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伯邑考,是从小时候看的神剧—《封神演义》,一个大帅哥,生性纯良,仁爱敦厚,温尔文雅的翩翩公子,只可惜被妲己所谗,被纣王剁成肉酱蒸成羹让周文王姬昌吃了。
这是小说中记载的“伯邑考” ,那在历史上有没有伯邑考这个人了??
《逸周书.世浮解》曾经这样记载了周武王克商后祭祀先辈时的情况:“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第一次出现了“邑考“这个词;查过史书,在史献上首先出现“伯邑考”这个词是司马迁的《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si),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
伯邑考,确实是周文王姬昌的长子。
让我们来仔细解析这个称呼:
伯—在先秦两周时期一般是称呼兄弟排行中的老大(伯..仲叔齐或孟..仲叔齐))。。。例如伯夷,伯颜等等
邑—按照辞海的解释: 城镇,国都,京城,有专家认为这个字代表了他的世子的名位;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官职;考虑到他是周文王的长子,余认为这可能是周文王让他的继承人在基层历练,所以让他在邑这个地方做地方官吧。前秦两周期间都是分封制, 可以认为是他的的封地吧。
考—其单名为“考”, 姓“姬”
用通俗的话来介绍文王长子就是:
在下姓姬名考,在家兄弟里排行老大,担任都城邑这个官职,所以大家都叫我“伯邑考“
好了,在介绍一个人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知道他的生卒年月的,那伯邑考是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去世的呢?
很有意思的是, 在正史中, 伯邑考的生卒不详的……夏商两周时期, 由于史料的佚失,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都不是很清楚的。 以《史记》为例,在描述前秦两周的历史中,也大多并没有列出明确的时间年份的, 而是用“明年,或者后”等语焉不详的词汇在描述历史事件.我们试图用历史上的只言片语去看看能不能推断出伯邑考的生卒年月。。。
首先,我们去看看历史上伯邑考的亲生父母和同母弟的生辰记载。
在《礼记文王世子》中是这样写到: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结合《史记,周本纪》和《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年表》,周文王是公元前1056 年逝世的,据此,周文王应该是在公元前1152左右出生的。同时在《大戴礼》中明确记载:“文王十三而生伯邑考, 十五生武王“
古人有早婚的习俗,所以, 应该是文王13岁的时候就生了伯邑考, 15岁的时候有了武王。
当周文王1056年去世的时候,如果伯邑考还活着,他应该有81岁了;而武王应该是79 岁了, 据《史记》记载,他于周文王去世后十年讨伐商纣,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史称“武王伐纣”—-并在伐纣完成4年后去世。
到这里也许大家会说 ,这没有什么啊?
别忘了, 在同一本《史记.管蔡世家》中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最小的两个弟弟因为年少在武王伐纣成功后没有得到封赏“……康叔封、厓季载皆少,未得封”
同母弟10人, 年长的有80多岁,年轻的还未成年…..,这个信息量有点大的,也是不令人可信的。
另外, 说回武王完成伐纣去世的时候, 按照史书记载已经93岁了, 但同时《史记》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也就是说武王去世的时候, 成王还没有成年, 是周公旦摄政7年后才返政给成王的…..93岁去世, 太子还没有成年,且还有一个更小的儿子“虞”—历史上分封在晋的…… 实在不合乎情理的
南宋罗泌在《路史•发挥》卷四、金履祥在《通鉴前编》卷六中都引《竹书纪年》说:“武王年五十四“
现代学者顾颉刚在《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中认为可以和《逸周书•度邑》相证。该篇记述武王在克殷以后,曾经对周公说过这样的话:“发(武王名)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不久武王便去世了。“六十年”是举其成数而言,从武王还未出生到克殷以后,其间约经过60年,那么武王死时很可能是“五十多岁”,正与《路史》引《竹书纪年》“武王年五十四”相吻合。而且武王去世时成王未成年也可是有可能的。
我去查过《古本竹书纪年》,发现是这样记载的:冬十有二月,(武)王涉,年九十四….. 此处“九”应该是“五”之误。
按照这样推算, 拿周武王应该出生约公元前1097年的…… 且记下这个推论,让我们来看看武王的父母,也就是周伯夫妇。
前文已经提及,周伯姬昌的正妃是太姒….. 通常认为:太姒,姒姓,来自于有莘族,有莘是夏朝王族的后裔。史书对其赞誉有加,被尊称为“文母“
《诗经 · 大雅 · 大明》对于文王和太姒的结合是这样描述的: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划重点了,看到没有, 文王娶的是大邦之子……且“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问题就来了, 夏朝已经被商灭亡了, 怎么说是”大邦有子“ ?
