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铲屎官故事:钱锺书怕猫吃亏打了林徽因的猫

原标题:民国铲屎官故事:钱锺书怕猫吃亏 打了林徽因的猫

【编者按】民国时期的世道不太平,前期军阀混战不断,后期又经历了抗战、内战等全面战争,文人们的命运也与国家的劫波紧紧捆在一起,他们西迁、北归、南渡⋯⋯浮浮沉沉。不过即使在这样的时代,文坛中的养猫之风却并未受影响。从民国走来的这一代文人与猫相关的故事可以说不胜枚举⋯⋯

图为正在绘《虾蟹图》的齐白石,家中养的大肥猫一直在旁守候。齐白石不仅养猫,自己也画猫,诸如《油灯猫鼠》《 猫趣图》等画作皆出自他之手

爱猫的文人指不胜屈。在古代,猫总被唤作“狸奴”,用于捕鼠。文人离不开书,老鼠是书的天敌,猫便有了用武之地,故而有“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这样的诗句流传。到民国年间,白话文运动兴起,文人雅客为猫写下的文字不再如陆游、黄庭坚那样的诗句或文言,取而代之的是更直白的叙述与最直接的抒情,于当代也更有亲近之感。

可是,民国年间兵祸连年,静好岁月过成了颠沛流离,还能愉快地养猫吗?逃难的时候喵星人怎么办?没错,民国时期的世道不太平,前期军阀混战不断,后期又经历了抗战、内战等全面战争,文人们的命运也与国家的劫波紧紧捆在一起,他们西迁、北归、南渡⋯⋯浮浮沉沉。不过即使在这样的时代,文坛中的养猫之风却并未受影响。从民国走来的这一代文人与猫相关的故事可以说不胜枚举⋯⋯

猫迷丰子恺

《哀鸣》,丰子恺,纸本立轴。丰子凯是一个骨灰级的“猫迷”

如果给民国知名“铲屎官”们搞个排名,丰子恺肯定是能进前三甲的,他不仅爱画猫,也会以爱猫的名字为题,为它们专门“立传”,就连拍照片也要让小猫坐在自己头上,实在有种极大的反差萌。再来看他对爱猫“白象”的描写,赞美之情跃然纸上:“白象真是可爱的猫!不但为了它浑身雪白,伟大如象,又为了它的眼晴一黄一蓝,叫做‘日月眼’。它从太阳光里走来的时候,曈孔细得几乎没有,两眼竟像话剧舞台上所装置的两只光色不同的电灯,见者无不惊奇赞叹。收电灯费的人看见了它,几乎忘记拿钞票;查户口的警察看见了它,也暂时不查了。”

丰子恺与猫。

这只阴阳眼白象最初是一位段姓老人所养的猫,七七事变后,白象跟着段老太太一起逃难到大后方,在那儿生活了整整8年,一直熬到抗战胜利。战后,白象又跟着段老太太一起复员到上海,那时段老太太与丰子恺的二女儿丰林先是邻居,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将白象和它的独子小白寄养给丰林先,不久后丰子恺来到上海,女儿又将猫交给他带回杭州,从这时起,白象才算是成了丰子恺的爱猫。白象是一只极有福气的猫,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而没有遗失,寄养后,已迁居他处的原主人段老太太对它也一直恋恋不舍。《白象》中这样写道:“白象到我家后,林先,慕法常写信来,说段老太太已迁居他处,但常常来他们家访问小白象,目的是探望白象的近况。我的幼女一吟,同情于段老太太的离愁,常常给白象拍照,寄交林先转交段老太太,以慰其相思。同时对于白象,更增爱护。”

白象与丰子恺一起生活了两年,直到1947年的一天忽然失踪,怎么找也找不到,后来才听说白象在一根大柳树根上死去,后又被人踢入水沼中。猫迷丰子恺自然明白,这是老猫自知大限将至,不愿在家中死去,故而出走。他感叹“我觉得这点‘猫性’颇可赞美,这有壮士之风,不愿死尸牖下儿女之手中,而情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又有高士风,不愿病死在床上,而情愿遁迹深山,不知所终。”令人颇感遗憾的是,就在白象去世的第二天,丰林先来到杭州,说是受段老太太所托,来将白象带回上海,重归旧主。正如丰子恺所言:“相差一天,天缘何悭!然而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自白象去世后,丰子恺又养过一只名为“黄伯伯”小黄猫,仅4年就短命早夭。当他再次以猫名为题,提笔立传已是15年后的1962年,而这次享此殊荣的是他刚养的爱猫阿咪。在写《阿咪》一文时,丰子恺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介绍阿咪的文字颇有列传风,一开头便是“阿咪者,小白猫也。⋯⋯阿咪之父是中国猫,之母是外国猫。故阿咪毛甚长,有似兔子。想是秉承母教之故,态度异常活泼,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地上倘有一物,便是它的游戏伴侣,百玩不厌。”这篇有趣的小文中讲了不少阿咪的生活细节,期间又追忆了那只仅活了4岁黄伯伯。这时阿咪只有3个月大,但丰子恺希望能“健康长寿,像我老家的老猫一样,活到十八岁”。《阿咪》的尾段,丰子恺更是开启“猫吹”模式,文字也颇有年代印记,他说:“可知猫是男女老幼一切人民大家喜爱的动物。猫的可爱,可说是群众意见。而实际上,如上所述,猫的确能化岑寂为热闹,变枯燥为生趣,转懊恼为欢笑;能助人亲善,教人团结。即使不捕老鼠,也有功于人生。那么我今为猫写照,恐是未可厚非之事吧?”

