曹操是个忠实于自己感情的诗人。正因为如此,旁人看来有点疯狂。

他在世时没有篡夺帝位。我从这里感到了他微妙的踌躇,这种踌躇,正是诗人的羞怯,是他精神的核心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曹操未废汉而自立天子,是因为畏惧名分并自我克制,这说明了教化的重要性,也赞美了这一点。

曹操去世前一年,侍中陈群等人说服他即帝位,他回答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周文王自己没有即位,儿子武王即位了。曹操的儿子曹丕也开创了魏王朝,情况完全一样。这不是后来捏造的预言故事,应该看做是曹操的真心话。

——以歌言志。

在曹操的诗里重复出现的,是君临天下的抱负、激昂的宣言。理想才是他的生命,他的一切。

有即帝位的实力,而不去做。并非遥遥仰视,而是悠闲回首巅峰,曹操认为这是作为诗人观照世界的最理想的位置。英雄和诗人相互呼应,两者的声音巧妙交响的地方,十分有限。走错一步,一方的声音就会消失,失去回应的另一方的声音,就会被深渊吞没吧。

得到绝好位置的曹操,不想离开。总有一天自己的子孙,会再进一步,建立新王朝,他必定总对自己说——我自己就算了吧。

曹操应该不是很拘泥于名分的人。想得开的他,一定觉得汉室怎么都行。只是凭着诗人的心直觉感到,如果自己当上天子,就不能再做诗人了。要避免这一点,这才是他不即位的真相。

实际上,像他的儿子曹丕那样成为天子兼诗人,是可能的。但是,曹丕从一出生,就是权势无匹的人的儿子,和父亲曹操不同。作为宦官养子的儿子,从匍匐于地到渴慕青云跃进,对不太在意名分的曹操来说,帝位也是圣域,如果没有牺牲,例如折损诗才,便无法踏入圣域。对儿子来说,圣域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不是那么令人眩晕。而且,曹丕比父亲更能无视大义。从父亲死的那天起,就把父亲后宫的美女,全都纳入自己怀中。得知此事,据说他母亲目瞪口呆,到这个儿子死时,也没流眼泪。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建造了著名的铜雀台。

中国的有权者,常常想要用铜建造巨大的建筑物。收集大量的铜,其他地方制造武器的原料就会减少,同时,自己可以随时重铸,可以制造武器,这些是铜建筑的优点。铜雀——这大概是曹操的自我比拟。

据说铜雀台左右各有玉龙台和金凤台。

自己也许只是一只小小的麻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曾经这样放言。麻雀任何时候都是小鸟的代表。

但是,作为宦官之孙,被视为小鸟的自己,现在不是也有龙凤跟随了吗?

据说“龙”是夏王朝的标志,“凤”是殷王朝的标志。龙凤象征着天下至尊的皇帝。

实际上,现在马上就可以将龙凤取而代之,但为了留下观照的距离,还是当自己的麻雀吧。

据梅原猛氏说,一塔三金堂——飞鸟寺的结构,也许是苏我马子自比为塔,三金堂则比作依靠他成为天皇的皇子们。

曹操的铜雀台也与此类似。

后汉是王莽篡夺后建立的王室,所以很重视大义明义、秩序礼仪。曹操即使比皇帝更有实力,也不能在宫廷肆无忌惮地炫耀。即使被皇帝劈头盖脸地痛骂,也只能不当一回事,更不用说使用赤裸裸的权力标志。

除此之外,曹操想到的是,建造以王室财富也无法建造的、巨大豪华的建筑物。这样的话,谁都能一眼看出他的气势。而且,他诗人的灵感,体现在让玉龙和金凤跟随着雀,这一巧妙的设计上。

建造的动机,是因为铜雀出土象征一种瑞兆。据说当出现圣天子时,天就会降下锐爪,这个故事意义微妙。

建造把出土的铜雀安放在屋檐上的壮美建筑物,并称之为铜雀台,高十余丈。右有金凤台,左有玉龙台,高有法隆寺的五重塔那么高。架上弓形拱桥,据说有千门万户,规模巨大,金碧辉煌,一定用了不少铜。

