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德 | 随笔二题:说尊严+良知与懿行

云德 | 随笔二题:说尊严+良知与懿行

说 尊 严

幸福快乐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相信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也是社会治理追求的目标,当然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应有之义。

尊严一词,出自《荀子·致士》:“尊严而惮,可以为师”,是讲为师者要尊贵、庄重、肃穆且有威严。后人推而广之,广泛指涉有关国家、民族、团队和个人的身份、地位与价值的认同,进而彰显他们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平等受尊重的权利。

毋庸置疑,在尊严类别的范畴中,国家与民族的尊严涵盖主权、领土、内政、外交各方面,属于国家的至高利益,是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建构、国防力量、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综合体现。而公民尊严则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立场,是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包括人格、言行、财产和安全在内的不容侵犯的神圣权利。公民尊严既是国家尊严生成的基石,又赖以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民族尊严须有国家机器和人民大众的鼎力支撑和共同维护,否则就可能凌空蹈虚、无所附丽。如果国家不能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自由的创新创造环境、宽松的精神文化氛围和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条件,公民整体的尊严就得不到保证;如果公民没有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社会就会死气沉沉、丧失活力,或者争斗不休、危机四伏,国家与民族尊严最终也难以维持。因而,在建设强大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防实力的同时,强化公民的尊严意识显得十分必要。

仅就个人而言,人的尊严首先源于自爱、自重与自尊。尊严既是主体的内在感受,更是外部世界对于主体对象的价值判断。爱惜自己羽毛,珍重个人声誉,是个体获取并享有尊严的前提。人,生而平等,不论贫富尊卑,不论种族职业,只要遵纪守法、自食其力,都是现实生活中丰富个性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是一种有价值、有尊严的社会存在。如若妄自尊大、盛气凌人,目空一切、恶性膨胀,自以为尊贵,自我标榜过了头,在别人眼里则一钱不值,严而无尊,何来尊严?而蓬头垢面、放浪形骸,自暴自弃、胡作非为,自轻、自贱、不自尊,同样无法赢得他人的尊重。正如《孟子》所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自尊、自爱、自重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没有自觉清醒的个性修为,个人的尊严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云德 | 随笔二题:说尊严+良知与懿行

人,生而平等,不论贫富尊卑、种族职业,只要遵纪守法、自食其力,都是有价值、有尊严的社会存在。

其次,人的尊严来自情怀、节操与骨气。人远离动物本能的本质在于情怀与信仰,其中最能显示人格魅力的品质是节操与骨气。悲悯博爱的情怀让人超尘脱俗,自带威严;高尚的气节与操守让世人敬仰,是大众追随效仿的楷模,有了这样的品格,人的尊严即可不树而立。春秋战国时期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齐国义士不吃黔敖的嗟来之食,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洋人侮辱性的施舍,梅兰芳蓄须明志,程砚秋断然拒绝日寇义演的邀约,贝多芬坚决不给入侵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演奏等等,他们高尚的行止,展示着情怀、操守和骨气的磅礴力量,也把做人的尊严诠释得淋漓尽致。

再者,人的尊严在尊重与善待他人中形成。谦恭是做人的美德,敬人者人自敬。尊重是一种平等理念深入内心的自然外露,是基于理解、包容和接纳之上的行为准则,它不仅表现在对待长辈、上级、偶像和显贵的态度上,更是体现于平辈、下级、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交往的行动中。摒弃任何不合时宜的虚荣心和优越感,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人,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尊重他们的身份、职业、兴趣与爱好,不以个人观念和喜好为标准来臧否他人,不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人,真诚宽容并接纳与自己不尽合拍的思想与行为,尤其是设身处地理解和包容处在弱势状态人们的想法与诉求,尽可能求同存异、摆脱执念、从善如流,寻找社会最大公约数,在一视同仁、真心实意的平等相待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建树自我的尊严。

