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贴春联是咱中国老百姓过年的一个重要习俗。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
每逢春节前,人们都会买一副自己喜欢的春联,如果谁家有人书法好,还会亲自动手写,可以自家用,也可以送给亲朋好友。“左边再高点”,“右边再低点”,闻着墨香的年味,一副副崭新而通红的春联就被贴在了千家万户的门窗上,过年的气息也一下子浓烈了起来。
春联的历史
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老百姓过年时就会在大门两旁挂上用桃木做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上刻有据说能治恶鬼的神——神荼和郁垒,用以驱除邪恶。
古时的“桃符”
后来,人们想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多,在桃符上的字也就越写越长,逐渐形成了对仗工整的吉祥联语。相传五代后蜀国主孟昶是第一副名联的作者,由他撰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开创了春联这一雅俗共赏的文学新体裁。不过,上个世纪,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12副唐人春联,其中第一副是这样写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意思是说立春后阳光洒向人间,万物重获新生。这副春联写于唐开元十一年,比孟昶的题联早了240年。
虽然学界对敦煌文书中是否为年节春联尚有争议,但无论是唐人的春联还是孟昶的春联,都给后世春联的写法定了两个规矩:字数要相同,对仗要工整。
到了宋代时,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但在当时仍称为“桃符”。如王安石诗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明代时,春节贴春联的民俗开始盛行。清人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特别重视过年贴春联,在定都金陵之后,除夕之前,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明太祖微服出行,见一人家没有贴春联,经询问,原来是一个阉猪的,还没有请人写春联。明太祖一高兴,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下是非根。”这虽然属于民间传说,但也说明明朝春联比以前普及。
不过,在明朝,传统的桃符与春帖、春联并行,到了清代,春联才逐渐替代了桃符。光绪《德安府志》云,除夕“家家大门贴神荼、郁垒,曰门神,并以红笺书吉语,曰春联”。桃符重在驱邪,春联意在求吉,入清后,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又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清代北京从进入腊月开始,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场店铺的屋檐下,摆开桌案,名曰“书春”“书红”“借纸学书”“点染年华”等,一些读书人借书写春联,赚些润笔钱。在祭灶之后,人家就开始陆续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北京大小四合院旧时都有门联,这种门联用油漆写在门扇上,过年时再用油漆重新刷一遍,性质如同春联。
春联的内容
现在的春联一般是对偶的上下二联,写在红纸上,贴于门户两边,字数一般在三字以上不等。春联讲究平仄格律,结构对称,对仗工整。上下门联之分,一般说来,以末字音律判断,仄音(三四声)为上联,平音(一二声)为下联。上联贴在门左,下联贴在门右。也有人以门楣横批的首字左右位置确定上下联语的位置。
北方人过年不仅在大门上贴春联,还在室外墙壁、器物上贴各种福条、春条,如门框上有“抬头见喜”,衣柜上有“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在室外的牛栏猪圈贴“六畜兴旺”,在石碾上贴“青龙大吉”,在大车上贴“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有人以玩笑的口吻,在大车门上书写了这样一副联语:“吃草吃麸还吃料,拉人拉水不拉钱。”
贴春联的顺序应该是由外面向里面贴,意味着一年的福气,都从外面流向里面,把旧的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气,贴上新的春联,除旧迎新。
春联一般都是大红色的,但也有例外,福建云霄就有极少见的白头春联。白头春联是在对联顶端留长约二三寸白纸额头的对联,据说它与清初闽人抗清有关。当时清军入关,立足未稳,颁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法令,闽人不肯剃发,被杀者甚多,办丧事者家家贴白联,因为守孝人家,过年不能贴红对联,只能贴追思亡人的蓝纸白字对联。地方官府为粉饰太平,强令贴红纸春联,否则斩首。人们只得遵命贴红联,却有意在顶端留出一小段原有白联的纸头,以示抗议,后世相延成为节俗。清代宫廷的春联是用白纸书写,因为宫中的大门都是红色,红白相映,更令人瞩目。
春联多吉祥语,虽然简短,但也反映出时代特征。有很多的名人,在过去的不同处境中写过的春联,可能连他们自己都忘记了,却被后人所挖掘,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联。
1923年的春节,陈毅当时被法国驱逐出境,回到家乡四川乐至,将一对过去的老联“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改写成:“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1928年,朱德率部在江西莲花县与战士们过春节写了这样的春联:“红军中,官兵伕衣着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炊食起居不同。”
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老舍撰写的一副四言春联广为传播:“誓扫倭寇,还我河山”,横批“中华万岁”。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版本中,有“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感谢共产党”“江山千古秀,社稷万年春”“镰刀割断旧世界,斧头劈出新乾坤”等联语。
在之后兴起的建设“四个现代化”等政策推广中,还有“国泰民康四化凯歌年年唱,春和景丽九洲捷报处处传”“学科学,一代农民展新貌;讲勤劳,万里神州留古风”等内容。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各行各业日新月异,春联也有写不尽的喜乐安康,有“致富人家春长在,勤劳门第幸福长”“开拓路上春丽,改革枝头花繁”“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富国安邦人欢财旺,移风易俗送旧迎新”“爆竹欢唱丰收曲,春风敲开致富门”等。
端木蕻良所做的长联境域广大,气势非凡。
作家端木蕻良在1984年春节前作了一副比较长的春联,表达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喜悦与豪迈的心情。其联曰:
“神州赫赫,莽东临碣石,南领群沙,西拥瀚漠,北握玄龙,人杰地灵,前仆后继,丰功彪炳,辉扬廿六史几许?喜自三中会后,伟大转折,真鹏翼兼程,菊兰齐放,两水清澄,群山碧绣;泰岳巍巍,旋春润苗畴,夏荣乔木,秋灿丹枫,冬坚瑞柏,物华天宝,阐往开来,文采风流,光耀五千年何多?欣逢甲子岁朝,崭新时期,正英才共济,帆桅连归,一轮红日,万顷鸥波。”
这一副长联中,作者将“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融入其中,境域广大,气势非凡。
同是在1984年,数学家苏步青也作了一联,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春满九州,大庆欣逢卅五载;人迎四化,小康定看两千年。”
英文春联贴满了全世界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春联也渐渐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春联的风俗。不少年轻人还将互联网中的流行文化套用到春联中,设计出了不少英语版春联的新花样儿,据说还广受外国朋友喜欢。
有“中式英语”让人忍俊不禁的:
上联:Wait year to merry one by one.(等了一年又一年)
下联:Each year lots merry but me none.(年年结婚没有咱)
横批:Wait again (再等一年)
有中英文都押韵的:
上联:Happy New Year! (新年好)
下联:Money Runs Here! (钱来到)
有优雅地翻译古诗词的:
上联:The old year leaves amidst the falling snow.(瑞雪纷飞辞旧岁)
下联:The new spring comes with the shining glow.(旭日东升迎新春)
也有逗乐风格:
上联:Everything is possible (任何事都可能)
下联:Impossible is nothing (没有事不可能)
横批:Just do it (只要肯去做)
最后还有这种长难句结构:
上联:A willing mind sees nothing impossible, so the broken pots near the sinking boats witnessed mighty Qin’s surrender before Chu.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A waiting heartregards everything available, so the determination from the torturing hay embraced weak Yue’s triumph over Wu.
(苦心人,天不负,卧心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当然,今天的春联又有了新的涵义,作为集楹联、书法、春节文化符号于一体的中华文化集大成者,毫无疑问堪为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绝佳名片。
编辑丨南方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