建造铜雀台,是曹操向天下宣言自己没有觊觎帝位之意吧。但是,同时,也清楚地让人们认识到,是他带领着皇帝这一现实。

4

中国人常常动不动就引用《三国志》。据说演戏只要演《三国志》,票房就会不错,就像日本的《忠臣藏》。

准确地说,《三国志》是中国二十四史的正史之一,是陈寿用简洁之笔写成的优秀史书,但和其他正史一样,都有点不好亲近。脍炙人口的,是小说化的《三国演义》。

这部《三国演义》,是距离三国时期一千多年的明代人罗贯中的作品。不过,关于三国的历史,唐宋说书人一直在演绎。

例如,曹操的诗有《短歌行》,这是他的代表作,是他在赤壁之战前,横槊而咏的,但在正史上没有记载。所以,也不一定就是明代《三国演义》的创作,在宋代苏东坡的《赤壁赋》中已经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吟咏的也是正史上没有出现的场面。吉川幸次郎氏也曾经指出,这位大诗人,大概也受到了节日里说书人的影响吧。或者,也有可能是苏东坡先生的诗性修辞,被罗贯中先生写进了自己的小说里。

不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写《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时期的英雄故事就在说书时被广泛流传。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再也没有这样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时代了。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动乱时代,在这些时代里登场的英雄们的名字,并不是那么为人所熟悉。在日本,只有明末的国姓爷郑成功是日中混血儿,稍微为人们所熟悉。然而,三国时期,日本还在遥远的邪马台时期的三世纪初。三国的兴亡和登场英雄的名字之所以为人们所熟知,这完全是因为这个时代的故事很多。而故事多,则说明这个时代的信息很多,而且广泛流传。

在日本,只有战国时代可以与之比拟。织田、丰臣、德川家的政权交替,以及围绕的诸多故事,比起其他时代,更广泛为日本人所熟悉。这也是因为当时信息很多,各种有趣的故事传到人们耳朵里,被记录下来。

在众多的故事中,也有很多不可靠的混杂其中。这些不可靠的故事,却不一定被淘汰。有趣的故事,即使殊属可疑,也为人们所欢迎,流传久远。

也可能故意使一些错误的信息流传。暴露对手的丑闻,或是捏造故事说对方残酷,污蔑对方,也是一种战术。

树敌多的人物,不光彩的故事就多。而且,从记录这方面来考虑,对短命王朝的中心人物而言,不得不说是十分不利的。鲁迅也指出这一点来了,王朝存在时间短,记录历史的人,就不是自己的子孙,而是下一个王朝的史官。而下一个王朝正是通过推翻前一个王朝建立的,要为自己辩解,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说前一个王朝的坏话。

只持续了二十年的秦朝国君始皇的事迹,是到了推翻秦的汉朝才被记录的。三十年短命王朝隋的皇帝炀帝,由下一个朝代——唐代的史家之笔所记录。

曹家的“魏王朝”寿命只有四十五年。而且,记载曹操事迹的《三国志》的著者陈寿,是曹操的敌人蜀汉的旧臣,曾侍奉取代魏的司马家的晋朝。因此,对曹操没有同情之心。即使如此,陈寿作为史家,执笔时注意不失公正的态度,曹操在正史上也没有成为穷凶极恶的大恶人。

但是,在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中,曹操成为被贴上标签的坏人。刘备、关羽、张飞、诸葛孔明等越是被描绘成好人,曹操就越是被描绘成坏人,成为恶的化身,这在戏剧里最为明显。演曹操的一出场,骂声四起,演员也似乎回应骂声,煞费苦心研究怎样看上去像大恶人。

5

如果用现在流行的回归“意外的历史”的手法来分析,曹操也能颠覆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只选择合适的史料,去掉其他的,佯装不知道,也可以论证曹操是个小心翼翼的吝啬小人物。