在商周时期,周自称为“小邦周“,对应的 商就成为”大邦商“或者”大邑商“–《殷虚叔契续篇》也是这样写的:王今入大邑商。
话说两头,把时间往后快进到周伯被纣王囚禁在羑里的那时候,中国世上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中的的《周易》据说就是那时候被文王总结出来的卜辞–史书上有“文王拘而推周易“之说的。
《周易泰卦》:帝乙归妹,以祉元吉。顾颉刚就认为:帝乙是帝辛(商纣王)之父,帝乙归妹说的就是帝乙把女儿嫁给西伯姬昌的事。对此说法史学界沸沸扬扬,但余认为此可信度比较高,在于:
第一:前文也说过, 武王10兄弟,在伐商成功后分封时,年长的已经80多岁,“康叔封、厓季载皆少,未得封”,同母兄弟年纪相差这么大,太姒的年龄应该是存疑的
第二:按照《古本竹书纪年》说,姬昌是季历的最小的儿子, 是在其父亲季历被商文丁害死之后才继承伯位的,推算其继位的时间是约公元前1100. 其实是在商太丁帝乙时代,在那时商朝的国力渐下,而周在季历的带领下国力强盛, 四处征伐,成为所有商诸侯国中最强一个。这也遭来商文丁的记恨而害死了季历。帝乙继位后为了笼络姬昌,将其妹嫁给了姬昌的.且基于当时商的宗主国,商女嫁过去后做正妃也符合情理的。
或许这是一对老夫少妻的组合,如果按照史书周文王是公元前1152年出生的, 至少周文王在迎娶太姒的时候已经过了知命之年的……
然而按照《诗经 · 大雅 · 大明》云:”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成语“天作之合” 就是来源于此…..
看起来这是一个郎才女貌,羡煞旁人的一对璧人啊…..
怎么也看不出姬昌结婚的时候已经有52岁了—前文已说,按照一般史书的记载周文王出生于公元前1152.。
粗略的查了查历史文献, 先秦两周上古时期有文献记载的长寿人员有:
彭祖活了800岁。。。
周文王97岁
周武王93岁
姜太公165岁
……
难以想象在古代科技不昌明的条件下,会有如此多的人长寿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存疑,存疑,存疑!
同时上文也说到,《大戴礼》中明确记载:“文王十三而生伯邑考, 十五生武王“
那么会不会姬昌继位的时候只有12-13 岁了?如果这样,才当的起天作之和的美誉…..
历史文献的缺失以及记载的前后矛盾让我们在探究的时候捉襟见肘,一筹莫展……只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了:
约公元前1100年: 商周联姻….其实姬昌12-13 岁
约公元前1099-1098:伯邑考出生
约公元前1097-1096年:武王发出生
…….
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两种论证殊途同归,都可以验证出武王大约生于公元前1097年, 那做为他的哥哥-伯邑考,大概就出生在约公元前1099年。
姑且就这样推算出伯邑考的出生日期,下一个问题是那他又是什么时候离开人世的呢?
最普众,最戏剧化的故事就是伯邑考为了救被囚禁起来的周文王,被商纣王剁成肉酱的……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道家黄老著作《太公金匮》里,这样记录:“文王问太公曰:「天下失道,忠谏者死。予子伯邑考为王仆玉,无故烹之;囚予于羑里以其羹歠(音啜,饮也)予”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周文王有一天问姜太公:现在商王已经没有天理,忠诚且敢直言的已经被处死了, 我的儿子是商王的“仆玉”,被商王毫无道理的用“烹” 这个刑法; 将我囚禁在羑里并且把他做成羹让我吃….
而《史记.管蔡世家》记载:” 伯邑考既已前卒矣”,也就是说伯邑考在伐商之前就已经去世了
所以余也认为伯邑考是在姬昌被关在羑里的时候被害的, 按照《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
二十九年,释西伯。
此处年份应该是纣王继位的时间的。
结合到《夏商周断代工程简表》, 伯邑考如果是在这段时间被害的。换成公历,应该是在公元前1069-1063 年 ….
也就是说伯邑考应该是享年30-36岁就被纣王给害死了。
说到这里,“姬考” 同学的生卒年月已经大致出来了。那下一个需要探究的就是,他在姬氏家族中的地位是怎么样了?
