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576-GDP遥遥领先
文字:马翔宇
校稿:通麦 / 编辑:蛾
近一段时间,关于GDP相关的新闻简直不断,“印尼定下目标,到2045年,GDP位列全球前5,成为发达国家”、“德国GDP超越日本”、“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等等,疯狂刷屏,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开展GDP国际比较,已经是一个习以为常的做法。其实这个做法的普及,除却经济学家们的推动,还有一个非常实用主义的因素,这就是二战后国际组织会费的分摊以及国际援助任务的分派需要一个依据。
举个例子(底图:联合国总部大楼)▼
GDP排名,恒纪元中的诡魅游戏
从这个角度讲,国际GDP排名是人们所处的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一部分。随着这个秩序本身的扩张,小小榜单会经由各种国际协调机制,真实地影响到各国的金融、贸易、国际义务等方方面面。
涉及真金白银,编制榜单也就发展出了三大原则:指标概念、定义一致;用同一货币单位来表示;用相同的价格水平来衡量。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首先是广泛地承认了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以压制价格波动因素对GDP数据的干扰,否则就会出现恶性通胀国GDP暴增的搞笑局面。
继而是购买力平价法(PPP)与汇率法两种计算方法在国际比较间的并行。
汇率法只需要将数据折算为基准货币美元,但在汇率急剧波动期会受到显著影响。
PPP法则是人为构造了一个货币转换因子,其逻辑基础是各国货币购买力不同,物价高的地方其实过得没那么爽,中国GDP已经超越美国,就是以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PPP法和汇率法GDP比较▼
不过,作为一个周期性更新的人造因子,PPP转换因子本身是有重大缺陷:入选商品的代表性无法保证、服务类商品的平价数据易失真、政府服务国防服务等类型难以比较。
所以,PPP法数据用在差异较大的经济体间、以及中长周期比较的可靠性都比较差,它是上一轮全球化水平提升时代的特殊产物。在那个时代,营造各种水分与文字游戏仍然有大行其道的空间。
除了统计技术造成的误差,目前主要的国际GDP榜单发布机构的趋向也不尽相同。联合国统计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是三大主流发布机构。
联合国统计司的宗旨在于促进全球统计体系的发展,是一个推进标准化的机构;而IMF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全球货币体系的稳定性,维护国际金融秩序和促进国际贸易;世界银行的主要目标则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
三大榜单是三大机构实现其宗旨的重要的工具,其数据存在差别的情况也不鲜见。
在这套二战后愈发复杂的系统中,人们在后疫情时代的榜单中看到了许多有趣的变化。
失落与狂飙,乱纪元中观察世界的角度
印度破阵曲
2022年9月2日,彭博社根据IMF的统计数据,宣告印度自2021年第四季度起名义GDP超过其前宗主国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图:bloomberg.com)▼
IMF榜单,是三大榜单中对发展中国家较为苛刻的一个,而较之于调整空间较大且在印度国内接受度极高的PPP法,汇率法下的名义GDP数据国际认可度要高得多。
故而,这次排名更替不但引发了全球的关注,也在印度国内激发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莫迪在当年8月15日发表的“未来25年将印度建设成发达国家”的独立日宏愿奉上了一个堪称及时雨的注脚。
2022年,莫迪在印度独立日庆典上
(图:Twitter@narendramodi)▼
首先必须要承认,印度自202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是非常耀眼的。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各主要经济体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均受到冲击,全球普遍转向经济刺激政策的背景下,印度经济的狂飙不能简单视为莫迪改革粗暴刺激的结果,其出口领域取得的成就堪称优等生:
2022年,印度货物出口额达4600亿美元,挣脱了10年代的长期盘桓;服务出口额3100亿美元,体量已经与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相近。
而印度尚未开始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仍在快速增长的巨大年轻人口体量蕴含的消费潜力都还未释放。
因而,认为印度经济前途光明、后劲巨大的观点的确是具有现实基础支撑的。不过,印度目前的经济发展之路并不是一条主流的道路,尤其是对一个年轻人口比例高的大国而言,是一条颇为冒险的道路。
(图:shutterstock)▼
与一般印象不同,印度并非一个农业立国的国家,而是一个服务业立国的国家,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过半。其中面向国际市场的数字营销、网络开发、SaaS产品、服务外包等领域,吸纳着印度国内不同层次的年轻受教育人口,为印度贡献出了其在服务出口领域的奇迹。
比如,印度常年大量对外输出码农
(IT、编程书店,图:shutterstock)▼
然而,印度工业的发展却并没有大的起色,2022年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5%,兜兜转转,起起伏伏,与1978年水准相当。