如前所述,曹操从后汉的刘家手中夺取帝位,建立了魏王朝,但实施者不是曹操,而是他死后,儿子曹丕捏造的。曹操称魏武帝,是死后儿子送的礼物,曹操生前只是汉室封的魏王丞相。他一死,儿子马上就即位,新王朝的创建十分容易,所有的前期准备都已经到位了。曹操没有做自己想做就能做到的事,这也可以归结为他的优柔寡断。

据《魏书》记载,曹操在�U水祭祀战死的部下之灵,当场呜呜大哭。

主张曹操是大恶人的人会说,在将士面前故意为战死者哭,给人以大将军为部下着想的印象,让他们觉得为这样的主人死也值得。这被认为是为鼓舞士气而演戏,同时也被解释为,为完成霸业连眼泪都利用的马基雅维利主义1。

然而,同样的事实,也可以解释为曹操是个小混混,是个软弱的爱哭虫。平常都硬撑着,不过,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哭出来。他本来就不成熟。

“小混混之说”有点勉强,但我不禁感到“曹操大恶人说”有极大的缺陷。

如果真如传闻所言,曹操暴戾凶残,是权谋术数的专家,曹操怎会任由这样的恶评流传而置之不管?要在各方面打下基础,提高自己的声誉,这才像鬼谋之士做的事吧。

留下了许多恶评,反而说明他不是真正的策谋家。

曹操有经世的抱负,也曾作诗描绘自己想要实现的乌托邦。生活富裕、人民仿佛身处尧舜治世,老人不需负重担等,描绘得很具体。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最重要的是得民心,他应该比谁都更清楚这一点。

——天下归心。

这是他的杰作《短歌行》的最后一句,嵌入这意味深长的一句,让这首诗的结尾十分漂亮,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希望天下人心归于自己。

然而,实际上,似乎只有他的恶评流传于世。而且,很多是不可辩驳的恶评。

董卓进京师,随意废立后汉皇帝时,曹操认为和他站在一边一定会没有好下场,便偷偷向东逃走。途中,据说发生了很残忍的故事。大概是可信度不高,陈寿在正史《三国志》正文中没有写,文中只是改换姓名,记载着从问道向东逃走。

然而,在《魏书》中记载着:

去朋友吕伯奢家,主人不在,其子和宾客欲夺马和行李,曹操杀之。

《世语》中则是:

吕伯奢外出,五子殷切招待草草。然而,曹操怀疑他们或会去密告,深夜斩家人八人而去。

在《魏书》中,可以说是正当防卫,而到了《世语》里,就是忘恩的大恶人。

另外《杂记》中说:

曹操闻此家食器声,误以为欲杀自己,深夜杀家人而去。

这就不光是残忍了,而且是杯弓蛇影,愚蠢的急性子。

在《三国演义》中,略加润色,说是听见做饭磨刀的声音,就下了手。

作者叙述这段故事时,大概带着恶意,使劲硬是抹上残忍的色彩,于是产生了这样的变形。

去会害怕密告的人家里投宿,本来就很矛盾。

曹操必定也有诗人式的、头脑发热、愤怒无法抑制的时候。例如,攻打陶谦,杀了很多当地人民,这是为报父亲曹崇被杀之仇的一时疯狂行为。如果总是这样嗜好流血,部下早就会反叛了。

兵粮不足时,曹操与管军粮的官商量,将斗做小,渡过眼前难关。不久,军中传言有大将克扣军粮。于是,曹操叫来此官,说:“以你的命,来解决这个难题吧。”斩其首,四处宣扬:“此人以小斗发放粮米,偷盗官米。依律处斩。”以转移部下的不满……

这是《曹瞒传》中的一段故事。

正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曹操的宿敌蜀汉的遗臣,《曹瞒传》的作者也同是曹操的对手吴国的人。曹瞒是曹操的乳名,以乳名为传记题目,不得不说是一种赤裸裸的恶意。