此外,人的尊严还需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持守。尊严不在乎一时一事,而在于一生一世。人生如幻,从来没有永远不败的赢家。尊严在顺境时易于把握,逆境时最难掌控,尤其是在生活极度贫困和强力逼近生命极限的时候,屈服和妥协的诱惑具体而强烈,信念与尊严的固守则尤为艰难。当年在南加州逃难的年轻人哈默,虽然饥肠辘辘、疲惫不堪,仍坚持以劳动换取食物,他极具尊严的品格被杰克逊一眼看中,慷慨接纳并以女相许,最终成了世界首屈一指的石油大亨。幼年失怙的清贫少年傅雷,第一次走进同学家的花园洋房,为别人那好过自家睡床百倍的高档木地板震惊不已,回家向寡母哭诉。母亲平静地告诫他:不必羡慕人家漂亮的地板,只要我们不亢不卑有尊严地好好活着,任何漂亮的地板都可以踩在脚下。一句话改变了傅雷自卑的心理,成就了他一生傲视群雄的翻译事业。也正是因为这种根植于骨子里的不屈意志,让他在“文革”中选择了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决绝行动,为世人留下无尽的唏嘘、感叹与崇敬。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国人崇尚的美好品德,也是锻造和锤炼个人尊严的试金石。那种在权贵面前摇尾乞怜、恶势力之下为虎作伥的卑劣行径,历来为中国文化所不耻。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沉沦、身处逆旅不随波逐流,即便是卑微如尘埃,也决不可扭曲似蛆虫,这是做人的基本底线。诚如齐国太史不惜杀头,坚持把“崔抒弑君”写进史书的铮铮铁骨,才成就了史笔如铁的历史神话;恰如苏武留居匈奴19年持节不屈、不辱使命的浩然正气,方书写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辉煌篇章。他们的代价固然巨大,却把尊严二字深深地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我辈虽不能至,但也心向往之。

尊严是个关乎民族和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一个国家没有了尊严,就失去了民族自信;一个公民没有了尊严,就失去了内在灵魂,生命只剩下生物学意义。所以,维系国家和公民的尊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要每人都具有清晰自觉的尊严意识,文明进步的火种就永远不会熄灭。

云德 | 随笔二题:说尊严+良知与懿行

处在波谲云诡的社会变革时期,我们要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辨别真伪的能力,真诚呼唤社会良知,切实捍卫公民的合法权益与人格尊严,勇于抵制各种冠冕堂皇旗号下的违法乱纪现象,坚决同那些践踏公民权利的不良行为作斗争,努力让每个靠诚实劳动立身的百姓都能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生活,让和谐包容、相互尊重的谦谦君子清风重新吹拂神州大地。

(原载中国社会报 2022-07-07)

良 知 与 懿 行

处于历史大变革时代,社会在狂飙突进的同时,各种污泥浊水也难免沉滓泛起;大家在交口称赞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也不断感慨安全感和信任度的隐约降低。面对公共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以及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见利忘义之风屡禁不止的现状,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民良知懿行的企盼显得愈益迫切。

良知作为人类所秉持的某些合乎公德的人生态度,是内心世界关于行止善恶美丑的价值取舍。在儒学的经典论述中,良知是一种顺应天道而赋予的智慧。《孟子》强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发展到王阳明那里,良知成为心学的核心理念。心学理论体系可用六个字、四句话集中概括为:“心即理”、“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中足见良知的重要。应该说,王明阳的致良知,意在强化人的心智锤炼,追求做人知行合一的根本目标,与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一脉相承,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他延续了孟子关于良知来自先天、是不学而得的良好判断力的观点,本质上忽略了后天的养成和环境的再造,肯定也是唯心的、偏颇的。殊不知,人之初、性本善固然美好,但在后天修为和社会侵淫的作用下,人性是完全可以变恶的。所以说,良知虽有天赋因素,更有后天养成之力。有没有良知,能不能坚守良知,从本质上是由人的认知、志趣、品德以及全部生活方式所共同决定的。而懿行则是良知主导下的合乎人性与公理的善举。因此,倡导与涵育人民大众的良知与懿行,对于扭转不良风气、推动文明社会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云德 | 随笔二题:说尊严+良知与懿行

首先,倡导良知与懿行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客观需要。社会作为不同个人和族群组成的命运共同体,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是全社会每个成员共同的职责与义务。公民普遍化的良知与懿行,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强基石。尽管社会治理主要手段来自法律,但伦理道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法治与德治结合的完美实施,永远都离不开高素质人群的集体参与。这里所说的群体性参与,有时是共同行动,像人民代表大会、乡规民约、公决投票、集体活动等等,更多的时候还是独立的个体化行为。公民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言行举止,最后都会转化为社会状态的积淀物,并对社会秩序的演进起到特定的推动或阻滞作用。作用的大小,或许在波澜不惊的和平年代不太明显,但在社会动荡的岁月里,某些善念和行为包括那些素常不被留意的言行,可能影响一群人、影响历史走向,甚至对某些受益者影响终生。

