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程一直是个谜,直到有专家通过给雨燕安装光敏定位器,才发现北京雨燕令人震惊的万里大迁徙。跟踪数据显示,每年北京雨燕都要经过数月的飞行旅程,从刚果盆地一路北上途径非洲和亚洲37个国家,行程超过一万三千公里。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雨燕行程跟“一带一路”的路线有一部分是重合的,作为北京文化标识,未来雨燕亦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生态大使,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关注生物多样性。
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1870年,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采集到北京的一只雨燕,发现和原来记录的欧洲种类不大一样,就在原来的种名(Apus apus)上又加了个亚种名(Apus apus pekinensis),称为普通雨燕北京亚种,直译过来就是北京雨燕。“至于北京雨燕在北京生活的历史有多长,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袁学军说,因为北京雨燕多在高大古建中栖息,也被老北京人称为“楼燕”。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人认为,玄鸟就是黑色的燕。也有很多人认为,此处所说的“玄鸟”与北京雨燕颇为相似。从天命玄鸟到北京雨燕,在这一连串的历史逻辑中,让人充满遐想,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雨燕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袁学军说,北京雨燕已经成为古都北京的文化符号和城市记忆,留住北京雨燕就是留住古都北京的活态文化,就是留住京津冀三千年的文化血脉,就是留住百姓心中的记忆乡愁。同时,雨燕也是北京生态的晴雨表之一,雨燕数量多,表明北京生态生物多样性好。
北京雨燕。袁学军摄
踏“春朝”而来,伴“暮夏”而去。而到了每年七月底也是袁学军最为不舍的时光,一群群雨燕逐日减少,当夕日被清脆悦耳的鸣叫声环绕的正阳门燕去巢空,“雨燕妈妈”的心仿佛也被远行的“孩子们”带走了。袁学军很想知道,一路风餐露宿中有没有小雨燕掉队,有没有遇到天敌,有没有患病受伤。她甚至希望,未来有机会去南非看一看,“太想知道,一年的另一半时间,在南非的北京雨燕是怎么生活的。”
借正阳门保护修缮为雨燕“摸家底”
邀约香港小朋友看雨燕听故事
地处北京南北中轴线上的正阳门俗称前门楼子,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京城所有城门中规制最高、建筑体量最大的城门,一直被看成古都北京的历史象征,文化情感的记忆符号,正阳门上的北京雨燕,更显得京味十足,别具一格。正阳门最大限度为雨燕保留了栖息环境,老城门和漫天飞舞的雨燕共同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巨变。
记者在正阳门看到,施工人员正在为保护修缮做准备工作,袁学军认为这对雨燕保护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正好可以趁着城门修缮对雨燕保护做更深入研究,“最重要的是给正阳门的雨燕‘摸家底’,对雨燕筑巢位置做一次大普查,看一看正阳门城楼上到底有多少个雨燕巢穴”。袁学军说,由于雨燕很“恋旧”,施工修缮过程中不仅会完整地保留雨燕巢穴,还会给雨燕保留进入巢穴的通道,以避免扰乱雨燕的归程。
袁学军说,伴随时代进步,聪明的雨燕也在新环境中找到了“新家”,不仅开始在一些现代建筑仿古建屋顶筑巢繁殖,在一些高架桥,都出现了雨燕的身影。袁学军希望来北京游玩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朋友,能够多留心发现雨燕的身影。她热情发出邀约:“希望香港的小朋友有机会来正阳门看雨燕,听故事,感受北京文化。”
“雨燕妈妈”盼“强哥”常回家看看
作为“雨燕妈妈”,救助“失足”雨燕是袁学军的重要工作。每年都会有雨燕因为各种原因受伤,或卡在缝隙,或不慎跌落,但最让袁学军放心不下的还是她曾经救助过的截肢小雨燕“强哥”。
为了便于标识和观测,袁学军和同事们会给正阳门上的雨燕们取名字,“我们有个展览叫《阿呆的欢喜》,于是就给2018年观测到的第一窝雨燕夫妻分别取名‘阿呆’和‘欢喜’。有个雨燕家被取名“小福的一家”。
在2018年一次日常巡查中,袁学军和同事发现阿呆和欢喜的家不见了。等工作人员从缝隙将小雨燕救上来大吃一惊,小雨燕的脚被搭窝的塑料绳缠断了,而这只小雨燕就是阿呆和欢喜的孩子。袁学军通过监控回放才发现,这个小雨燕在前一天凌晨就被塑料袋缠住了,从它被缠住到被救助过去了31小时,“它顽强的生命力震撼了我们,大家对这只小小的雨燕十分敬佩,因此给它取名‘强哥’。”
“强哥”一条腿因肌肉坏死只能截肢。经过两周的康复,独腿“强哥”在正阳门被成功放飞,“放飞时大家都怕‘强哥’飞不起来,捏着一把汗。令大家欣慰的是,‘强哥’一飞冲天。但是他起飞后没有着急飞远,而是围着正阳门飞了一圈又一圈。”
遗憾的是,放飞后袁学军再也没有发现‘强哥’的身影。后来,正阳门管理处还将“强哥”的故事拍成纪录片,吸引了很多人关注。袁学军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问“强哥”回来没。她希望“强哥”能够“常回家看看”,也希望它已经像别的兄弟姐妹一样,筑巢生子成了一名合格的父亲。
站在正阳门上,看着雨燕留下的巢穴痕迹,袁学军满是期待:“雨燕最守时,等明年春天,它们就又会风雨兼程,如约而至。”在袁学军看来,秋去春来,周而复始,北京雨燕的精彩故事,正未完待续。
袁学军带记者在正阳门城楼观察北京雨燕痕迹。记者马晓芳摄
袁学军简历
1965年8月出生,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学术带头人。198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在北京正阳门从事科研、科普工作三十余年,致力于北京史地文化及北京城垣文化研究。近年来,结合北京中轴线申遗,在深入挖掘正阳门遗产价值的同时,挖掘北京雨燕文化内涵,创新科研视角,开展城市文化遗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对栖息在正阳门上的北京雨燕进行研究性保护,探索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共融共存,课题研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容易接受的科普知识,从展览展示、研学课程、视频分享、科普剧、互联网直播等多维度,“讲好雨燕故事”,普及北京雨燕科学保护,传播遗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存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nquan@lishi.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