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风光无限的间谍007原型究竟是谁?

007为什么能在银幕如此走红呢?到底有没有007这个人呢?如果有的话,他是谁?46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答案,到底谁是真正的007?

谁是真正的007

银幕上风光无限的间谍007原型究竟是谁

谁是真正的007?

007为什么能在银幕如此走红呢?到底有没有007这个人呢?如果有的话,他是谁?46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答案,到底谁是真正的007?

一部开拍于1962年的电影,46年时间里一共拍了22部系列。全世界共有超过20亿人次的观众看过007,也就是说地球上每3人就有1个看过007电影!它创造了总共将近50亿美元的票房。007,一个全世界几十年来最著名的间谍,一个走在大街上谁都能认出的间谍,一个他的性格被人所了解,他的行为被人所熟悉,总之,一个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间谍。

007为什么能在银幕如此走红呢?到底有没有007这个人呢?如果有的话,他是谁?46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答案,到底谁是真正的007?

伊恩·兰卡斯特·弗莱明,二战时在英国海军情报处工作。曾搞到最完整的西西里岛防御工事和雷区分布图,为盟军攻占西西里岛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人说,他就是007。

在找到真正的007之前,让我们来看看是谁创造了007在英国国家档案馆的纪录。解密档案中,对伊恩?弗莱明有这样的描述:仪表堂堂,智力超群,和同事相处融洽,讨人喜欢。最喜欢射击和散步,讨厌房间里有鲜花,喜欢鱼子酱和不甜的马提尼酒。他的这些爱好不禁让人想起电影中007的种种特质。

电影中的007詹姆士·邦德像他一样也讨厌房间里的鲜花,也喜欢鱼子酱和不甜的马提尼。其实,伊恩·弗莱明在英国间谍机关的冒险生涯远比邦德的要精彩得多。事实上,间谍人物007正是出自于他的笔下。

就在一个偏僻的热带小岛上,弗莱明从情报机关退休后就开始了对007的创造。在熟悉的生活中,无数的间谍朋友在他的笔下回到了他的身边。他一共写下了14部007间谍故事。可故事写到快要脱稿的时候,主角的名字还定不下来。一天弗莱明盯着打字机冥思苦想发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桌上一本他最喜欢的书。书的作者名叫詹姆斯·邦德。从此 007便有了自己的名字。邦德,詹姆斯·邦德。

我们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因此出了名,反正用他名字的人后来成了最著名的间谍。我们来看看弗莱明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的一段录音资料,看看他心目中的詹姆斯·邦德是什么样。

除了对邦德性格的定位之外,对他的外形弗莱明是这样设计的:

姓名:詹姆斯·邦德

国籍:英国

编号:007

身高:183厘米

体重:76公斤

眼睛:蓝色

头发:黑色

身体特征:右脸颊、左肩、右臂有疤痕,肤色较黑

特长:射击、飞刀、搏击、滑雪

语言:精通法语、德语、俄语,对其他语言也很有天赋。

1952年1月弗莱明写出了邦德惊险小说中的第一部《豪华赌场》,54年后的2006年,这部小说被拍成了007系列电影中的第21部《皇家赌场》。那么,弗莱明笔下的007和弗莱明众多的间谍朋友们中间的哪一个最为相似呢?

在完成两次暗杀任务之后,詹姆斯·邦德获得了杀人执照,英国军情六处007号间谍正式诞生。而他的第一次任务,就是监视一名恐怖分子。身为军情六处第一赌博高手的007被派前往赌场执行任务。并不完全信任邦德的上司M,安排了一个漂亮迷人的女特工监管交给007的赌金,这让邦德很是不爽。但当两人出生入死多次躲过致命袭击之后,他们渐渐互相吸引,邦德甚至为她萌生了退隐江湖的念头。然而,致命危险接踵而来,而这一切仅仅是改变邦德一生的开始。