我在中直机关遇到的第一个领导是个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资格老、级别高,却没任何官架子。她对每个同事都很关心,尤其对受到批评有思想情绪的同志,一定要登门问候并听取意见。我不大理解,询问原由,她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文革”时期她被打倒,罪名是特嫌、走资派、资本家小姐,经常是白天劳动改造,晚上接受批判。由于营养不良,她得了严重的低血糖疾病,时常昏厥,心里十分悲观,一度有过轻生念头。有一天夜晚批斗正酣,突然停电了,黑暗中猛的有人将一块糖果塞进她的嘴里,她顿时泪流满面。灯亮时,周边没任何人有异样反应。后来她枕头底下不断有人塞糖,但从未有人对她承认过。由此,她深知人间正义没有泯灭,不仅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而且认定了一个死理儿:受委屈的人最需要的就是关心与温暖。良知和善举就这样在她以后的岁月里得以延续。还有,18世纪中叶英俄战争期间,有个叫南丁格尔的女护士,每天在前线替伤员清洗包扎、换药喂饭、洗涤带血的衣物,晚上提一盏气灯在长达4公里的巡诊线上,挨个查看病情,给伤员送去安抚和爱心,每天工作超过20小时,累得满头青丝几乎掉光。由于她的尽心尽职,伤员的死亡率从60%降为0.3%,从此改变了人们对医护人员的理解与认知。战后,她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并为之塑起“提灯女郎”的巨型铜雕,联合国以她的名字设立“南丁格尔国际护士奖”,将其奉献精神推向世界。再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宜昌沦陷前夕,不计个人得失,指挥他的民生公司,经过40天的日夜奋战,把聚集宜昌的职员、学生和各界流亡人士150万人和100余万吨战略物资运抵四川,其间公司有85艘船只被日寇炸沉或炸伤,117名员工壮烈牺牲。这个被誉为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挽救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为保存当时的国家政体、经济命脉以及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称他为“中国近代史上万万不可忘记的人”。上述事例,无论面向的是个人、群体,还是社会,均系出于公心、道义和良知的选择,而非一己的贪欲和私利,他们的懿行善举不论大小,都在一定范围内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圈”效应,进而向全社会辐射出浓郁的爱国、正义、仁爱和利他的积极能量。

云德 | 随笔二题:说尊严+良知与懿行

“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南丁格尔

其次,倡导良知与懿行是涵养公民素质和社会良俗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礼教。文人士大夫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普通百姓讲究做事先做人,现代社会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脉相承地把修身养性作为国人的立世之本。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记》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把修身作为做人的第一要务。在儒学经典看来,修身的核心要义在于“内圣外王”,而实现内圣的主要途径就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强调要以慎独慎微的敬畏之心,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吾日三省吾身”,以寻求不断提升并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尽管“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修身行为属于私德范畴,但每个社会成员优良私德的有效培育和实施推广,就是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建立的无限希望。

关于私德,杨震的事迹影响巨大。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名吏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早年的旧部王密在昌邑做县令,为报答恩公当初的提携之情,趁夜晚谒见之机送去十斤白银。“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完,愧疚离去。杨震言行一致,一生为官清廉、事业有成,老来过着平民百姓般的简朴生活,有老友看不过去,劝他也为子孙置些产业,杨震不肯,自豪地回答:如若后人视他们为清官子孙,我留给后辈的这份遗产,不是也十分丰厚吗?!当然,像杨震、包拯、海瑞这样载入史册的清廉人物并不太多,因为私德属于个人隐秘的修为,大多不为外人所知,所以知名人物的道德风范才成为后世争相效法的楷模。实际上,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秉持良知与美德之人并不少见,不然,中华民族不可能维系五千年。笔者曾结识过一个师范教授,早年毕业于国内著名高等学府,作为优秀人才派进师范教书,当年因发表不同意见被打成右派,“文革”时下放农村,受尽了苦头和屈辱,两个孩子患上急性脑膜炎,受乡村医疗条件所限,一个治愈,一个脑瘫。平反后全家回京,生活一度十分困难,但先生并没有呼天抢地、自艾自怨,而是迅速投入到师职培训的紧张工作之中,编教材、做教案,沉迷于师范教育的规范化进程,以缓解动乱结束后教师青黄不接的困境,把丢失的时光补回来。感其高风亮节,专门就此向他请教。老人推心置腹地深情表示:遭受了那么多打击和灾难,如果说没有委屈、怨言甚至愤怒,那是不可能的,但一味地愤怒有何用!青春能回来?事业能补就?孩子能康复?不能!老祖宗讲以德报怨,20年的坎坷让我想通了、悟透了,怨怨相报何时能了?只有善长恶消,社会才能进步!他说:一登上四尺讲台,看一眼台下一个个渴望求知的眼神,一切的烦恼和恩怨都会抛向九霄云外,因为良知告诉我,只有让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才能杜绝人间悲剧的再次上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就是一个普通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正所谓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充分表明,每个人心中的良知和善意的自觉,才是做人凭良心、干事守本分、处世循规则的基本前提,尽管普通人的所思、所虑、所行可能经常藉藉无名,湮没于岁月的长河之中,但他们所传递出的文明正义的曙光,却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助推着社会佳风良俗的形成。

