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女儿深爱有妇之夫 为其生两子后遭父拆散

作为一位伟人,孙中山的许多故事甚至只言片语都为国人所熟悉,然而,他有着怎样的家庭生活?作为一位父亲,他在子女眼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随着“静谧人生——粤港澳藏孙中山次女孙婉戴恩赛伉俪文物联展”在深圳博物馆展出,孙中山爱女孙婉的生平故事进入大众视野。

孙中山女儿深爱有妇之夫 为其生两子后遭父拆散

孙中山爱女孙婉

  作为一位伟人,孙中山的许多故事甚至只言片语都为国人所熟悉,然而,他有着怎样的家庭生活?作为一位父亲,他在子女眼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随着“静谧人生——粤港澳藏孙中山次女孙婉戴恩赛伉俪文物联展”在深圳博物馆展出,孙中山爱女孙婉的生平故事进入大众视野。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首任馆长孙霄更是在展览开幕之际,进行了一场题为“孙中山女儿孙婉的悲喜人生”的公益讲座,将孙中山最钟爱的女儿孙婉饱尝“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荣辱”的一生展现在我们面前。

  孙婉,是孙中山与元配夫人卢慕贞所生的第二个女儿。在孙婉的眼里,孙中山是一个慈爱的父亲,然而却也令她一生都有着难以释怀的埋怨。

  父女同月同日生日

  1895年10月,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一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辗转回到檀香山与家人团聚。据史料记载,这是孙中山与家人相聚时间相对较长的一次,一方面,此时的孙中山正为清迁追赶而四处避难,另一方面,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孙中山需要时间总结经验教训,为革命筹措资金,进行各项准备。

  孙婉的生命就悄悄孕育在这段日子里。次年,孙中山再度前往英国为革命奔走时,还不知道有她的存在。而孙中山刚到达伦敦后,就被诱入清政府驻英国伦敦公馆并遭到囚禁。1896年11月12日,孙婉出生了,而这一天,恰好也是孙中山的生日。于是,小生命的降生被全家人视为一个命运恩赐的吉兆,能够为危难中的孙中山带来命运的转机。

  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孙中山也刚在伦敦脱险。听到女儿出生的消息,孙中山兴奋不已。

  孙婉是孙中山最小的孩子,而在姐姐孙�圆∈藕螅�孙婉更成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家人对她更为珍视和关爱。

  童年时父亲只是一个影子

  孙婉漂泊无定的整个童年,正处在孙中山革命道路最为艰难的阶段,因此她极少见到父亲。在他们心目中,父亲是十分了不起的,但同时又是很陌生的。

  孙婉出生后,一直跟着母亲,住在檀香山伯父孙眉家里,全家人的生活都要依靠孙眉经营农场来维持。这一住就是12年。

  1901年,孙中山曾经回到檀香山与家人团聚,当时,孙婉只有5岁。这是孙婉第一次看到父亲,欢喜异常,她自然不明白这是父亲起义失败后的再次流亡。

  再次与父亲见面,却是再次时隔五年之久。学界认为,孙中山在为革命四处奔走的年代,先后回到檀香山6次,体现出孙中山在繁忙的革命活动中,对孩子和家庭还是牵挂于心的,只是在家庭、亲情和民族国家大义之间,他不能没有取舍。

  1910年12月20日,孙中山的流亡途中给两个女儿写信,信中向孩子们索要照片,以慰思念之苦,流露出自己对孩子、妻子和家庭的牵挂之情。

  留学美国遭遇致命爱情

  1912年2月13日,面对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作为笼络人心的手段之一,袁世凯准予孙科按“勋人子弟”待遇,享受官费一万美金赴美留学,一同去美国留学的还有孙婉。

  那一年孙婉刚刚16岁。很快就陷入了与王伯秋的恋爱中并结婚,20岁时就生下了她与王伯秋的第一个孩子。

  王伯秋,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参加了同盟会。他与孙婉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留学生滑冰活动中相识。然而,当时的王伯秋却在国内已有家室。1915年,孙婉披上雪白的婚纱,如愿以偿地与王伯秋走进教堂。