人口体量巨大且高度年轻化的印度,未来将面临两条危险的红线:第一条是黑灯工厂生产成本在主流工业部门全面压制人工成本的临界线;第二条则是人工智能在一般开发与服务领域进行部署维护的成本全面碾压人工成本的临界线。
前者将迟滞甚至打断制造业迁移的进程,后者则将严重恶化印度受教育人口的生存环境。两线交叠,即为修罗。
印度工厂车间(图:shutterstock)▼
印度并非没有意识到其经济结构中潜藏的风险:莫迪政府已经推出了两期“印度制造”计划,“印度制造2.0”计划的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高级化学电池、机电产品、汽车、制药、电信网络、纺织产品和技术、食品制造、太阳能技术、白色家电及特种钢十个工业门类,两条红线之间的空间不断收紧,印度将如何在红线交叠之前在以上工业门类中积累出足够的产能,或许将不断带来惊人或者骇人的新闻。
2015年,莫迪出席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宣传“印度制造”理念(图:壹图网)▼
德日象王行
2023年,IMF发布的经济预测数据认为2023年,日本的名义GDP将被德国超越,世界GDP排名的第三四位将出现对调。而德国联邦统计局与日本内阁府各自公布的两国2023年上半年名义GDP数据支持了这一预测。
(图:japantimes.co.jp)▼
除却公德与财运之间的玄冥联系外,这个有趣的变化也是帮助人们理解国家间GDP比较的一个有趣例子。
首先,德日两国GDP差距的急速收窄,日元汇率失稳和德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度不容忽视。
在所谓的“日本失去的十、二十、三十年”中,日元逐渐成为了一种流动性较好,利率波动极低的避险货币。安倍留下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使得日本看到了走出通缩的希望,于是这一政策在面对2022年的强势美元也没有进行调整。
日本银行总部(图:壹图网)▼
几乎可以认为是在日本政府、国际投资者和美联储各取所需的合力之下,日元兑美元已经从2021年高点贬值了50%。故而,人们会发现,以美元计价,日本GDP在2022年下滑16%;而以日元计价,日本GDP则几乎没有变化。
而德国方面,则在疫情与俄乌冲突之后开启了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以来最高的通胀水平,其实际GDP与名义GDP之间的差值不低于6%。
于是,德日之间的这一次位次互换,从两国民众的实际生活体验的角度看,是一个终于见到一丝复苏曙光的国家,被一个正在因数千里外的冲突而持续内出血的国家所超越。
德意志联邦银行总部(图:shutterstock)▼
抛去这些带有争议性质的内容不说,这个超越实际上很可能会在未来的三五年内切实发生。
与日本的长期停滞不同,庞大的内河连结着德国的工业产能、市场与横亘东西欧的经济腹地,俄乌冲突前,德国仍能维持2%左右的年实际GDP增长率,而能源供应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终会随着能源渠道的调整在两到三年内被逐渐抚平。
德国-科隆,内河航运一景
(图:壹图网)▼
但日本将会陷入长期的内需不足和出口依赖则已经被其人口结构所框定,更兼日本政府偿债压力的存在,具有绝对的动力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故而,日元几乎没有可能回归大贬值之前的汇率。
而在这个纷乱的时代,还必须将德日两国的一个根本不同,即主权完整性的不同考虑在内。毕竟,当这个世界需要有国家做出牺牲的时候,总是那些对自己的命运掌控能力较弱的国家付出更多的代价。
黄昏下的日本国会(左下),远处是富士山
(图:shutterstock)▼
至于这种代价在国际GDP排名上的体现,大概只需要复读一下IMF本身的宗旨之一:维护国际金融秩序。
人们可以有更新的角度
这十年,人们已经亲身经历了太多,无论想不想要见证历史,大家都已经在见证了。
热冲突是国际秩序变化的最高烈度展示,在烈火之前,旧秩序已经在悄然开裂。国际GDP排名作为旧秩序的产物之一,随着越来越频繁的变化,哪怕仅仅是从数学角度看,其有效性也将进一步下滑,人们不得不考虑得更多。
譬如:工业用电量昭示的工业产能、就业率背后的消费市场维持能力、铁路货运与港口货运量展示出的贸易平衡能力、中长期信贷对投资情况的反映。
这个世界,牵一发而动全身
(图:shutterstock)▼
甚至于,也许有一天,还要关注青年男性人口的数量和粮食的生产与储备量。
这些宏大的时代背景,会以超越预计的速度影响到你我的现实生活!
参考资料:
[1]贾平凡. IMF改革面临重重挑战[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10-26 (006). DOI:10.28656/n.cnki.nrmrh.2023.003553
[2]张璐薇. Research on the Restraining Effect of Digital Service Trade Barrier on Digital Service Export[D]. 国际关系学院, 2023. DOI:10.27053/d.cnki.ggjgc.2023.000012
[3]李西林,游佳慧,张谋明. 印度数字经济:回顾与展望 [J]. 服务外包, 2022, (06): 60-64.
[4]李艳芳. 印度莫迪政府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实施、成效与前景 [J]. 南亚研究, 2016, (02): 81-104+156. DOI:10.16608/j.cnki.nyyj.2016.02.05
[5]世界银行数据库
[6]IMF数据库
[7]IMF《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壹图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