22部007系列电影的轰动带动了很多的相关产业和附属产品,也成就了一本书的畅销。

“1941年,皇宫饭店。我身上带着德国间谍机构给我的8万美元美国之行的行动资金。我打算把这笔钱交给英国情报机关军情六处。我把那8万美元带在身上而不存在饭店里是不愿引起别人的注意。但下楼时我仍然发现不管是喝咖啡,还是吃饭,总有个男人跟着我……”

达斯科·波波夫,回忆录《间谍与反间谍》的作者。显然,在写这本书之前他也是个间谍。在本书这个章节,他详细描述了他是如何为了反跟踪溜进赌场拿公款豪赌,而当他压下五万美元赌注的时候,那个跟踪他的人是如何脸色变得铁青,对他怒目相向的。而当他最终收回赌注时那个人又是如何笑容满面的。

波波夫在书中提到的那个神秘的男人究竟是谁呢?为什么两本出自两个不同间谍之手的书对同一个场景的回忆和描述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呢?显然,这两个写书的间谍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伊恩·弗莱明,007系列小说的作者。1929至1933年间,任路透社驻莫斯科记者,二战爆发后,他成了英国海军情报处处长的私人秘书,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创作詹姆斯·邦德这个形象奠定了基础。

1940年到1944年,这两人都曾为英国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工作,两个爱写书的间谍原来是同事。而且彼此相互了解。

波波夫在自传中写道,“我和弗莱明确实在里斯本相遇,在我准备去美国前的几个星期中,他成天跟在我后面,也许他把那天晚上赌场里发生的事情发展成了邦德的冒险故事。”而这也应该就是邦德和小说原型波波夫之间最接近的写照了。

弗莱明在创作之初对邦德的定位就非常肯定。他说,为是想做邦德想做的,我当然知道他的胃口了。但是,看过007小说的波波夫在自传中却是这样描述他和邦德的关系的。

“有人告诉我,伊恩·弗莱明说他小说中詹姆斯·邦德这个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是按照我这个典型和我的经历写成的。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邦德,恐怕在间谍舞台上他难以生存48个小时。”

电影、小说和现实的区别,有时候是残酷的。如果一个真正的间谍话,在间谍舞台上,007詹姆斯?邦德绝对活不过48小时,那么像波波夫这样一个货真价实的间谍又是靠的什么活过一个又一个48小时的呢?

在007的每一部电影中,詹姆斯·邦德绝对是片中的焦点。邦德是位非常成功的间谍,也是人人都想要成为的英雄似的人物。但在真实世界的间谍活动里,邦德将会非常的失败。因为他所展示的一切都招摇过市、引人注目,这一切正好和有效率的间谍背道而驰。世界上最有效率的间谍只窃取机密,他们不希望引人注意。

那么,芸芸众生的普通人是否也具有成为间谍的特质呢?究竟哪些人适合当间谍呢?有以下几种:

一、军人,军事行动为招募情报人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移民,并在其国籍所在地要害部门工作过,比如:军营,国营企业;

三、大学生:尤其以新闻系最佳。学生毕业以后一般都能进入新闻部门或外交领域从事记者工作,而记者便于收集情报;

四、特殊才能拥有者:比如:盗窃高手,当然,是没有重大案底的;

五、高官子弟:军警世家或高干子弟。这些人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低调地在国家机关的要害部门工作,比如,国家安全部门、军事机关等等。

007的创作者伊恩·弗莱明曾经在路透社当过记者,而波波夫则是一个南斯拉夫的富家子弟,属于人脉关系极广的那种类型。显然,这两个人都具有明显的间谍特质。如果说伊恩·弗莱明以波波夫为原形创造了007系列,而波波夫又几乎全盘否定了007的真实性。那么这个007原形波波夫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呢?他是如何成为间谍的呢?真正的间谍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1940年,年仅28岁的波波夫是当地一个名声不错的律师。2月7日晚上,波波夫正在他南斯拉夫家里过祝圣节,这是一年中最为欢乐的时刻。从12月24日到现在,波波夫奢华的家里每晚都有宴请和化妆舞会。突然,达斯科?波波夫接到从德国柏林发来的一份电报,上面写道:“急需见你,建议2月8日在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大饭店见面。你的挚友约翰尼?杰伯逊。”收到约翰尼的电报,沉醉在美酒佳人中的波波夫毫不迟疑,连夜收拾行装,踏上了去贝尔格莱德的旅途。

