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民国时期,佛门有四大高僧,分别为虚云法师、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太虚法师。四人之德高望重为海内外所公认,且皆以大半生之光阴操持苦修、传道布教。其功德无量,令世人传颂。
他致力于佛教革新,并为此走遍全球各地考察学习;他四处传播佛教教义,创办佛学院,培育弘法人才,数十年未有半分懈怠;他批判鬼神佛教、山林佛教、经忏佛教等汉传佛教所存在的不良或消极厌世的流弊,倡导人生佛教,并偈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他一生劳碌,圆寂时仅57岁,留下三百多颗不同颜色的舍利子,甚至出现了舍利子缀满舍利子的神异现象……他拥有着大悲大勇、大智大慧的高尚人格,他是太虚法师。
跨不过的晚清动荡
太虚法师俗家姓名吕淦森,他是民国四大高僧里年纪最轻的那位。然而,光绪年间(1890年)出生的他仍然未能避开晚清的社会动荡时期。
那时,传统的以儒教思想为主导的集权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暴露出日益尖锐的社会问题,上层统治阶级腐败堕落、广大的下层百姓民不聊生,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更使得贫苦的中国民众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在同治年间,洪秀全打着“拜上帝教”的旗号,发动大批贫农进行暴乱,一度占据了中国东南部的十多个省份,所到之处,寺院、道观这些所谓的“异教”都被摧毁,十多年的动乱让中国的宗教文化乃至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
世间生活的困苦,使吕淦森对晨钟暮鼓的出家生活更加向往。1904年5月,吕淦森在吴江平望小九华寺剃度出家,法名“唯心”,后由师祖奘年立表字“太虚”。同年12月,随奘年于宁波天童寺受戒。
现存太虚法师最早的影像,摄于1907年,时年17岁。
随后几年,在敬安法师、歧昌法师、道阶法师等高僧的教导下,太虚开始学习经论,包括《法华经》《楞严经》等,同时也翻阅了许多传记,包括《指月录》《高僧传》《弘明集》等。由于太虚记忆力超群、口才出众,众名师对其多有属意。
1907年,太虚前往慈溪西方寺阅大藏经,诵读《大般若经》有悟。1909年来到南京,就读于杨仁山居士创办的祇洹精舍……此时太虚不过十九岁,他的学佛之路走的飞快却非常扎实,同时,天资非凡、智慧超常的他开始吸收学习新思想、新文化,他不仅英文学得很好,还对来自西方的各种新学说深有心得。
此时的中国佛教虽有人才涌现,然而在这样的动荡不安中,整体上是日趋没落的。由于取消了考试取僧的制度,僧人文化素质良莠不齐。并且,在宗法社会的阴影下,原本鲜活的佛教体制,演变为“子孙庙”“房头患”;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僧人不是忙于经论学习、参禅修持,而是忙于赶经忏,沦为职业治丧者。同时,在社会面临革新的大势之下,改良派把矛头指向了佛教,制造舆论,鼓吹占寺夺产来兴办教育。面对这样的情势,不少有识之士纷纷采取措施来挽救佛教,包括刻印流通大量急缺的佛教典籍,尝试建立佛教组织、建立新式的佛教教学机构,培养宏法的人才等。
年轻的太虚法师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了探索与开拓。
改革者的新思路
1912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太虚法师在南京创立中国佛教会,第二年并入以寄禅和尚为会长的中华佛教总会,二十出头的太虚被选任《佛教月刊》总编辑。不久,寄禅和尚逝世,太虚在其追悼会上提出进行“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口号,并撰文力推“佛教复兴运动”和改革旧的僧团制度。
所谓佛教复兴运动,就是要从出家的主持僧(僧伽集团)和在家的居士正信会两方面来整顿和振兴佛教。首先,佛教的振兴必须落实到正信的俗世士女,才是圆满。所以,他积极支持和协助各地信众组织成立佛教正信会,为广大信众讲经说法,主张以五戒十善作为在家信众的根本,培养善美的人伦道德,改善社会风尚。
不过,与此相比,整顿僧团制度显得更为重要和根本,这与他的佛教“三大革命”相辅相成——教理革命是要革除愚弄世人的鬼神迷信,积极倡导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去改善国家社会;教制革命的中心是要改革僧众的生活、组织制度,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住持僧团;教产革命则是要变按法派继承寺庙遗产的旧规为十方僧众公有制,并作为供养有德长老,培养青年佛教徒,兴办佛教事业之用。
在这三大革命之中,太虚又认为以“教制革命”为根本。因为,只有培养出合格的佛教徒,建立起严格的组织制度,“教理”和“教产”的革命才有可靠的保证。所以,他在以后的实践中主要是从兴办佛学院,培养新的佛教人材着手。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柏林教理院、汉藏教理院等均为太虚兴办。这些佛学院为中国近代培养一大批、好几代优秀的佛教弘法人材,其流泽惠及于今。
改革是漫长的修行。一开始,他的“佛教革命”理论就受到一些守旧派的反对,于是他辞去了月刊总编职务,在浙江普陀山锡麟禅院闭关。