少年时代,曹操品行不善。因此叔父常向其父告状,曹操常受责骂。一次,他与叔父相遇,故意装出癫痫发作的模样。叔父告诉他父亲,父亲吃惊地叫曹操来问,曹操若无其事地回答:“癫痫啊,叔父不喜欢我,有事没事都来告状。”从此以后,父亲再也不相信叔父了……

异于少年人、狡猾表露无余的复仇故事,在《曹瞒传》里面也有。

曹操常说:“有人欲加害于我,我必定先心惊肉跳。”此话传给所有人听,他对侍从命令说:“偷偷带着刀靠近我。我心一惊,就会找你。你沉住气不说话,不用怕,重重有赏。”侍从以为是闹着玩,依言而行,出其不意被斩杀。左右的人都相信曹操事前会心惊肉跳是真的,想造反的人也忌惮三分。

曹操常说:“我睡觉时若有人接近,无意识中会斩杀来人。大家要当心。”一次,曹操装睡,宠臣进来给他盖被子,曹操跳起来斩杀此人。大家都以为曹操睡眠中的无意识拔刀是真的,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接近他的寝室。

这两个故事也见于《世说新语》的《假谲篇》,是曹操预防谋反和暗杀的小伎俩。在两个故事里,曹操都杀了身边的人,更让人觉得他残忍。

6

如果曹操真是这么残忍的人,他周围也就不会聚集人才。

三国中,他周围的人才最多。刘备的蜀汉之所以止步不前,就是因为人才不足。诸葛孔明早死,也正是因为事无巨细都要丞相一个人操心,因此身心疲惫。孔明狷介,并非没有托付他人的胸襟,而是没有足以托付的人。

像曹操这样努力招纳人才的没有第二个了吧。他的《短歌行》有一段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衿”在《诗经》中是指“书生”。“沉吟”即陷入沉思,与表达苦闷的思慕之情的“悠悠我心”,都让人联想到恋爱。

但是,这肯定不是表达同性的爱,而是说为了发现年轻的英才,自己常常花尽心血。

“纵然此人盗嫂,收取贿赂,只要有才能就采用。”曹操常这样说。

曹操曾有个歌喉美妙的歌妓,虽然歌声动听,但性格极坏。曹操想杀她,但又惜才,最后还是无法忍受。于是,选取百名歌妓,让她们同时练习,不久,终于出现了可以与她匹敌的美声,就杀了那个脾气坏的歌妓。这大概是为了宣扬曹操的残忍而编造出来的故事,但却正好显示出曹操是多么地爱才。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短歌行》的结尾。

星影稀疏,明月当空,鸟雀南飞,却绕树几周,是否因为找不到做巢的树枝?

在这里,表达了曹操渴望英才的心情。有没有才华横溢,却不被任用的人?

高山、深水,体现了宽大的包容力。自己想成为有宽大包容力的人,将英才网罗于自己幕下。据说过去,有人来拜访周公,他吐出刚塞进嘴的食物,马上见面,因为拜访者也许是英才。如此渴求人才,天下人心都归附了周公——曹操自己也想像周公这样!

这首诗据说是在赤壁之战之前,横槊而作的。

而且,据说部下刘馥进言说,鹊找不到栖息的树枝,不吉利,曹操当场刺杀了他。

这段故事最不可信。

如此热情、真诚地吟咏招纳人才的愿望的人,在作诗之后,马上发疯似的杀死也许是人才的部下,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最多只是训斥一声而已吧。一定是传言越来越夸张,变成了刺杀。

这是因为,曹操很痛恨迷信。无枝之鸟不吉利,这种迷信,必然会遭到曹操的唾弃。

曹操年轻时成为济南郡十余县的相,也就是他成为政治家之后首先着手处理的是,禁止其他邪教淫祠。

7

讨厌迷信,说明曹操是彻底的合理主义者。诗人和合理主义者,两者并不抵触。

现在,禁止迷信和邪教淫祠,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三世纪初,却是痛下辣手的做法。可以想象正是这种果断决然,令种种“残酷评价”安在了他头上。