约翰尼·杰伯逊,是波波夫在德国南部弗赖堡上大学的时候最好的朋友。两人都把对方看作自己最亲密的生死之交。因此,接到那份电报,波波夫毫不犹豫就上路了。一路上,他心里在琢磨,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消息的约翰尼突然约见他到底有什么急事儿。

2月8日,波波夫见到约翰尼。约翰尼看上去忧心忡忡,不停地喝酒,抽烟。他跟波波夫说到他的担忧:希特勒正在把德国人培养成傻子,在那些狼犬间谍帮助下,他很可能会吞并全世界。隔了一会儿,他对波波夫说到他需要帮助。因为德国有5条船被封锁在特里斯特,其中一条是约翰尼的。约翰尼已设法搞到许可证,想把它卖给某个中立国家。

约翰尼知道,要办成这件棘手的事必须利用波波夫有利的社会关系,也许波波夫真能帮他做成这件事。

波波夫几乎没有怎么犹豫就答应了好友的请求,并且觉得此举深合自己的心意。因为他正想借助自己国家的特殊地位为反法西斯事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与约翰尼取得一致意见后,波波夫直接找到了英国驻巴尔干国家的商务参赞斯德雷克,并对他全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假借某个中立国之名,将5艘商船弄给英国。几天以后,伦敦就批准了这个计划,并且汇来了购船的钱。两周后,接到通知的约翰尼从柏林带来必要的文件,将德国货船易手他人。而此时,波波夫还不知道,他无意中已经开始了迈出了他间谍生涯的第一步。

事后,波波夫和约翰尼悄悄地进行了庆贺。只不过两人庆贺的原因不一样,波波夫是因为对英国有所帮助而感到高兴,而约翰尼呢,则是因为赚了一笔大钱而感到浑身舒畅。酒过三巡,约翰尼告诉波波夫:他是德国军事情报局的人,上次请波波夫帮忙也是他的上司示意他这么做的。上司对波波夫的行动很满意,希望跟他好好谈谈。让波波夫没想到的是,本来想为英国人做事的他,却被德国军事情报局看上了。

德军本来想占领直布罗陀海峡,千万英国人从中东获取食物和石油的主要海上通道,并从这里开始进攻欧洲的腹部,也就是巴尔干地区。可这个计划失败了。然而希特勒依然对击败英国信心十足,他又开始策划利纳行动,即对英国铺开全面的间谍网。

几个星期内就有大批的特工人员来到了英国,很快有关英国防空、炮火、军队和飞机场方位的情报就从英国发回到汉堡的德国高层。德国人还不知道,当时英国有一个名叫双十字委员会的极其隐秘的地方,是反间谍机关特务的电台,专门用来监控接收情报的。而当时德国人也没有发现英国的信息破译专家已经能够破译他们的信息量。很快,大部分被派往英国的间谍都被抓获了,所以德军急于想要在英国发展本土的间谍网络,利用他们自身的身份做掩护,利用他们本土的人脉网络打入英国军队内部以获取更准确、更可靠的内部情报。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经过他们严密审查认为是最佳人选的英国人最后成了一个可怕的双重间谍。

德国军事情报局阿勃韦尔驻里斯本的欧洲主要情报战头目,在指令约翰尼发展波波夫的一年前就把波波夫的背景和个人情况调查得一清二楚,甚至对他的星座和性格特征也进行了研究之后认定,波波夫是块间谍的料!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波波夫在成为纳粹间谍之后,又同英国情报部门合作,成为了一个危险的双料间谍。而波波夫也深知,在他的职业冒险生涯中,一个双料间谍注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是生命!