闭关两年间,太虚法师深研佛学法相唯识诸宗经论,旁及中、西哲学论著,修为精进,深有所得。出关后的他如有神助,改革之路走得甚是顺畅。他先是赴台湾、日本考察佛教,进行讲学,1918年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与陈元白、章太炎、王一亭诸名士创设“觉社”,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觉社丛书》为《海潮音》月刊。这本月刊持办30多年,从未中辍,成为中国持办时间最长,普及影响最广的佛教刊物。
太虚法师创办的《海潮音》月刊
1922年,太虚受聘任湖南大沩山寺住持,随后于武昌创办武昌佛学院,招收缁素佛教青年入院修习佛学,培育一批德学兼备的僧伽人才。次年,他往庐山大林寺住持佛学讲习班,并发起筹办世界佛教联合会。1923年,佛教世联会正式成立,太虚被选为首任会长。
1924年10月,太虚率领中国佛教代表团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自日本回国后,又应邀前往新加坡弘法。此后,太虚开始了出国考察讲学之路,足迹遍布英、德、法、荷、比、美诸国,期间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苑,开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之先河。他一方面希望把佛法世界化,使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普遍利益天下众生;另一方面让也欧美知识分子认识、接受佛教,以匡正当时中国一味崇洋的风气。
1925年,太虚法师率团赴日本参加东亚佛教大会。
1929年,太虚法师以弘法因缘行走在伦敦街头。
这十数年,太虚法师以身作则,不仅出国讲学,还到各大院校布教。由于太虚大师的号召与努力,更新了佛教形象,使得当时许多学者不再误解佛教为迷信,并愿意深入探讨佛法,胡适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太虚法师还是第一位在大学授课的中国出家人,也是第一位利用电台弘法的佛教徒。他这种运用现代化渠道弘扬正信佛法的行为,除了因为有高瞻远瞩的胸襟和确立知见的定力之外,最重要的是有广度众生的大悲弘愿。大师在四十九岁那年曾经自题诗一首:“身世今盈四十九,劳劳役役何为生?愿得无上正遍觉,愿度无边诸有情。我今修学菩萨行,我今应正菩萨名;愿人称我以菩萨,不是比丘佛未成。”最后一句“不是比丘佛未成”明显地道出他没有求自我清净解脱的小乘作风,决心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乘菩萨道。
太虚法师手书——“实行大乘佛法,建设人间净土”
人圆佛即成
太虚法师对于佛教改革的主张和实践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两大方面也就是他在《志行之自述》中所归纳的:“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整兴佛教僧会”如前文所述,“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则是他倡导的“人生佛教”的真意。
太虚法师认为,佛教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则在于行。行有无数量,而其本则在于戒;戒有种种,而其归则在于菩萨戒。法师之所以“瑜伽菩萨戒本”所示之菩萨戒为归,这是因为他认为,此戒以“饶益有情,专以舍己利他为事”,而这正是“菩萨之入俗,佛陀之应世”的根本宗旨。
基于以上对于佛教根本精神的认识,太虚法师指出,近代佛教应当朝着建设“人生佛教”的方向发展。
在《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一文中,太虚法师构想的一幅“人生佛教”的理想蓝图——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他曾说:“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因此,他提出了“即人成佛”“人圆佛即成”等口号,以鼓励僧众和信众从现实人生出发,由自身当下做起。这也就是说,成佛就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就在人的日常道德行为中。否则,人格尚亏,菩萨的地位便无处安置,更谈不上佛陀果成了。
不过,这些理想最终未能实现,太虚法师晚年还写下了《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一文总结过其中的教训。但是,法师所指出的佛教改革的方向以及他的实践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中国的广大佛教僧伽和信众去为之奋斗。
晚年的太虚法师与弟子
许多年后,太虚法师的宏愿终于开始实现。
当初太虚法师兴办佛学院,培养出众多优秀的佛教人才接过了他的衣钵。他的学生印顺法师、赵朴初分别在海峡两岸推进了人生佛教思想,即“现代中国之佛教的学理”;当年曾是栖霞山佛学院学僧的星云法师、印顺法师的弟子证严法师也在教制、教产改革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师承东初法师(太虚弟子)的圣严法师,则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理念,在台湾成功了创建法鼓山等道场,并在全球推广……
星云法师曾在太虚法师兴建的栖霞山佛学院学习。
这条漫长佛教革新之路,至今仍在中途,不过,太虚法师心心念念的“建设人间净土”早已成为佛教的共识。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