  对孙婉在美国与王伯秋结婚,孙中山开始并不知道,在他眼中,王伯秋胸怀理想、值得信赖。然而,当孙中山知道王伯秋已有家室的隐情后,他对王伯秋信赖的底线被冲毁了。孙中山坚决反对中国封建社会遗留的一夫多妻制,不同意女儿去做别人的小妾。孙中山在给女儿的信中要求,“婉儿应该好好反省……速速回国,把事情办理妥当。”

  在孙中山的坚持下,王伯秋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孙婉。后来,在哥哥孙科的安排下,孙婉嫁给了在广州军政府工作的戴恩赛博士。直到1969年,73岁高龄的孙婉在和女儿聊天时,谈到当年被迫离开王伯秋时仍然说“我对你外祖父有意见。”流露出她对那段初恋的留恋之情。

  1979年6月10日,孙中山最为钟爱的女儿孙婉,在澳门镜湖医院平静地辞世,享年83岁,在阅尽人生沧桑、历尽人世荣辱之后,飘然而去……

  孙中山之子晚年流亡生涯

孙中山女儿深爱有妇之夫 为其生两子后遭父拆散

  父子合照

  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已陷入崩溃前的一片混乱,孙科于3月辞去行政院院长职务后,由广州移居香港。

  孙科在香港居留期间,对时局深感“悲观”,对政治及一切事务均表倦怠。1950年秋,孙科偕夫人赴法国,暂住老友、前驻苏大使傅秉常在巴黎郊外的别墅,开始了他流亡海外的岁月,是年孙科60岁。

  1952年,孙科夫妇来到美国,那时无任何固定收入的孙科夫妇与次子治强一家共同生活,依靠子女的小额接济,省吃俭用,一切自己动手。

  1965年,孙科已经75岁高龄,在他流亡16年间,蒋介石政权没有对他表示任何关心和重视。他在美生活有诸多不便,渐生归台之意。而台湾方面,自60年代初始,孙科的某些故旧也为孙科赴台多方积极活动。

  1964年由台湾出资,在美组织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并推举孙科任董事长,孙科前往华盛顿参加年会。从此,孙科与台湾官方机构重新建起了联系。1965年10月29日,孙科搭机从美返台,在台北松山机场受到蒋经国及2000余人的热诚欢迎,场面之盛大令孙科潸然泪下。

孙中山女儿深爱有妇之夫 为其生两子后遭父拆散

  孙科

  孙科抵达台湾次日,在蒋经国的陪同下,前往高雄蒋介石官邸拜谒。自1949年广州分手,16年后他们在台湾相逢,彼此相见甚欢。蒋介石设午宴招待孙科,还将自己曾住过的阳明山第一宾馆交给孙科及其家属居住,孙科在台一直居住于此。

  孙科承蒙蒋介石以礼相邀,便积极投桃报李。一周后,台北举行“华侨救国总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开幕典礼上,孙科发表了返台后第一次公开演讲,明确表示全力拥护蒋介石。

  1965年12月20日,蒋介石正式聘孙科为“总统府资政”,1966年9月1日,蒋介石又正式提名孙科为“考试院院长”,从此孙科又名列台湾“党国要人”之列。

  在台湾,孙科的主要活动是主持和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他们在全台湾普遍设立了“文化复兴运动”机构,并在总会下设各种专门委员会,台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单位也随即整理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华古籍,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孙科另一项活动是督促、协调台湾文官考试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在他担任“考试院院长”期间,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公务人员考试、任用、俸给、考绩等法令及施行细则。

  1973年3月,孙科最后一次参加公开活动,为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及台湾植树节,孙科亲到台北中山公园,手植一株连翘树,此后即闭门静养。8月26日清晨,突感胸痛,呼吸困难,经医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脏衰竭,至9月13日,病逝于台北荣民总院,享年83岁。

  1945 孙科被“劫持”回重庆始末

  在台北“国史馆”收藏的蒋介石档案中,有蒋介石命亲信根据自己日记编定的事略稿本。1945年的蒋介石事略稿本中,记录了孙中山之子孙科在抗战胜利后私自前往南京,后被蒋介石派人强行弄回重庆的一段隐情。这其中,既有孙科、蒋介石对中共问题的政见之争,又掺杂了孙科不满二太太蓝妮被扣押的私人恩怨。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打败日本关东军。国民政府派军队前往东北,并设立行营,要从苏军手中接收东北政权,而中国共产党也调遣部队在东北建立根据地。东北问题、中苏关系、中共问题等,都成为时局焦点所在,对苏政策变得更为重要。