虽然波波夫有着过人的聪明才干,但初入谍海的他就险些遭到杀身之祸。一天,约翰尼约见波波夫,手里拿着一打文件,上面记载着这些天来,波波夫所有的行动地点,约会人员的名单等等。有人想把这个情报送给德军情报局,幸好报告被在德国情报局的约翰尼截获。如果报告落到纳粹情报人员的手中,那波波夫将会死无葬身之地。因为报告中透露波波夫在为英国人做事。受到惊吓的波波夫当务之急就是要马上找到,跟踪他的人是谁?

波波夫仔细回忆前一段时间身边发生的每一个细节。自从他的宝马车坏了以后,波波夫父亲的司机包席德便自告奋勇地每天开他父亲的车接送他。所以包席德是最大的嫌疑人。可是包席德是波波夫家中的老佣人了,从小看着他长大,和他情同父子。波波夫怀着复杂的心情找到哥哥商量这件事,因为他实在拿不定主意。几天后,约翰尼从德军情报局查出,包席德拿了情报局的钱。此事确定是包席德所为。经过短暂的思考。波波夫决定干掉包席德!

波波夫找到他干律师的时候帮助过的两个罪犯,然后把包席德叫出来说有一份紧急文件要送。最后包席德被那两个罪犯枪杀在铁路调度场。现场被布置得像是谋财害命。他第一次下狠手就干得干净利落没有留下任何破绽。但波波夫没想到的是,当间谍以来,策划要干掉的第一个人,竟然是这个在他15岁就教他开车,并带他成长的人。

一个间谍的基本素质除了机智勇敢外,还需要一些面对不同考验的功力。作为一个双面间谍,谎言是掩盖身份的最常用的手段。说谎的人是什么样呢?科学证实,人在说谎的时候,生理上会发现一些变化,有的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比如出现一些抓耳挠腮的不太自然的肢体语言,还有一些是人的意识不能控制的生理上的变化:比如说呼吸速率加快或者放慢,血容量异常,皮下汗腺分泌增加,或者是血压出现变化等等。但这些都逃不过测谎仪的眼睛。现在的测谎仪比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可是要先进的多了,比如说这个测谎仪是由传感器、主机和微机组成。使用测谎仪本身对嫌疑人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结合教育或使用证据等方法,使嫌疑人心理上动摇瓦解,交待问题或者说出事实真相。

要想逃过测谎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至少我们普通人办不到。在波波夫所处的那个年代,测谎仪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用什么来测谎呢?下面是一段测谎的录音记录。

你不喜欢德国人吗?

不。

不喜欢纳粹党徒吗?

不。

不喜欢希特勒吗?

不。

你为什么在奥斯兰俱乐部里捣乱那次集会呢?

只是闹着玩。

你自己知道你干的什么好事,你进行政治煽动。

我当然知道,我要不知道那才怪呢。不过,不管你怎么说,反正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

这是约翰尼和波波夫之间的一段对话录音。波波夫在被询问之前已经被注射过25毫克的一种特殊测试药物,一种叫做测谎血浆的东西。

测谎血浆

药物名称:硫喷妥钠

别名:戊硫巴比妥钠,Sodium Pentothal,PENTOTHAL

英文名称:Thiopental Sodium

这种药物现在一般用作麻醉剂,但在它刚出现的时候,却是最常用的测谎液。

在英国情报机关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提供的波波夫的档案中是这样记载这次测谎经历的:波波夫在接受测试后的一小时,药力减退,波波夫没有透露任何消息。几个小时后,波波夫又被注射了50毫升注射测谎血浆!约翰尼增加了审问难度,波波夫还是没有透露任何信息,最后他晕过去了。

