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笼中》:成功的商业片,平庸的模仿者

《八角笼中》:成功的商业片,平庸的模仿者

2017年,王宝强导演的处女作《大闹天竺》全球上映,收获了不错票房的同时还喜提了金扫帚的“最令人失望导演”奖。与众不同的是,王宝强作为一线演员亲自去现场领奖,并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这不是一个光彩的奖,但它会激励我进步”。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巨大的决心,终于,他带着《八角笼中》卷土重来。

在商业属性上,《八角笼中》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且优秀的:有笑有泪、够现实有升华、故事有背景、人物有弧度,标准的国产商业片。它的成功胜在两点:一是选材的新颖,搏击题材并不少见,但王宝强融合了留守儿童这种现实主义和互联网的暴力以及真相等题材。二是,电影的体量很大,故事线跨越了十余年。笔者很佩服王宝强有讲好这样一个故事的决心,也许摸爬滚打这么久就是想讲这样的故事。

电影在角色塑造上,除了向腾辉其他人基本上都是一条直线,每个角色的每个行动都在意料之内,全部由向腾辉带节奏。那么向腾辉塑造得成功吗?我认为是成功的,这也正是《八角笼中》能有别于其他国产作品并且脱颖而出的点。作为《八角笼中》的核心人物,向腾辉与一群孩子相遇,一个曾经有过前科,那一群也并非循规蹈矩,这是两波想要挣脱命运牢笼之人的相遇;是抱团取暖,是双向救赎,是给彼此开了一扇窗,让光能够漏进来,给彼此些许的温暖。

《八角笼中》:成功的商业片,平庸的模仿者

《八角笼中》的原型,饱受争议的恩波格斗俱乐部。

向腾辉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将自己藏起来的角色,因为被现实所打击过、被命运所捉弄过,所以编织出一副世故圆滑的模样,去扮演一个坏人,却奈何内心的良知终究藏不住,所作所为都是真心为了孩子们好。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推着向腾辉前行,是不得已,也是向心而行: 在养活自己都困难的时刻,他选择留下孩子们;在打黑拳让孩子们陷入危险的时刻,他选择卖掉沙场,开俱乐部;在俱乐部遭遇流言攻击难以维持的时刻,他选择为孩子铺好后路,放孩子们离开;在孩子们被黑心俱乐部所伤,陷入泥淖的时刻,他选择自己接受电视台采访,直面争议与指责……

每一次的选择,也都伴随着向腾辉的一次背影画面,从他的背影上可以看出挣扎与决心,或许正是如此,电影的正式海报也选择了背影,埋在其中的设计也颇有心思。向腾辉的假象,是以一己之力扛下所有,向腾辉的真相,是以满腔热忱真心以待。他有过贪欲、有过犹豫、有过迟疑,但他的改变从来不是只为自己。孩子们不是他的孩子,但孩子们都是他的“孩子”。

到此,《八角笼中》的优点完全展现了。

《八角笼中》:成功的商业片,平庸的模仿者

电影海报

为什么说它是“模仿者”呢?单论故事而言,《八角笼中》是具有某种现实主义力量的,向腾辉有某种强烈的悲情英雄形象,这种悲情感,在电影许多段落中,几乎是肉眼可见,他恨不得把这种情感掰开揉碎放进观众嘴里,甚至有些刻意卖惨。而这种刻意与用力并非体现在某个单点上,而是通篇都存在这个问题。以至于在观众已经明确王宝强想要表达什么的时候,王宝强似乎还是觉得观众不懂,必须再用力一点再剖开一些。但这并不说明王宝强把观众当傻子,而是他的导演功底太弱。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想要讲述的内容太多,导致这部片子节奏紊乱,时而过份细腻,时而无端跳跃形成一种强烈的“撕裂感”。

此外,影片风格及内容的整体感也很有问题,有些段落颇有些贾樟柯电影里的尘土感,但没有学到其电影里“对小人物的特写”的精髓;有些段落又显露出蹩脚的笑料,颇有昆汀碎碎念的风格,却没能学到其“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的目的;故事的推进过程里看得到《我不是药神》的影子,然而关键的好几场戏又总是呈现出俗套与绵软,没能学到《药神》的核心理念。它太碎了,重点完全没有抓住。亦或者说太满了,重点过多了。

《八角笼中》:成功的商业片,平庸的模仿者

《八角笼中》是一部诚意之作,也无疑是一部进步之作。

电影最后一场戏落在了“八角笼中”,像是作文的强行点题一般(甚至模仿了《愤怒的公牛》运用了黑白滤镜)但很可惜,王宝强并没有看懂《愤怒的公牛》。

总而言之,《八角笼中》是一部诚意之作,也无疑是一部进步之作,但王宝强的导演水平还停留在模仿的阶段。也正是这种急于求成让他的演技大幅退步,感情不再由内而外的展现而是无脑的用泪水宣泄,台词也不再贴合角色而是更多服务剧情。或许他还可以再继续沉淀自己,至少这次之后,观众们再次相信了导演王宝强。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东方文化杂志的头像东方文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