  身为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的孙科,在国民党内一向以自由派、民主派的形象著称,他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中共问题,以便争取苏联在东北问题上与国民政府合作。孙科公开呼吁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反对打内战,引起蒋介石的强烈不满。

  1945年11月,孙科在未得到批准的情况下离开重庆,前往南京,并欲往上海。鉴于之前在一些问题上孙科与蒋之间政见不合,对此已经出现谣言,说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内部出现分裂。因此,绝对不能让孙科赴沪,以免引起误会。因此在11月12日,蒋介石特地派遣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吴铁城乘专机赶赴南京,力劝孙科返回重庆。

  1945 孙科被“劫持”回重庆始末

  孙科表示,对中共问题,他素来主张以政治解决,不应用兵。现在军人方面已摩拳擦掌,准备以军事解决,他即使马上回去参加会商,也无济于事。所以他决定先赶赴上海,四五日后即回重庆。

  当晚,南京宪兵司令张镇和军统局局长戴笠发电报给蒋介石,汇报了吴、孙谈话的情况。收到电报后,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气得大骂孙科:“俄共对本党如此侮蔑逼迫之中,而孙科反噬我军人剿匪之非,是殊为总理家族忧悲也。”

  蒋介石担心吴铁城劝说无效,又特意手书一封信,让吴铁城带给当年孙中山先生的侍从武官刘季生,希望刘季生能劝动孙科。没想到,孙科不为所动。吴铁城只好亲自出马,再访孙科。

  孙科擅离重庆前往南京之时,正是东北问题最令蒋介石头痛的时候。当时,由于苏军的阻碍,国民党的接收军队无法在东北登陆,国民政府的东北行营也很难进行接收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南京来电报告“孙科已被俄共诱惑,将往东北组织伪政府矣,彼对人明言,两周后俄在东北必有所表示”,蒋介石难免会怀疑和担忧,相信这一切都有可能。

  见孙科去意已决,吴铁城认为再无法劝告,于是主张于15日上午12时左右,包下一班中央航空公司的飞机,事先与机长约定好,待孙科上飞机后,即直接飞回重庆。但表面上仍准许孙科购买15日飞往上海的机票6张,并由吴铁城陪同他赴沪,等到起飞之后,再由吴铁城告诉孙科,这架飞机是直飞重庆的,一切责任由吴铁城个人肩负。

  办法报告给蒋介石,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只在上面批了一个字:“存”,实际上是默许了南京方面的计划。

  在蒋介石看来,当时“俄共夹攻,各方反动分子蠢动思逞”,孙科潜行是非常危险的,“如其果到上海,则东北对俄与华北共匪之形势”,就不易改变了,“甚至第二伪满傀儡之出现,即在最近之将来”。蒋介石担心孙科跑到上海后再到东北,组织亲共亲苏的政府,于是他下令给手下,无论如何要把孙科给“请”回重庆。

  15日下午,吴铁城来向蒋介石报告,孙科已回到重庆,但是他“不平、不愿、不服”。孙科擅离重庆,除了与蒋介石政见不同这一原因外,还因为不满于他的二夫人蓝妮被捕却不允许他交保一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蓝妮与孙科前往重庆。1940年,蓝妮为照顾女儿独返上海。在上海交际圈里,蓝妮广泛地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交往,也曾和大汉奸陈公博、周佛海等人过从甚密。大概因为这个缘故,抗战胜利后,蓝妮被当成汉奸抓了起来。心爱的二夫人被捕,孙科要求保释却不被允许,只能亲自前去解救。

  孙科既已被带回重庆,蒋介石决定在蓝妮交保一事上有所让步。16日上午,蒋介石召见吴铁城,嘱咐他转告孙科,蓝妮可以保释,但不能让她留在上海,以免 “丧失公私威信”;如果把她押来重庆交保释放,那么孙科今后“不得再与其同居”。孙科潜行一事,最后就以这样的处理方式而告终。