曹操是最早给兵书《孙子》作注释的人。在当时的实际战争中,咒术色彩很浓厚,曹操是最早把战术和咒术清楚分开的武将。

战争中的咒术,一直存在到后来。在十九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英国军舰的炮击很准确,清朝认为英军中有灵通的咒术师。为了破咒,收集了当时许多桶形涂漆的妇人的尿器,装在船上,口朝向英军军舰。这是产业革命以后的事,所以很让人不好意思。连三世纪初的曹操,都不承认咒术有什么效果。

咒术不可信,能相信的就只有人的能力。这是极端的人类主义,跟热衷招纳人才紧密相关。

而且,曹操自身有很强的要求否定身份的动机。

他是服侍后汉禁中四代皇帝的宦官曹腾的孙子。曹腾曾成为皇后的侍从“大长秋”,最后被封费亭侯。然而,不论官位多高,宦官还是宦官,一般人都认为他们是有缺陷的残废而加以轻蔑。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说:“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

中国经常说“三世清白”。跨越三世,是指可以进行确实调查,没有人被处以宫刑是“清”的具体内容。仕于宫廷的学者称自己是“清流”,因为同样仕于宫廷,要和宦官区别开来。

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一起乘车,孔子认为不洁,离开卫去了陈。普通人只要听到宦官,也会面露厌恶。

曹操就是这样的宦官的孙子。

作为丧失了生殖功能的男性,宦官有子孙,本身很好笑,他们被允许收养子继承家业。曹操的父亲曹崇,就是宦官曹腾的养子。

曹操是宦官家之子,从幼年时起,大概就不断看到别人轻蔑的白眼,听到侮辱的话语吧。他心里必定累积了对此的抗拒。

据说宦官别无乐趣,唯独热衷于储蓄钱财。像曹腾这样的高级宦官,大概会赚不少钱。很容易想象,这成为参加霸权争夺的曹操的经济后援。

一边轻蔑宦官,一边在其财力面前平身低头、效犬马之劳的“清流之徒”,曹操从小时候就见惯不怪吧,因此其抗拒之心更加强烈。

赤壁决战前,吴国的意见分为要和平还是战争两种。所谓和平,其实是投向曹操。吴国名将周瑜、鲁肃是主战派,张昭等拥护和平论。这时,主战派鲁肃对主君孙权说:

如果投降,请送我回故里临准,家世不错,我或许还能乘牛马带侍从。但你是因武勋上升的新兴贵族,家世并不怎么样。即使投降也不能有我那样的地位。

语带威胁。

可以看出来,光是靠家世这张牌,就能过得很好。

经过王莽篡权后的后汉时代,走向了另一端,特别注重家世。

“真愚蠢。”生于宦官家的曹操,内心大概这么想吧。正因为如此,曹操才信奉才能至上主义。

不过,曹操反抗的能量,似乎并没有放在打破身份制度上,而是放在把自己的家族贵族化上。

这就是一世英豪曹操的不足之处。

8

可以想象,很多对曹操不利的故事,都是有意编造出来的,但到现在并没有证据。只有在孙盛的《魏氏春秋》中露出了尾巴,该书介绍曹操说:“刘备,人杰也,将生忧寡人。”

这是原样照搬了《春秋左氏传》中吴王夫差所说的“勾践将生忧寡人”,很明显,并不是曹操的原话。

以一推十。

在战乱的时代,血腥事件、残忍冷酷的故事,一定堆积如山。似乎曹操这个人物把这些故事当作自己身上的事,一手接下。

这个故事很像曹操做的事。虽然不是他做的,但作为他的事迹很有趣。

这样一想,不管谁是故事真正的主人公,都不知不觉被换成曹操。

曹操多情多恨,感受丰富,神经敏锐,行动力强,这些本身具有的特点,也很容易被安上各种故事。

而且,曹操在世时,听到关于自己的无稽之谈,也完全不当一回事。

这从他的诗人性格中可以想象出来。

在《魏武故事》里,有一则有趣的布告内容,是曹操自己的自白。

布告中说,他年轻时,曾希望成为一郡太守,治理有方,以此扬名。

后来,被召去讨伐黄巾贼,立军功被封为诸侯,只盼望死后自己的墓碑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之后,他的野心渐渐变大,他一开始并没有想到会成为丞相、然后建立新王朝这种大逆不道的事。