“对猫的态度可以划出左中右”

季羡林与猫合影,这只猫应为“咪咪二世”。

生于1911年的季羡林比丰子恺小13岁,以旧时早婚早育的标准来看,他们差不多相差一代。季羡林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动物,并感到同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但他当上“铲屎官”的时间比丰子恺要晚得多,为猫提笔时已是20世纪90年代。不过在爱猫的程度上,可以说他与丰前辈不相上下。

季羡林比较著名的“猫文”有两篇,一篇为《老猫》,另一篇为《咪咪二世》。前者写的是他在1978年养的两只分别叫“虎子”和“咪咪”的猫的故事。通过这篇小文,得知季老养猫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无论如何也绝不打猫,大概也是因为这样,他养的猫似乎也恃宠而骄,不仅脾气暴烈,见人就咬。那只比虎子小3岁的波斯猫咪咪更是常常到处小便,桌子上、椅子上、沙发上,无处不便,最令人头疼的大概就是在“铲屎官”的稿子上撒尿了。季老在《老猫》中写道:“最让我心烦的是,它偏偏看上了我桌子上的稿纸。我正写着什么文章,然而它却根本不管这一套,跳上去,屁股往下一蹲,一泡猫尿流在上面,还闪着微弱的光。说我不急,那不是真的。我心里真急,但是,我谨遵我的一条戒律:决不打小猫一掌,在任何情况之下,也不打它。此时,我赶快把稿纸拿起来,抖掉了上面的猫尿,等它自己干。心里又好气,又好笑,真是哭笑不得。家人对我的嘲笑,我置若罔闻,‘全等秋风过耳边’。”也真是难为了这位“铲屎官”了。

咪咪年老寿终后,季羡林非常伤心,并发誓一定要找到一只毛长尾粗的纯白波斯猫。皇天不负有心人,后来终于找到,为了区别于前任,他老人家便效仿秦始皇的方式,给这只小猫命名为“咪咪二世”,这只小猫也成了晚年季羡林快乐的源泉。一般而言,我们只听过遛狗,从没听说过遛猫的,因为猫一放出来总不会跟着人走,而这只咪咪二世竟然打破了猫世界的旧习,成为“叛逆的女性”,每天都跟着季老爷子散步,成为燕园的一奇。季羡林调侃说:“可惜宣传跟不上;否则,这一奇景将同英国王宫卫队换岗一样,名扬世界了。”

不过季羡林对猫喜爱和纵容的另一面,是家人的苦不堪言。他的儿子季承撰文回忆说“家里养猫最高潮的时候,总共有十来只,当然时间比较短。跨度二十多年,总共算起来,从养猫开始到后来可能有二十只”,猫在家里乱撒乱尿,猫屎猫尿味弥漫全屋,家人都很反对,但季老却乐在其中。家人对养猫提出异议时,他甚至还半开玩笑地说,“这是一场阶级斗争,我们家里头,对猫的态度可以划出左中右”。据季承回忆,“我母亲和我奶奶伺候这些猫是没问题的,因为老头儿喜欢,大家就认了。我是中间派了,他说我那个外甥是左派”。

季羡林自己从不打猫,也不愿见猫受一点苦。现在咱们这些“铲屎官”都有个共识,那就是养猫若没繁育需要,就要带去做绝育手术。但季老爷子可不这样想,他认为猫去做手术,挨那一刀也是很遭罪的。可是猫一发情就闹得厉害,家人遭罪啊,没办法,季承只好顶着“不孝”的风险,将家里的“三只猫装到口袋里,拿到中国农业大学给做了绝育手术。带回家,猫身上全都缠着大绷带。先斩后奏,回来以后,老爷子只能勉强同意了”。

除了像季羡林、丰子恺这样的骨灰级“猫奴”,钱锺书帮猫打架的事也是一则奇闻。新中国成立之初,居住北京的钱锺书养了只猫,他的邻居林徽因家也养猫,而两家的猫又经常打架,每次都是钱家的猫落了下风。钱锺书担心自家的猫吃亏,特意弄了一根长竹竿,跑到院子里帮自家的猫打架。林徽因曾称家里那只猫是她们一家“爱的焦点”,结果这个“焦点”每次都被钱锺书打得落荒而逃。杨绛担心两家因为猫伤了和气,便用《围城》里的话相劝:“打狗要看主人面,打猫要看主妇面了!”钱锺书哪管什么“主人面”“主妇面”,他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拎着竹竿照打不误。至于后来有人说钱、林二人不和是因猫而起,是否属实就待考证了。

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冰心也是一位猫迷。图为1987 年,冰心与猫的合影。

冰心晚年养的猫也很有灵性,那只猫与季羡林养的猫同名,叫“咪咪”,陪伴主人多年,在冰心去世的第二天,咪咪竟也随主人而去。这只猫后来被制作成标本,放置在冰心故居(现为纪念馆)里,它生前常待的位置上,大概是那代文人之猫中,唯一还“存世”的吧?

近一百年来,文坛里的猫迷还有很多,例如吴湖帆夫妇、老舍、许地山、张大千、常玉等等。也有像郭沫若这样本来不喜欢猫,但在抗战西迁时期,因大后方鼠患严重,养了一只小麻猫(狸花猫),从而改变了对猫的态度。还有留下《油灯猫鼠》《猫趣图》等著名作品的画家齐白石先生,他在作画时,家里的大肥猫总是静静守在一旁观摩,有时还未等他画完,大肥猫就从画上踩过,而齐白石也由着它放肆。无论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怎样至高的成就,只要走进他们与猫的故事,就会感到这些远去的大师们是如此亲切和真实。丰子恺曾说,有客人来了,一时无话可说就聊猫,气氛就不会尴尬。作为跨越时空的访客,“聊猫”还真个是与大师们套近乎的好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国家人文历史的头像国家人文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