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史上一个重大的特色,是皇帝一家人跟据血统而继承。但丞相以下各级官员,究竟是怎样挑选出来的呢?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已经再没有封建制度,官员不再是以贵族血统承继;不是军人政府,中国历代很少出现谁人掌握军权便谁当政局面。富有的人能当政吗,也不是。历代以来,都是读书人控制政府的。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只要自己努力读书,掌握了才干,便可以爬上政府架构的高位。一向以来,除了皇帝这个至尊高位之外,甚么职权也是从全国人民中挑选出来的。政治清明的时候,选举便公正,但黑暗的日子中,当然有舞弊。不过,大体上来说,个人有才干,是最容易出人头地的。
在汉武帝的时候,设立了太学,好象是国立大学一样。大学毕业的,分为两科,甲科出身的称为郎,乙科出身的称为史。郎官的职位是入皇宫担仕宫中的侍卫,是一种小官,让他们在皇帝面前服务几年,待政府﹝朝廷﹞有空缺,就会挑选委任。因为郎官是优差,官员也盼望自己儿子加入,因此形成官僚集团,在互相介绍推荐低下,形成了变相的『专利拢断』。
至于考取乙科的的史,便会委派到家乡任官。汉代的官职有一个规定,地方的主管一定是中央委派,不是本地人。比方说香港的特区首长是中央委任,但特首以下的官员,是本地人出任的史。考取乙科的史,便回家乡向县令报到任职,称为补史。补郎和补史,是太学生毕业后的出路。
除了以上的方法选取官员之外,汉代还有一种选举制,称为『乡举里选』,由地方选派人才入中央服务。
第一种是非定期的,如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又或者遇上大荒年、大水灾、大瘟年,显示国家出现突发性的问题。一般官史,使向全国各地征求人才,这叫做『招贤』,又叫做『军问』。政府首先将问题写在竹简上,一道道竹简向这些『贤良』彻求意见,发表意见的叫『对军』,政府收集了意见,再选合用的采纳。
第二种选举是特殊性的,比如说政府需要派官员出使匈奴,征求会说匈奴话的人;又或者黄河缺堤,要找一些会治水的人才。如果自己有信心,可以直接应选,或者知道有人才可以胜任,可以推廌。
第三种是定期选举的,称为『选举孝廉』,地方官员每年也要挑选一两名『茂才』、『孝顺』、『廉洁』的人才上中央。汉代有一百多个郡,每郡每年挑选- 两人,一年便是二百多人,二三十年,便累积了好几千人了。当这个制度形成之后,政府便出现了人才过多的现象,要出人头地,要用另外方法去突出自己,引人注意。以下有几种方式,时常为人所用:
第一,长期为父母守丧三年,但有些人认为守丧三年不足以表示自己的哀伤。所以有人拒绝吃饭,饿得骨瘦如柴;有人哭出血来,有人守丧二十年,目的只是争取别人注意。当时有一个叫赵宣的人,守了二十年丧,但据儒家规定,服丧期间不能近女色,但赵宣在二十年间却生了五个孩子。
第二,捐出财产和让出官爵。这是一种出头的方法。人人的心理是贪多的,自己拒绝,便变成了『清高』。最著名的是『孔融让梨』。失小得大,他失去小小的一个梨,却嬴得后世名誉。有些逃避政府的征召,隐人山林中,被视为清高份子。
第三,崇尚侠义,为了朋友,慷慨赴死;冒生命危险为朋友报仇,建立好名声。
第四,廉洁在中国在中国的贪污官员中,最容易令自己成名,有些人连朋友送来的礼物也退回。有一位以廉洁出名的范丹,在探望姐姐时,留下吃饭,他竟然坚持要付饭钱,彻底做到了『超出』廉洁的行为,其目的也是要引人注意。
第五,对恩主的效忠。当时的官员。除了凭自己的出色条件之外,便是有力量的人提名恩选。一旦被人赏识便会前途无限,因此之故,逐渐养成了一种仿如日本『武士道』报恩的情形。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或多或少也有以上的背景。在这个情形发展下,形成了集团,宫员出身的儿子,便互相推荐出任官吏。比方说袁绍的家族,四代之中出了五个宰相,史称『四代五公』,这种门第的社会开始,形成了。门第社会形成之后,便变成了集团,互相批评,不能越界。
太学生、廉吏、茂才形成了一个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攻击批评,好象许劭兄弟般月旦人物,变成有力的舆论。这些士大夫便形成了以道德学问为武器,和外戚以『女人』取得权利;宦官以『谄媚』取得权力,分成了三个水火不容的局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