这两次测谎只不过是一次真正审讯前的实验,因为当天晚上德军情报局将对波波夫进行审问。而这次实验,是由于波波夫的好友约翰尼提前得到信息:有柏林专家要来审问波波夫。约翰尼设法搞到这种药品来试验一下。为了保全性命,波波夫只能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看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大的药性。约翰尼后来开玩笑说波波夫可以拿到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失去知觉演员奖。

据档案记录,随后,德国情报部门对波波夫进行了长达9个小时的审讯,但也没能从他嘴里掏出些什么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德国情报部门突然严格的审查波波夫?虽然纳粹分子什么都没有问出来,但我们拿到的波波夫档案中却对他几年来从事双重间谍的生涯有详细记录。比如027,从MI5处拿钱以及波波夫给德国间谍的财务说明,甚至还有一份合同条款,涉及怎么付钱,赚了钱以后怎么处理,以及对他退休以后的生活怎么安排等。

早在这次审讯之前,德国情报部门就已经在审查波波夫了。他们通过在赌场安排女间谍偶遇波波夫并亲近他,利用机会搜查其住所。这一切也引起了波波夫的警惕。但这次审查的真正原因并非波波夫在行动中露出了什么破绽,而是德国情报部门阿勃韦尔将进行一次改组,改组后的机构叫军事指挥部。德军情报方面的高级官员下令,所有的间谍都得重新进行审查。波波夫所面临的危机就是,双重间谍在隐藏身份的同时,必须出来继续执行双方的任务,这样他也就面临被第三方,第四方怀疑的可能,随时都有可能遇到致命的危险。

现在终于开始理解,波波夫为什么会说那句话,“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邦德,恐怕他在间谍舞台上难以生存48个小时。”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伊恩?弗莱明说波波夫是他创造的007间谍的原形其实并不为过。因为在电影中,007的扮演者们也在竭尽全力效仿波波夫,体验银幕上的另一种人生。

1940年到1946年6年时间里,波波夫经常在葡萄牙和伦敦之间往返飞行,他把纳粹的秘密交给伦敦,然后再把编造的秘密送到柏林交到德国人手里。然后再从德国人手里拿到大笔的现金供他自己从事情报工作和挥霍。然而,波波夫不像电影中的007间谍那样招摇过市。因为对一个真正的间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露痕迹,不动声色,不被注意,不被跟踪。

看看这些不起眼的接头和见面,凡人可能只会熟视无睹。你可能无法想象,这一切可能就会发生在你的身边。因为间谍之间的接头有他们自己的规矩。然而身为职业间谍的波波夫在各处接头时也碰到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况。也就是说跟不该接头的人接上了头。

意大利罗马,在维亚芬尼多的巴黎咖啡馆,提前到达的波波夫在露台上看风景。一个男人前来同他搭讪。

“你是第一次来罗马吗?”

“不,我从前来过几次。”

“噢,不过有些地方还值得再去逛逛,我可以当你的导游。”

“不,谢谢……好吧,那我就去参观一下梵蒂冈。”

“我是研究梵蒂冈的专家。今天上午天气很好,我们时间还很充裕,要不要我去雇辆马车呢?”

“好主意。”

男子的回答和事先规定的暗语完全一样。波波夫和这人开始了游览。男子也真的开始做起了导游。到了西斯廷教堂,这个男子突然从背心里抽出一打裸体女人照片,并开始向他推销这些女人,波波夫哈哈大笑起来,原来这个来接头的人只是个皮条客。因为巧合,仅仅因为巧合,波波夫和他的对话与暗语吻合了。这是一次奇妙的接头,奇妙之处就在于那个教授模样的男子居然把暗号都对上了。而波波夫约的导游,那个真正的接头人却在一家饭店里苦苦等了4个小时。

从波波夫的档案中,我们今天可以把他所有的身份证明全部掌握在手。而这些东西,在当年他的职业生涯中是没有人能够准确捕捉到的。我们这里有波波夫当年的护照,他的驾照,还有他的十个手指的指纹印件。这份材料是英国情报机关出具的说明。三轮车,这是波波夫的代号。1942年10月14日到21日间,三轮车在里斯本期间德国人给了他25000美元,再加上6000葡币,另外承诺事成之后,在11月10日到20日期间,再付给他75000葡币。

