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三峪遗事

五峰山三峪遗事

 

五峰山三峪遗事

 

    让我们撇开那些人们熟知的七十二名泉,将目光穿梭在历史的长河里,将步履行进在麓野的荆棘中,一起去探寻和发现那些少有人知的济南的泉和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幽远故事……

    五峰山东麓青崖山西,并列纵横三个山峪,由南向北依次为鹿泉峪、白虎峪和青龙峪。其中青龙峪和白虎峪名列山内八景,而鹿泉峪和白虎峪则横亘在洞真观前,三峪不仅皆蜿蜒有致,幽壑林深,而且峪内都有名泉和遗事源远流长。

    鹿泉峪在五峰阁东侧,该峪的得名与峪内的鹿泉有关。泉在阁东五十米处的山崖间,四周花木斑斓,景致清幽,与前人描述的七星泉的景色基本相同,故而产生了七星泉也在鹿泉峪的说法。鹿泉之名出自《诗经·鹿鸣》中的“鹿鸣呦呦,食野之苹”。也就是说,鹿泉潺潺而出,水量很大,因此汩汩有声如鹿鸣。泉水滋润养育了四周的青草野苹,吸引着走兽飞禽前来汲饮山泉。如今泉眼已经被石砌封顶,作为五峰山宾馆日常的水源。即便如此,泉水仍有富余,人们便导之下泻,在五峰阁南建造了优美的鹿泉池,四周环以垂柳,宛然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城内风光。

    与鹿泉峪隔岭相望的,便是白虎峪,峪内另有名泉称“白虎泉”。泉自山隙出,清澈甘醇,在五峰诸泉中出水量最大。因为鸣声如虎啸,人们便依据道家的青龙白虎之说,将其命名为白虎泉。如今人们整饬泉池,在泉源上方雕刻了白虎一尊,下砌小池盈盈荡漾,然后导流至峪间,拦以石坝,遂成一潭,称“饮虎池”。潭边豢养着各种飞禽,游戏在泉边潭畔,更添和谐的意境。泉水沿山峪继续下泻,最终汇成了白虎峪水,合鹿泉峪水以及洞真观清冷、七星诸泉水一起汇入宾谷水。

    白虎峪北,洞真观东,四面壁立千仞,即为青崖山。山坳间有无影庙,有大石“方广寻丈,远眺之如庙宇然”,并且日照巨石无影。也就是说,无影庙其实并非神堂,而是一块美丽巨大的岩石。无影庙西就是和白虎峪呼应的青龙峪,山峪蜿蜒直上,古柏阴森,势若青龙,峪的尽头原有安乐轩、轩宾洞等古迹。

    关于安乐轩的由来,还有一些尘封的故事。原来咸丰年间,洪秀全举太平天国,辛酉年(1861)其一部曾先后两次进攻长清。作为正统的“士子”,当时的县学廪贡生李桐(字峄阳)自然对其深恶痛绝,称经过太平军的骚扰,导致长清“农不耕,士不读,离居别业者相望也,自是无宴岁”。不仅如此,李桐每次一听到军队将来的消息,就十分惊惧,立刻从山下的东马庄逃避到青崖山中,前后十余次,持续两三载。虽然这里景色异常清幽,但是吃饭喝水却成了大问题。最终李桐寻找到了青龙峪内,修缮轩宾洞居之,原因是洞下“细流涓涓,滃然泉也”,刚好可以解决生计问题。

    事过以后,李桐不能忘却这里,便约友人张永盛(字寿松)、程鹏程等一起游览青龙峪,在欣赏了这里的山光泉色后,便决定一起出资修建书舍,作为自己和好友读书的场所。书舍经年而成,依照恩师柳张两位夫子的意见,取“安居乐业之佳境”的意思,命名为“安乐轩”。也就是在安乐轩里,李桐完成了《五峰山志》一书,经附生张永盛等人参订、肥城知县邵承照修改后刊刻流传于世。邵承照遂有《题安乐轩赠李峄阳》一诗:“轩以安乐名,颇得安乐趣。古柏障悬崖,时人不知处。安乐复安乐,吾家旧有窝。多君读书处,绝壁辟岩阿。”正是青龙峪和安乐轩的真实写照。

    而所谓支持李桐完成著作的“滃然泉也”,就是峪内安乐轩边的青龙泉。李桐形容青龙泉说,泉在安乐轩东数十步处,“澄洁可援,掬而饮之,味甘美”。《五峰山志》则称,“平时水涓涓不绝,大雨时行泉建瓴而下响振山谷”。关于青龙泉,还有一个青龙下凡造福民间的传说,后来人们又在此造龙王堂以祈求风调雨顺。如今泉水依旧潺潺,氤氲漫漶崖壁。然而今人记载说,安乐轩东南还有一眼“七仙泉”,不过经实地踏察却并未见此泉,事实上,七仙泉应在青崖山东麓的润玉泉村。五峰山三峪,好似峰峦的血脉,亘古自立,如甘霖般滋润着一方胜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吾爱历史吾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