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火烧园者为英军
- 历史揭秘
“当年英法如何达成一致行动意见?掠走的文物如何分配?”昨日,《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试读本8种向社会发布,将首次大规模向中国读者披露那场劫难的历史理解和原始资料,包括下令火烧圆明园的英国特使额尔金勋爵的回忆录。
译丛参照大量英法史料160种,包括当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亲历者的回忆录等,最著名的有法军统帅蒙托邦将军、法国特使葛罗男爵、英军统帅格兰特将军的回忆录。
人大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表示,译丛对抢劫焚毁圆明园的过程及文物的流向有着详尽描述,可填补我国相关史料之缺。
战争起因
火烧圆明园不是来华初衷
据西方史料记载,英法联军最早来华的军事目的不是烧圆明园,而是要求中国兑现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外交使团前来换约时遭清廷拒绝,并在塘沽口被清军战败。英法两国决定攻打中国。
洗劫文物
英军点火焚烧圆明园
根据西方史料记载,法军最先进入了圆明园,并开始洗劫这里的文物。迷了路的英军随后赶到,下令火烧了这座旷世园林。
在洗劫火烧圆明园后,英法联军在北京成立了战利品分配委员会,英法各3个人负责。译丛披露,文物基本被分为三个部分,大型重要文物被献给了英女王和法国拿破仑三世;将军们也分到一部分;此外,参战士兵也获得了部分战利品奖励,“文物被先估了价,每个士兵差不多能分到200法郎”。
关于纵火
“火烧圆明园为《天津条约》”
由于圆明园被毁真相始终是一个难解的谜团,因此坊间传闻甚多,包括“虐俘说”、“珍宝说”等不同版本。
王道成表示,上述两种说法都不正确。37名英法被俘人士并没有受到虐待,他们在被送到圆明园的第二天就转到刑部监狱,并受到贵宾待遇。根据译丛中相关人士的回忆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真实原因是以此逼迫清政府接受《天津条约》,因为从1859年开始,清政府并未承认与英法两国签订的《天津条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