长期的间谍生涯已将波波夫从当年的一个公子哥训练成一名职业的间谍干将,在风险丛生的环境中,学会反间谍技巧是保护自己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一只普通的手提箱,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一般人不会注意在箱子的拉链的合口处,有一根细细的头发丝,如果外人打开箱子后,现在又合上箱子。那根细细的头发丝没有了,就会泄露出有外人来过这里,动过这个箱子,也就会引起间谍的警觉,打草惊蛇。波波夫就是这样,运用各种各样的反间谍手段,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潇洒英俊的外表,强健的身体,聪明冷静的头脑和过人的技能以及风光体面的身份和挥金如土的奢华生活。即便同时拥有所有这一切,007们依然时常要面对死里逃生的痛苦境地。

波波夫在他自己的间谍生涯中然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险情,但最后总是凭他自己的机智和那么一点点运气化解开,活下来。这样才有了他在战后写的这本书《间谍与反间谍》。

伊恩?弗莱明在创作007系列小说的时候,除了达斯科?波波夫之外,他众多的间谍朋友们,也都曾是他的创作源泉。最近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推出了一个系列展览:“非你勿视——伊恩?弗莱明与詹姆斯?邦德”,描述了一个完美特工应该具有的特质: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经过特工训练,拥有出色的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及完美的判断力,能够随时保持头脑清醒,对情报事业有献身精神和广博的生活经历。这些和007电影中的邦德几乎完全一致。对于人们关于谁是007原型的猜想,伊恩?弗莱明唯一的一次表态是在1962年10月,当时他称邦德是一个真实间谍的传奇版本,这个人也许就是威廉·斯蒂芬森。

威廉·斯蒂芬森

公开身份:英国安全协调局组建者

功绩:培养了5名中型局局长

弗莱明就是根据斯蒂芬森亲历的真实世界,演绎出了007系列小说中的《金手指》中的情节。

在弗莱明的《金手指》中,盟军成功地派特工潜入法属殖民地马提尼克岛,盗取法国傀儡政府藏在那里的巨额黄金储备。弗莱明塑造的007所向无敌,从不失手,然而小说只是小说,电影只是电影,现实中各种间谍的命运却是各不相同的。

1957年6月,一具身穿潜水服的尸体被冲上了英格兰南部的一片海滩。由于长时间在海水中浸泡,尸体的脑袋和双手已经没有了,很难辨认。这具腐烂的无头尸体是谁的?

各种资料显示,他很有可能就是莱昂内尔?克莱伯。他的公开身份是英国皇家海军退役军官,在执行一项绝密的潜水任务后就再也没有上来。2007年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了一些有关此人的档案,但没有明确透漏他失踪或死亡的原因。英国国家档案馆称,有关他的所有档案要到2057年才能全解密,原因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正如达斯科?波波夫自传里那句名言所说,“要让自己在风险丛生的环境中幸存下来,最好还是不要对生活太认真。”

二战期间,许许多多的间谍有的活了下来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的离奇死亡或消失。而对那些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根本就没有资料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的间谍呢?对他们隐姓埋名的生活,他们的生死我们又知道多少呢?他们都是谁,我们又能从哪里找到线索呢?也许有一天,他们的档案资料跟达斯科·波波夫的一样会重见天日。

战争结束后,波波夫谢绝了英国政府提供的公民资格,在法国南部定居下来,开始写他的回忆录《间谍与反间谍》。1981年达斯科·波波夫去世。在他1974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对间谍生涯有这样的描述:

“这是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胜利了不可宣扬,失败了不能解释。我的武器就是谎言、欺骗和谋杀。但我并没有觉得内心不安,因为这只是战斗对我的考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历史365历史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