这则布告,作为他的告白,应该是真实的吧。

9

曹操在本质上是成功了的机会主义者。

迅速、有效地利用了被给予的机会,能做到这一点,凭的是诗人敏锐的直觉——以最短距离到达目的地、省去不必要的浪费的合理主义(也可以说是效率主义者),以及集中了优秀人才。

对形势的快速反应,来自诗人的敏感,这也被认为是他最大的特长——“机智”,对对手来说则是“奸智”。

在不良青年时代,他和友人袁绍(后来成为对手)去抢新婚的新娘,这是一段很不光彩的故事。一进人家家门,就大呼“小偷”,以转移大家的注意,然后拔刀威胁新娘,达到目的。但离开时,被追兵追赶,袁绍掉进荆棘丛中,也许是扭伤了,动弹不得。这时曹操大叫:“小偷在这里!”

袁绍慌忙拖着伤腿拼命逃跑,两人都逃过一劫……

这个故事就属于“奸智”吧。“机智”的例子是,他似乎喜欢猜谜,有好几个故事。

那是曹操当上丞相后,建起府邸,建造相国门时的故事。当时椽子已经架好,曹操点检后,要在门上题额,写了“活”这个字。主簿杨祖德看见之后,马上把门卸下来。门中有“活”就是“阔”——宽广的意思,暗指太宽了,这是谜底。也许是为了避免门太气派,被怀疑有篡夺之意。

介绍一个效率主义的故事。

刘表有重千斤的大牛,十分得意。这头牛所吃的草和豆是普通牛的十倍,但谈到负重,还不及一头母牛。曹操占领荆州后,得到了这头牛,煮其肉以鼓舞士卒。

由此可以窥见曹操强烈的效率主义的冰山一角。

10

到这里,必须对曹操下一个评断了。

名声不好的曹操,到现在给他平反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近人中,鲁迅最力撑平反说。和秦始皇一样,曹操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

我也不认为曹操是大家所传说的恶人,然而,也不是绝世大英雄。用一句话说,应该是成功了的机会主义者吧。更进一步,带着偏爱来看,可以说是可能开启近代的人物。烧比�鄙�1、攻石山本愿寺的织田信长,酷似曹操,他们都还差一步就开启了近代,但还是未能超越时代。

这正是因为缺乏哲学思想。

嘲笑身份制度的不合理,高举效率主义的大旗,广收人才,只是达成眼前一个又一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对于合理主义而言,应该改变人们的意思,使他们接受合理主义。曹操没有向世人宣布这一大哲学,很可惜。不过,指望他这个忙碌的机会主义者做到这一点,一开始就不可能吧。

小说和戏剧《三国志》中有趣的是,英雄豪杰如浮云般出现,并取代彼此。本来,在抱着“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信念的中国,为什么三国分立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答案是英雄太多了。

我认为,反过来可以说,三国时期没有出现有统一天下器量的、特别杰出的大天才。

二流英雄们争夺天下,因此才好看,曹操是其中的怪胎。他喜欢文学,有点不正经,果断坚决,是个有趣的人物。

如前所述,曹操和织田信长很相像。更有趣的是,曹操还是个诗人。

在中国旧诗论《诗品》中,将诗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曹操被放在“下”里面,评价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我并不认为他的诗才不及被评为“中”的儿子曹丕。不过,这里不是论曹氏父子的诗的地方。

只想加上“悲凉之句”,那要算以“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结尾的、歌咏出征兵士之苦和战乱之可恨的《苦寒行》。

如此深切地歌咏士兵的悲哀的曹操,不可能是惨无人性的恶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