  早期日记里的蒋介石:见艳心动 孙科是”阿斗”(图)

  蒋介石在早期日记中写了很多个人隐私,那时的蒋介石一方面在上海十里洋场过着浮浪子弟的生活,逛妓院等经历在日记里也有所记载。另一方面作为信仰宋明理学的道学家,他又不停地反省、自责,比如日记里曾有“见艳心动,记过一次”的记载。另外,蒋在日记里骂了好多人,包括胡汉民、戴季陶、孔祥熙等外界认为他最亲密的人,比如称孙科为“阿斗”、“总理的不肖子孙”,说他误党误国,“蒋在日记里写,把孙科叫来,大骂,骂得他低头,哑口无言”,“显然,写下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杨天石说。

  “但他很清楚,自己的日记将来会被作为历史文献保留下来,作为后人的研究资料,所以他把自己讲得好一点、美一点,慷慨激昂一点,这也是有的。比如孙中山去世时,他在日记里写:我很痛苦,这是国家的重大损失,‘还不如我去死呢’,当然他对孙中山是有感情的,但这种话有些过于表演性,就要打上问号。”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当时蒋本人9日离开上海躲到南京,把具体事情交给白崇禧他们,怎么策划、怎么交代给白崇禧,他都没有记载。这种地方他知道,不能给历史留下什么东西,所以很可能有意识地不写”。

  大历史有大历史的脉络,而蒋介石日记则可以深入历史细微处,看到那些大历史背后的枝蔓。杨天石说,比如在首批开放的日记中,有不少蒋介石与张学良的关系记载,“从他的日记里一天天看下去,可以看到蒋、张的关系已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有一天蒋介石与张学良谈话,蒋后来在日记里写:我告诉他,我死后,人事如何如何安排,我不知道张学良听明白了没有。这实际上是暗示要张学良做他的接班人,把领导权交给他”。

  早期日记里的蒋介石:见艳心动 孙科是”阿斗”

  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中,外界最关心的自然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关系。“说他们是政治婚姻,我不赞同这个观点。蒋、宋的婚姻是建立在恋爱基础上的,蒋对宋一见倾心。”杨天石说,从蒋的日记可以看出,他加入基督教有一个过程。“他们结婚时,倪桂珍希望他加入基督教,他回答说:我对基督教没有研究,我要先研究再说。蒋介石订婚后,到日本见倪桂珍,蒋写:‘岳母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看,让我很不好意思。’这个老太太显然对这个女婿还是喜欢的。有一次倪桂珍重病,蒋自我反省,说我的岳母这么疼我,我却没有加入,这时他对基督教已下了一定功夫了,有一定好感。另外,孙中山也是基督教徒,诸多因素最终导致蒋介石加入基督教。”“把蒋介石加入基督教仅仅理解为是为了婚姻,这样的理解有些过于狭隘。”

  杨天石说,虽然蒋介石日记里对他和宋美龄的记述比较简略,但大体也可以理出他们感情关系的脉络。“‘九一八’之后,蒋介石内外交困,处境艰难。他准备北上,跟日本人拼一场。但他又很清楚,打不过日本,所以临行前他立了遗嘱。宋美龄也表示愿意一起与他北上。蒋介石说:牺牲是我男儿的责任,跟你有什么关系?反对她北上。宋美龄觉得蒋介石看不起她,一怒之下回了上海。第二天,宋美龄又回来了,说:我丈夫正处在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不应该离开他,而应该与他共生死。这个情节很生动。作家可以虚构这样的细节,但如果没有蒋介石自己在日记里写的这些话,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想象不出来。”

  1930年中原大战,蒋介石需要很多战争经费,而宋子文不批,急坏了宋美龄。她对宋子文说:战事到了最紧急时,你不给他钱,他一定要失败;我知道介石的脾气,如果失败他一定要自杀,如果他自杀我也跟着死。她把自己的房产和珠宝抵给宋子文,宋子文很感动,很快筹到了钱。“这都是历史很好的细节”,杨天石说,从中可以看出宋美龄与蒋介石之间的确有真情实感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