再者,倡导良知与懿行是固守公共伦理的最后防线。人要融入社会就必须遵循人类基本的伦理纲常,不能为满足一己私欲而肆意妄为。如果没有良心的自我约束,脸厚似城墙、心黑如煤炭的厚黑哲学就会大行其道。人性沦丧的结果,良知必然泯灭,行为也就失去了道德底线,社会势必走向混乱。章炳麟认为:“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言辞固然尖锐,但其理不虚。因此,有必要让良知成为人类的第三只眼睛,诚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言:良知是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时刻为人值勤、站岗、把关,监视着我们不要做出失德违法的事情来。若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秉持敬畏、戒惧之心,坚守道德底线,各种违规失范的不良行为自然日益减少,公然挑战人伦纲常的丑恶事件就会销声匿迹。

云德 | 随笔二题:说尊严+良知与懿行

电视剧《狂飙》中,热血、正直,坚守本心的刑警安欣一角色深入人心。

良知既是防范失德的卫士,也是纠正行为失范与偏差的制动器和矫正仪。人非圣贤,岂能无过。不是说秉持良知、心存戒惧,就有了天生的道德免疫力,就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即便做了错事,只要不昧天良,就会用自我反省意识重新审视是非曲直,做出合乎人性和社会公理的正确选择。著名作家巴金在“文革”中遭受迫害,走出“牛棚”之后,有感于自身境遇,设身处地地联想到其他受伤害的同志,勇敢地站出来反思自己在以往政治运动中的不当言行,情真意切,发人深醒。薄薄的几册《随想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其坦荡心胸和高尚情怀感动了无数国人,也让那些参与整人却不思悔过者无地自容。还有,法国的著名思想家卢梭,小时候为求生计,受雇进伯爵家当佣人。有次神使鬼差偷拿了别人一条漂亮丝带,后被告发,害怕被雇主辞退,推说是厨娘所偷,导致二人同时被辞,这件事给卢梭造成终生痛苦。40年后,他专门写了本《忏悔录》坦陈此事,说:“这种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经常在残酷的回忆中彻夜难眠,“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所以他采用向社会公开坦白的方式表达对厨娘深深地忏悔。再就是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1/4决赛中,马拉多纳借助“上帝之手”带领阿根廷队进入决赛,引发了世人长年不休的议论,也成为球王遭人诟病的口实。22年后,马拉多纳坦承事实真相,说“上帝之手”实际上就是自己之手,“我愿意为当年的举动公开道歉”,请求所有球迷予以原谅!也算正式给了英格兰球队一个“沉冤得雪”的补偿。

所以说,历史是最公正的。古语有言:“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人在做、天在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任何昧着良心的坏事,任何暗室欺心和瞒天过海的陋行,有时可以瞒过世人的耳目,却逃不过天理的法眼,逃不过自己良心的谴责。世上再没有什么能比良心煎熬更加痛苦的审判了。同样道理,生命没有高低贵贱,懿行善举不论明暗大小,只要你心怀善念、真情付出,行小善便是积大德,良心安宁就是最大的福报。因而,我们真诚呼吁每个公民都能正心诚意、坚守良知、守望公德,多一些、再多一些良知导引下的懿行善举,坚决遏制见好处就上、见问题就躲、见困难就让的不良风习,遏制恃强凌弱、狐假虎威、恣意妄行、毫无悲悯之心的平庸之恶,遏制各种坑蒙拐骗、见利忘义、贪赃枉法的丑陋行径,祛除形形色色的“道德寒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捐细流、不拒细壤,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风清气正、温馨和谐的道德家园。

(原载《人民政协报》2022.6.13)

云德 | 随笔二题:说尊严+良知与懿行

运德近照

作者简介:云德,山东济宁人氏。笔名德耘、仲言等,文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先后任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政研室副主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现已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文学理论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文化研究、新闻编辑及文化管理工作。曾出版过《期待的视野》、《文化的视点》、《审美的视角》、《直面文坛》、《守望精神》、《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新时期文艺思潮概览》、《受众视野中的文化多样性》(合著)、《云德评论文选》(6卷)等著作,获得过十多个国家级文化与新闻奖项。

东方财经杂东方文化杂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东方文化杂志的头像东方文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