首先,大部分的正史都记载了周文王因为姬发贤明,才立发为世子的,《史记 管蔡世家》是这么记载的: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貌似大多数的学者都认同这个观点
但在前文,我已经引用了《逸周书,世浮解》中记载了周武王克商后祭祀先辈时的情况:“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在祭祀的时候, 武王是把伯邑考和文王及他们的祖辈是放在一起祭祀的。。如果真是因为姬发贤而弃伯邑考,那为什么武王在祭祀的时候有会把伯邑考和姬昌以及他们的先辈放在一起祭祀了?信号是很明确,那就是武王是在伯邑考被害后才为周世子的,也就是说, 作为姬昌长子的伯邑考是被封为过世子的……。
那他有没有结过婚了?
在所有的史书商包括正史和野史, 都没有找到伯邑考是否有正妻的记录。看起来我们又要走迂回路线了。
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武王的正妃。史书上称其为“邑姜“ ,”姜“是她的姓,正史上已经明确记载。
让我们先阐述一下西周时期姓氏制度。周代,姓氏制度为贵族阶层所专擅,是身份高贵的象征性符号。男称氏,用来表明家庭出身与社会地位;女称姓,用来区别婚姻,二者不可混淆。
在西周时期,女性贵族的称谓可以分两种:自称和他称,但不管是哪种称谓,,“父家族姓和夫家氏名”是称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仔细分析“邑姜”这个称呼,前文已经说过, 姜是她的姓,如果是父家族姓,说明她是来自于邑的姜姓,但史书上已经有明确的记录,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且姜太公从来没有封到过邑;那我们就只能理解“邑姜”这个称呼是“夫家氏名” 的;也就是说从字面理解就是来自于姜姓的女子嫁于邑……嫁到了邑这个地方?!
前文已经说过, 伯邑考有可能是被封于“邑”的,难道邑姜是伯邑考的未亡人?!周武王娶的是伯邑考的未亡人?!OMG 的, 对于这个猜测我有点小激动的。
这可能吗?答案当然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熟悉的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作为周文王最重要得臣子, 政治盟友,姜太公对于周朝推翻商朝的贡献是毋庸置疑得。史上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的评语。完全可以想象周姜两家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加强政治联盟以达到推翻商朝的目的。
周世子和姜太公的女儿的结合将是这种牢不可破的政治联盟的象征。
可惜的是,姬昌的大儿子-姬考在姬昌被囚于羑里的时候被帝辛(纣王)给杀害了。为了持续这种牢不可破的联盟,继任的世子姬发就迎娶了考的遗孀仍为正妃的。
现在“伯邑考”已经有了一个正妻。让我们找找看伯邑考有没有后代吧。。
《史记 管蔡世家》明确的记载:伯邑考,其後不知所封。在另外一方面,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来看,伯邑考没有后代的可能性较高。 大家王国维先生在其名文《殷周制度论》中,有如下一段著名的表述: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立子立嫡之制,又可以叫嫡长子继承制 ,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就是说如果伯邑考有后的话,他的爵位或者财产就应该是由他的儿子继承的。也就轮不上武王姬发了。
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就是文王考虑到伯邑考的后代尚且年幼,需要一个较为年长的世子才立武王姬发的。
又是《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同母弟,共十人,除了最小的康叔封、厓季载在武王伐纣的时候“皆少”,其余都有分封。及成王时期,管叔和蔡叔联合殷商的后裔武庚叛乱,管叔被杀,蔡叔被放逐,“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封季载於厓”,另“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於是周公言於成王,复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
连叛乱的蔡叔度的后代都恢复了封号,如果伯邑考有后的话,难道不会分封吗?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周朝通过分封制度能迅速的巩固统治,同时也利于控制管理庞大的国土的。
终于说完了,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伯邑考:姬姓,名考,周文王姬昌长子,生于约公元前1099年,死于约公元前1069至1060年间。
周文王期间第一代世子,正妻邑姜….正妻父姜子牙。其在伯邑考遇害后嫁给了候位世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生下了成王诵和晋公虞。而伯邑考大概率上并没有留下后代。
参考书籍:
《逸周书》:旧说其由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为“周书”逸片,故得名。主要记载从周文王到周景王年间的事情。大多数篇章是出自战国人,部分经过汉代人的删剪。
《史记.周本纪》+《史记.管蔡世家》:西汉司马迁所著纪传体史学巨著。
《礼记文王世子》:成书于汉代, 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主要写前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重要的资料。
《古本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竹书纪年》。该书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主要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诗经 · 大雅 · 大明》: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大戴礼》:大戴礼又叫大戴礼记,是西汉中期戴德编著的礼制著作,现代学者经过深入研究,认为是成书时间在东汉中期, 是大戴后学为传习《士礼》而编订参考资料。
《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
《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年表》: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